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的脸在《孔乙己》里写了五次。有什么作用?
我第一次描述孔乙己的“脸”是他出场的时候:孔乙己的“脸青白,皱纹之间常有一些疤痕”。“青白”的脸既是孔乙己瘦弱贫血一生的写照,也隐含着他内心的苦闷和精神的压抑。孔夷是一个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他一生落魄,四处碰壁,“没上过学”,也没有谋生之道。再加上他懒于动手,所以连温饱问题都岌岌可危,穷到无法拥有上流社会权贵那种红脸肥头的幸福,而只有一张“绿白脸”这种“蓝白脸”的描写,加上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一丝不苟、准确无误地刻画了孔乙己典型的外貌特征。
第二次写《脸》是在揭露孔乙己偷过什么书的时候:“孔夷已经脸红了,额头青筋毕露,辩解说‘偷书不算偷……偷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孔乙己的脸本来是“无辜”的,但当有人肆意嘲讽他,暴露他内心的酸楚和隐痛时,他急得满脸通红,青筋直冒。一方面说明孔乙己的生活状况坎坷,艰难到不得不去偷。另一方面,孔乙己的论辩暴露了他自命不凡、骄傲自大的心理缺陷,实际上是他“做贼心虚”的曲折表现。孔乙己又羞又慌又失态,因为他不是惯偷,只是偶尔不得不做。这种自知之明,比那些不换脸不跳的贼妓更真诚,更可贵。
第三次写“脸”是在他喝酒之后:“孔乙己喝了半碗酒,红扑扑的脸渐渐好了,别人又问:‘孔乙己,你真的识字吗?’”孔乙己在众人的笑声中喝酒取乐,酒过半碗,胆色大增,脸色恢复,本想平心静气地喝一杯,可是,连这种可怜巴巴的祈求别人不要的礼物,他们对他再三三问四后,极尽讥讽之能事。这种短暂而微妙的面部变化,生动地表现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第四次写孔乙己的“面子”,是有人问他“为什么连半个秀才都拿不出来?”"孔夷立即表现出沮丧和焦虑的迹象,他的脸上布满了灰色。"孔夷已是秀才,痴迷于“学而优则仕”的科举之路,因为在考场上被人嘲笑落第,脸色灰败。对这张“灰”脸的描写,表现了孔乙己此时此刻失望、沮丧、尴尬的悲伤心理,也表现了他僵化、呆板、迂腐的习气,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
作品最后一次描写孔乙己的“脸”,是在他被丁用手“走”到酒店的时候。"他的脸又黑又瘦,身材走样。"孔乙己被打残,双手“爬行”,彻底沦为“四足动物”。此时“他的脸又黑又瘦”。可想而知他在遭受非人的折磨后是如何活下来的。酒店店主否认钱,但他仍然无耻地讽刺。孔乙己只好低声回答,露出一副“恳求”的表情。其他人也是感觉绝对正义,冷嘲热讽。孔乙己又惨又无奈,无奈之下只好“爬”出酒店。他脸上这独特的一笔“黑”,似乎预示着孔乙己的生命危在旦夕,加重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孔乙己的“脸”从“青花”到“红”“青花”再到“灰”“黑瘦”,是人物内心感情演变的直观表现。作者通过生动地描写人物神态的微妙变化,生动地刻画了孔乙己迂腐的性格。读一部作品,要仔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