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中寻找故乡——宋诗话选评
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序中说:“作品产生于作者生活的历史环境,扎根于他生活的现实。”
到了唐代,尤其是盛世,人们的自我意识加强,生活环境相对开放自由,诗人对生活有所感悟,自然就成了诗,已经达到了一种自然的状态。
诚如严羽所言:“盛唐诗人只意兴,羚羊悬于角,无迹可寻。故其美精致玲珑,不可同泊,如空中之声,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苍话》)。
然而,回顾宋代,我们可以发现它的当代背景。到了宋初,已经是“多余浪费”了,到了宋中期,更是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况下,诗人似乎缺少盛唐时期的“本色”,往往写出的是生活的“真面目”。
在宋词的光辉光环下,宋诗仍有不同流派的发展变化。其中不乏优秀作品。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的序言中,引用亚历山大港的例子来说明,后人要想超越前人所开创的疆域,就必须向更遥远的地域进军,付出更大的努力。唐诗的造诣,既是留给后人的产业,也是对后人的挑衅。
纵观《宋诗选注》,我们会发现一个特点。该书除序言和诗人简介外,对宋代的总体情况和宋代的特点进行了评价,但正文中只有注释,没有注释。钱钟书先生通中西,博览群书,但不直接发表个人观点,只做笔记不加评论。
对诗歌的鉴赏众说纷纭,宋诗本来就有争议。以个人观点和一家之见来评判诗歌,只会给宋诗带来更多的争议。全书除了文字的校对和版本的比较,还用古评和诗词来说明这首诗的意境和用法从何而来。但是,钱钟书先生也是一个文学鉴赏能力很高的人。虽然他没有直接评价所选的诗歌,但他的语录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向读者介绍了丰富的知识。
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钱钟书先生在诗人简介中对其作品人物和特点的幽默点评。
第一次发现,原来的评论还是能让人发笑的。看完这本书,对宋诗的体裁和风格演变有个大概的印象。对诗歌的理解也更进了一步。他给我打开了一个新的宋诗世界。
下面,我就以书中提到的两首诗为例,谈谈宋诗的特点。
看到王雨城的《乡村之旅》,诗中的故乡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一直觉得乡村是自然之子,它保留了大自然的属性,让长期在城市里漂泊的孤独的心有了归宿,给了在官场失意的诗人一个休憩的地方。
?存行
王禹偁
马穿过菊花穿过山路,留下马自由行走。
夜听千万谷声,看若干峰在夕阳下无声。
黄花梨的叶子红得像胭脂,荞麦花的香气啊,白得像雪。
你为什么这么忧郁?村桥的原树看起来像我的家乡。
这首诗第一联的作者骑马缓行,山村地广人稀,可以让马儿自由徜徉,欣赏秋色,此人便是“菊初黄”。这两句话着重突出了作者无忧无虑的神态和浓厚的玩乐兴趣;
颛顼描写未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第一句写夕阳西下,山川山谷,秋声袅袅,这是听觉;几座山峰静静地矗立在夕阳中,这就是视野。在这里,“声”与“静”,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展现了山村傍晚的寂静。
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着重分析了“几峰无言落日”。他说:“从逻辑上讲,‘否定’首先包括‘肯定’,否定命题总是以肯定命题为前提的。
诗人常用这个道理。
山峰本来无言,王禹偁却说无言,还是如龚自珍在《济海杂诗》中所说:‘一鞭送我东去,此山无言见中原’,并不违背事实;但与此同时,似乎他们以前会说话,有语言,有欲望语言,现在却突然‘无语’了。这样看来,‘几峰无言’和‘此山无言’就不是一句无谓的废话了。他称赞“无语”用得好,比用一句正面的语句更能给山峰增添灵气和活力。
《颈联》中的诗人把目光拉回近处,投向胭脂红的李唐落叶和白雪白的荞麦花。如诗如画,但诗的最后两句突然从写风景变成了提问,诗人不知什么原因背完诗后突然情绪低落;原来诗人想家了,因为他突然发现村桥元叶上的树像家乡的风景。
这样,上述景物的描写就尘埃落定了,生动地反映了作者心情从无忧无虑到失望的变化,深化了诗意。
《乡村之旅》这首诗用丰富多彩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风景,用含蓄的诗意语言真实地表达了诗人的乡愁。
在诗歌中,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景是抒情的伏笔,抒情是写景的终结。诗人的心境从无忧无虑到失望的变化过程,在这“两结合”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我从小就住在农村。我爬树抓鱼。烤红薯小时候什么都干,我还和爷爷奶奶插秧。看着家里一天天种出来的蔬菜,我感到一种莫名的喜悦。
回归乡村的原始生活,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心灵。也许这就是生活的本来状态。
?村居
张顺民
?流水绕水田,篱笆满绿竹;榆树种子已经全部掉光了,芙蓉花也变得稀疏了。
?夕阳西下,牛背上没有牛仔骑,只有一对乌鸦,在村道上游荡。
这大概是我最喜欢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诗了。
“水绕田,竹绕篱”,人们把水引入农田,方便灌溉。大自然的独特条件和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合。屋外用竹子做树篱,种蔬菜,养家禽。一派田园风光,生机勃勃。
“榆钱皆落,芙蓉花稀”。芙蓉花又名木槿,夏秋之交开花,花冠为紫色或白色。疏木槿显清秋,一树榆钱早飘。诗人还没来得及感慨,就发现“夕阳下无人卧牛背,带西方寒鸦成双归来”,远处老牛自行归来。牛背不是吹短笛的牛郎,是站立的西部寒鸦。
后两句也是让这首诗流传甚广的名句。
西方寒鸦容易受惊,善于飞翔,但他却在这种安静的氛围中无忧无虑,站在牛背上。西部寒鸦的静止依附于一头牛的运动,而牛的运动包含了西部寒鸦的静止。大小和动作形成对比,形成一幅新颖的画面。
宋诗力求创新,在此可见一斑。
“夕阳下没人躺在牛背上”似乎在问一个问题,那么牛背上是什么?于是就引出了“把西部寒鸦成双成对带回来”,现在形象就在眼前了。有了这个挫折,押韵全没了。
当我读到张顺民的《村居》时,一幅宁静祥和的秋日村居的画面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突然想回到乡下,边走边看,边回忆边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