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明朝“如果没有魏忠贤,早就灭亡了”这句话?

最具影响力的地方自媒体.坚持原创、接地气、传递温度和价值,点击右上角关注我们国馆文化!

魏忠贤不死明末的那些名将很可能也死不了,魏忠贤还是会用他们来打仗的。

崇祯18岁登极,35岁自杀殉国,在位17年,享国时间在明朝十六位皇帝中排名第七。可崇祯算是个另类,一方面他刚愎自用,待大臣如奴仆,维图自用,果于杀戮,有用人不明之失;另一方面他兢兢业业,简朴勤政,有“非亡国之君”之誉。

崇祯最大的成绩是既非常迅速地拿下了魏忠贤,又保持了政局的稳定,这件事奠定了崇祯的执政基础,也开创了崇祯的执政局面,所以这也是崇祯一生最没有争议的业绩。我们先看一下崇祯皇帝的对手,反方人物魏忠贤:这位“死太监”中年自宫,号称“九千九百岁”,遍地生祠,而且进入孔庙,配享孔子,这可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气势、权势、财势在中国太监史上堪称第一。

“五虎”为文职,包括工部尚书兼左都御史崔呈秀、一年内由太仆少卿六迁至工部尚书的吴淳夫、一年内由大常少卿升至兵部尚书的田吉、太常卿倪文焕、左副都御史李夔龙。“五彪”为武职,包括左都督田尔耕、锦衣卫都指挥佥事许显纯、锦衣卫指挥崔应元、东厂理刑官孙云鹤和田尔耕的心腹杨衰。

对决刚开始的时候,崇祯只是有顶皇帝的帽子,魏忠贤虽然是个“死太监”,但是实力和政治经验都远远超过崇祯,崇祯并不占优势。崇祯以亲王承帝位,旁观者清,对魏忠贤一党的实力有深刻的认识,深知自己并不占优势,只能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毕竟皇帝就是最高权力和道德高地的象征,只要他不跟着魏忠贤走,魏忠贤就会沉不住气了。

朝廷中反魏忠贤的势力准确地接收到了这两个信号,开始行动。他先发动了外围战,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杨所修上书弹劾魏忠贤党羽,兵部尚书崔呈秀、工部尚书李养德、太仆寺少卿陈殷、延绥巡抚朱童蒙等人的父母都在他们任职时去世,按明朝的规矩应该辞职回乡守孝,但朝廷都未遵守,而是留任。这有悖于“以孝治天下”的原则,请求崇祯准许他们回家尽孝。顺手,杨所修也批评吏部尚书周应秋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尽到职责。按照明朝的惯例,官员受到弹劾,不管情况如何,首先要主动停职,以便接受组织调查,于是崔呈秀、李养德等人都陆续请求辞官,周应秋也请求罢官(。

一大批处于观望状态的官员们开始转变,纷纷加入反对魏党的阵营。最先攻击魏党的重要成员御史杨维垣,杨维垣把握机会,高举大义灭亲的大旗,猛烈攻击兵部尚书崔呈秀,用详实而生动的资料证明了崔呈秀是一个贪污腐化、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崇祯顺势而为,同意崔呈秀的辞职回乡守孝申请。这个信号太明确了,所有争取进步的官员都争先恐后地抨击昔日的九千岁。10月22日,工部主事陆澄源直接弹劾魏忠贤,此后,弹劾魏忠贤的声音此起彼伏,魏忠贤压力越来越大,终于在1627年10月27日向皇帝提出了“引疾辞爵”的辞呈,以退为进。崇祯的批复仍然简单:“许太监魏忠贤引疾辞爵!”

既然你提出了我就同意,不能驳”老同志“的面子嘛。魏忠贤一走,树倒猢狲散,那些攻击魏忠贤比较晚的、态度不够激烈的开始后悔行动晚了,纷纷以更大的火力攻击魏忠贤,此时批评魏忠贤已经成为“政治正确”的最高标准,成为“革命”与“反革命”的分水岭,广大官员和人民群众也被动员起来,大明朝的舆论已经成了“不杀魏阉,天地水容,神明不安”,崇祯再不杀魏忠贤“广大人民群众不答应”,只能“顺应民意”,随即将魏忠贤贬向朱元璋老家凤阳的祖陵司香,魏忠贤行至阜城县南关,随从一夜作鸟兽散,一个人困居在一间小旅店中,万般无奈之际,突然听到窗外传来一阵凄凉的小曲哼歌:“势去时衰,零落如飘草,似这般荒凉也,真个不如死”。

喜欢小编文章的可以关注小编,有什么意见或想法可以在评论区一起讨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