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现代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艺术风格是怎样的?

欧·亨利(1862-1910)是美国现代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之一。他有“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的美誉。他的小说从各个角度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描写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苦难。他赞扬了他们真挚的爱情和友谊,高尚的自我牺牲行为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他的小说以喜剧的形式结尾,表达了深刻的社会内涵、残酷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升华,并进一步指出这种现实是不可逃避的。欧亨利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琐事来塑造人物,创造了一个悬念迭起的“欧亨利式结局”。他的作品构思巧妙,文字简练。语气幽默,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论述了他作品中生动的人物形象、出人意料的结局、简洁的语言和幽默的风格。

欧亨利出生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博罗的一个医生家庭。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当过药房学徒、牛郎、会计、记者、银行职员,还经营一家名为《滚石》的幽默周刊。在纽约,他每周为杂志写一次小说,赢得了读者的普遍关注和喜爱。欧·亨利擅长描写美国社会中人民的生活故事,他对人民的生活故事了如指掌。所以他的文章喜欢用简单幽默的语言来描述世界上的故事,用迂回曲折的结局来引起读者对社会中人性的思考,从而形成了著名的“欧·亨利结局”,使主角的命运突然逆转,有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合情合理,符合生活实际。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作品被誉为“美国生活百科全书”。代表作有小说集《西部之心》《四百万》《命运之路》等。其中,《爱的服务》、《警察与圣歌》、《带家具的房间》、《麦琪的礼物》和《最后一片叶子》都是他短篇小说的经典标题,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到1910年去世时,欧亨利已经以旺盛的精力写了300多部短篇小说。

在美国文学史上,欧·亨利从内战到第一次世界大战都属于现实主义作家的行列。他善于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的戏剧性场面,戏剧性地设计情节,铺垫,勾画矛盾,运用比喻、夸张、对比、拟人、反讽、谐音、双关联想引申等手法为作品增添生动性,用幽默的笔触勾勒人物的精神面貌。而且往往在故事的结尾,人物的心理状况突然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或者主角的命运突然反转,一个意料之外又合情合理的结局突然出现,让读者感到豁然开朗,意料之外又合情合理,不禁为之惊叹,让故事充满戏剧性。欧·亨利在结尾浓缩了这部小说的全部精髓。让读者在看似平淡幽默的描述中不自觉地进入作者精心设置的迷宫。直到最后,它像一道闪电,照亮了之前隐藏的一切,仿佛在和读者玩捉迷藏,或者是在耍花招,给读者最后的惊喜。作为一个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短篇小说家,他幽默,甚至愤世嫉俗。以大结局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旨在揭露贫富悬殊的现实世界的不合理之处,展现小人物的悲苦人生。他说他是纽约“四百万普通公民”中的一员,而不是“四百富人”中的一员。欧·亨利的每一部小说都来源于美国人的现实生活,描写的是苍凉的世界,人情的冷暖。而且故事冲突的中心似乎是贫穷和富裕,这是两个社会因素。这是因为奥亨利生活在美国内战后的“镀金时代”,拜金主义盛行,由* * *和出轨引发的人间悲喜剧的素材比比皆是。

在《带着赞美诗的圣歌》中,作者叙述了流浪汉索比的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饥寒交迫的索比也考虑过冬天隐居的问题,但他什么也没指望。他没有计划在地中海巡游或去温暖的南方旅行。他内心的愿望是什么?作者用幽默而悲伤的语气说,这就是“布布拉克维尔岛”。原来,索比准备在一所收容无家可归者的监狱里住上三个月,并将监狱视为自己的冬季住所。根据以往的经验,他可以在这里吃喝三个月,可以摆脱骚扰。真的没有比这更好的了。索比想了许多办法,想把他关进监狱里过冬。他故意去饭店吃饭不付钱,砸了。他拿过别人的伞,甚至猥亵过女性,但都被放过了。在小说的结尾,作者安排了一个极其出人意料的情节。索比在教堂里闲逛,突然听到教堂里传来赞美诗的声音。赞美诗诱导他产生了神圣感,决定改过自新。正当他要靠自己的劳动谋生的时候,当所有人都以为索比会平安度过一生的时候,他抓住了他。他被以“不法分子妨碍公共秩序”的罪名告上法庭。这是典型的“欧亨利结局”。就像一个看到了黎明的人又陷入了黑暗,让读者的心抽搐了一下,回味无穷,发人深省。而欧亨利很好地运用了这种方法,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上善恶不分的现实。这部作品总是把批判的矛头指向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结尾令人信服。

