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万高龄农民工靠什么养老?
这是一个悲伤的话题。在他们应该养活自己和照顾孙子的年龄,大量老年农民工不得不离开家乡,去工厂甚至建筑工地从事最苦最累的繁重体力劳动。为了更容易找到工作,一些老年农民工持假身份证留在工地。有的不断进理发店把白发染成黑色;有的甚至“靠吃肉补充体力获得工作资格,工地上肉多的地方就去。”
但是他们有更多的选择吗?老年农民工的背后,几乎都是家庭不宽裕。因为年轻的时候不积极,没有一技之长,也没有更好的谋生手段。年纪大了,还得继续卖苦力维持生计。或者是因为不能让孩子上大学,改变家庭命运;或者因为孩子上了大学却找不到好工作,家庭持续贫困。看到家里不好,看到家里人都缺钱,辛苦了大半辈子的农民,再也走不出大山了。虽然累,但总比看着家里人都缺钱强。
对他们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养老保障几乎为零。他们基本没有职工养老金,有的单身,很多家庭并不宽裕。靠子女给钱养老,几乎是奢侈。中老年农民工作为城市中的“边缘人”,长期没有情感寄托。如果他们回国后得不到及时疏导,很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或一系列社会问题。2008年《京华时报》曾有报道称,70岁的湖南农民付大鑫为了“不愁温饱”,在北京火车站持刀抢劫。抢劫后他没有逃跑,而是等着被抢劫的人大喊,以吸引警察来抓他。宣判后,傅老汉恳求法官再判自己一次。“法官,请你再试一次,量刑太轻。”“判刑太轻了。出去两年都养活不了自己怎么办?”“实在不行就再抢一次,然后回监狱养老。”
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亨利曾写过一部著名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主人公索比:冬天来了,索比想尽办法在监狱里度过冬天。他六次作案,都没有如愿。就在他听到教堂圣歌,决定改过自新的时候,莫名其妙地被逮捕了。傅老汉是索比中国的一个版本。只是对比48岁的徐,第一次入狱是为了“吃牢饭”;而为了“吃穿”而在北京站持刀抢劫的傅老汉,第二次抢劫如愿入狱。他们似乎比欧亨利笔下的流浪汉索比幸运多了!
在网上稍加搜索,不难发现,并不是只有这两个人因为生活困难,才想“吃牢饭”、“老人进监狱”。86岁的河南服刑人员孙来友,在狱中度过了43年。每次到了出狱的时候,他都哭着不肯离开。86岁的孙来友因为年纪大了,身体虚弱,瘫痪在床近三年。对于他的日常生活,监狱为他提供了两名护理人员,负责吃药、洗澡、洗衣服、吃饭。监狱的伙食很特别,包括一盒牛奶、一个鸡蛋或蛋花汤。出狱后,狱警赵第一次来到养老院。孙来友立即摊开双手说:“官府,我要回监狱。”。赵还告诉媒体,老犯人在第三监狱经过乌市越狱事件加固的围墙时,忍不住喃喃自语。为什么有人逃跑了...
更可悲的是,老年农民工是一个容易被遗忘的群体。与普通城乡老年人相比,他们的数量并不那么可观;与新生代农民工相比,他们缺乏话题性。虽然他们一直在建设城市,但双重身份使他们无法融入所工作的社会,外在形象经常受到歧视,权益受损时维权困难。如果不是媒体报道,这些老人还会继续被有意无意地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