房玄龄有哪些优秀政绩?为何被称为大唐第一宰相?

房玄龄史称贞观贤相,从追随李世民到去世,三十多年间谨言慎行,小心翼翼、任劳任怨的辅弼唐世宗。既史称贤相,却“无迹可寻”。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房玄龄在贞观初年即出任宰相,除本身确有经世致用之才外,最重要的原因是李世民酬劳。众所周知,李世民作上皇帝,凭借的就是玄武门事件抢先一步动手,弑兄杀弟扫清了上位障碍。等他登基为帝后,论功行赏,房玄龄功居第一。皇叔李神通立即跳出来表示不服,认为房玄龄不过一个刀笔小吏。李世民告诉他原因——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

李神通听了不敢再作声。玄武门之变,房玄龄是首谋,鼓动李世民先下手为强、果于杀戮,这样的事情如何可以宣扬的唯恐人不知?倘若政变失败,李世民或者可以苟全性命,房玄龄下场则是族诛。而李神通不管是李世民作皇帝,还是建成作皇帝,太平王爷总是跑不了的。

房玄龄的嘴巴严,就连人在深宫的长孙皇后也知道。她临终之前,叮嘱丈夫“玄龄事陛下最久,小心谨慎,奇谋诡计皆所与闻,竟无一言泄露,非有大故愿勿弃之。”正是因为房玄龄的低调,才取得了唐太宗的信任,二人之间的这种默契其他人根本不能理解。

贞观年间,正式出任宰相之职的有十七人,其他人走马灯一样,只有房玄龄雷打不动。除了丁忧,暂时谴归之外,房玄龄在任上干了近二十年。在宰相任上,房玄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小心翼翼地活在唐太宗巨大阴影之下。不居功,不傲娇,不乱说话。

李世民与魏征争完吵完,定下的国计民生政策,作为具体执行人,房玄龄选拔一批官员,埋头苦干去实现。房玄龄二十年如一日处理着繁复的日常行政事务,以至于李世民经常劝他抓大放小,琐碎事就交由下面人去办好了。房玄龄嘴上答应着,依然我行我素。

尚书省下辖各部门中,工作最繁琐的就是管理财政预算和账目的“度支司”。因为事烦任重,一度这个部门的官员出缺,房玄龄以宰相之尊兼任了此职,作了大唐帝国的守财奴。

即便是这样的如履薄冰,房玄龄仍时不时被唐太宗敲打,动辄甩脸子,房玄龄不分辩、不解释、逆来顺受,经常自我批评,写检讨,给李世民台阶下。与魏征的直言敢谏相比,房玄龄贤相之称来得简直不明不白,确实是“无迹可寻”。不容置疑,很早追随李世民的房玄龄比魏征更了解李世民,李世民是个内心十分骄傲的人,他每每被魏征当面折辱,内心恼怒异常,却又不得不装出一副虚心纳谏的样子来。房玄龄不得不主动做李世民的撒气筒,任由唐太宗咬牙切齿、暴跳如雷的发泄邪火。

李世民与房玄龄君臣相得,配合得十分默契,甚至可以用心照不宣来形容。

人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朝堂之上,李世民经常为了一些鸡毛蒜皮无关紧要的事情,冲着房玄龄大发雷霆。房玄龄不是满头细汗、唯唯诺诺的低声解释,就是低了头沉默不语。于是,李世民更怒不可遏了,咆哮着将房玄龄夺职,令他回家待罪。

房玄龄一脸平静地回到家中,吩咐家人赶紧打扫庭院,准备接驾。果然,功夫不大,李世民亲自来请,两个男人只是对视一眼,一切尽在不言中,携手登车回宫,仿佛刚才朝堂上根本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情。

表面上,李世民不时找个邪碴痛骂房玄龄,其实他非常尊重房玄龄的意见,就连一些官员的任命也会征询房玄龄。一次,李世民在外巡游,准备任命一个官员作户部尚书,而房玄龄留守京师。李世民问一个从长安赶来的官员,房玄龄对这个任命有什么意见。官员老老实实说,宰相只说这人生得一把好胡须。李世民一听,立即打消了这个念头。

表面上看,房玄龄在朝堂之上是可有可无的人物,实际上,房玄龄却是唐太宗李世民一日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一句话,你办事、我放心。

房玄龄忍辱含垢,让一些官员误以为他软弱可欺。一次,房玄龄病情沉重,几天没有上朝。文武大臣们商量着一起去探病,户部郎中裴玄本不愿意去,当众说起了风凉话:“如果宰相病无关紧要的话去探视,还能落个人情;如果病重,不如先派个人去看看究竟,视情况再做决定;如果要死了,就没必要去了。”

没有不透风的墙,这番话很快传到房玄龄耳中。经过一段时间调理,房玄龄病情慢慢好转,裴玄本这下尴尬了,只好厚着脸买了一些营养品赶去看望。他也知道自己说的话房玄龄知道了,就心虚地解释:“房公,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说的可不是那个意思。”

大家都以为房玄龄会发怒,可房玄龄却淡然一笑:“裴郎中,我应该谢谢你啊。”裴玄本大感意外,面红耳赤问:“房公,谢我什么?”

房玄龄恬然道:“裴郎中能来,证明我一时半刻死不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