“奥亨利结局”的艺术效果不一定只出现在小说的结尾,也可以出现在文章的情节中。比如《赞美诗》中有两个情节:有一次,索比试图通过“调戏”一名女子来进入监狱,但这名看似“优雅端庄”的女子却反过来调戏了索比。还有一次,索比带走了一个“穿着考究”的女人。然而这把伞原本就是“不义之财”。单纯迷人的女人,衣着光鲜的顾客,都给人以人品端庄的感觉,却变成了妓女和小偷。相信读者在看这个故事的时候会觉得不可理解,但仔细想想,现实社会中这样的“伪君子”比比皆是。所谓上流社会的贵族成员,衣着光鲜,举止优雅,高贵?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在美丽的面纱下隐藏了自己的卑劣行径。正是因为他们肮脏的内心,才需要更多表面的装饰。所以,口是心非也在情理之中。“奥亨利式结局”以幽默的方式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日益恶化的世风。

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中,作者讲述了一个贫穷的画家从肺炎中康复的故事。她把最后一片户外藤叶视为死亡的象征。这片藤叶早已枯萎,老画家伯曼晚上在院墙上画了一片假叶,与真藤叶一模一样。结果伯曼因为晚上在画藤叶,生病死了。然而,年轻的穷画家在藤叶的抚慰下获得了新生。小说一开始就用明显压抑的语气介绍了失意的老画家伯曼,说他画了40年,“仍然和艺术女神隔着相当大的距离,甚至连她长袍的边缘都没碰过”。然而,在小说的结尾,读者看到了伯曼的杰作,他以生命为代价画出了栩栩如生的藤叶。这片藤叶显示了伯曼为他人奉献自己的高尚心灵。它让读者意识到作者对老画家才华气质的讽刺性描写背后隐藏着对这个人物的推崇。“奥亨利结局”的艺术效果在他的另一部著名作品《麦琪的礼物》中也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在《麦琪的礼物》中,作者塑造了吉姆和德拉这对贫穷但善良的年轻夫妇的典型形象。他们为了爱情,愿意为对方做。

他们有两个引以为豪的宝贝:妻子德拉美丽的头发和丈夫吉姆传了三代的金表。但由于贫穷,头发缺少配套的发饰,金表也没有配套的表链。圣诞节就要到了,按照西方的习俗,家人要互赠节日礼物。德拉早就想为她心爱的丈夫买一条满意的表链,但尽管她累得够呛,但她还是买不起足够的钱。她为钱担心和难过。不知所措的时候,她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美丽的长发像瀑布一样。她不得不在头发上做一个想法,她很残忍。她流着泪卖掉了自己的齐膝美发,最后买了一个铂金手镯。她怀着喜悦和焦虑的心情等着丈夫下班回来,吉姆和德拉有着同样的想法。我想给黛拉买一份圣诞礼物。他卖掉了心爱的手表,买了一把梳子来装饰德拉的头发。他们见面后互赠礼物,两人都得到了渴望已久的东西,但都没有用。故事到此戛然而止,留给读者丰富的思考空间。当他们分别拿出礼物时,爱情闪耀着光芒。让读者眼眶湿润。文章最后写道,“他不明智地为对方牺牲了家里最珍贵的东西。但是,我要对今天的聪明人说一句话。在所有送礼物的人中,那两个人是最聪明的。在所有送礼收礼的人中,像他们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他们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就几个字。良心是什么?什么是生存?从而得到读者自己生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