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
首先,普通世界记录的是1975到1985这十年间的中国。虽然没有明确具体位置,但所有的迹象似乎都在陕西。在这期间,国家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也是小说中着重描写的,那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80年代初,责任制逐渐在全国铺开,但在1980之前,主要是公社,吃的是同一口锅。这个时候的老百姓基本没有闲钱,对钱的概念也不大。从1980到1985,随着劳动力从农田中解放出来,人民开始有钱了,市场贸易丰富了。这段时间物价应该上涨,但是今天分析的孙少安的贷款是两三年的,所以暂时不考虑物价上涨。
孙少安的第一笔借款出现在第二章第七章。实行责任制后不久,孙少安向公社信用社借了700元钱买骡子。拉完货,他把骡子卖了。11600元买入的骡子以1600元卖出,净赚500元。一定有朋友看出了端倪。转手比生产更容易赚钱。只要你有书,能借到钱,那时候就能赚钱。当时,孙少安还损失了贷款本息,手头还有2000多元的流动资金。随后,用拉砖赚的钱拼凑了一个砖窑,为以后的行业创造了资金条件。
第二章第27章,为了成为真正的暴发户,孙少安决心把砖窑变成砖厂,资金成了最大的问题。一台中型300制砖机5000元,还有其他费用。我没说我到底借了多少。估计应该是几千元。没有错。他们年底还贷后,还有2000元到3000元的收入,当然还有固定资产。
当其他“暴发户”出去散步时,孙少安独自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开始计划他的下一个宏伟愿景。他想回去后,马上打算买一台中型的300制砖机,多开几个烧砖窑,办一个真正的砖厂!
当然,迈出第一步有很多困难。首先是资金问题。一台中型制砖机五千块钱,他个人买不起;更不用说扩大生产的其他费用了。至于人力,我们现在可以雇几个人;虽然没有明确的就业政策,但这种现象在很多地方已经出现,政府一般视而不见。据他二爸说,现在报纸上正在讨论这个问题。
他首先担心的是钱。没有办法,看来只能走贷款这条路了。
第三章,第六章,孙少安决定扩建砖厂,很大一部分也是为了村民赚点钱,解决就业问题。第三章第十二章孙少安通过农业银行借款机器设备,月息9.6%,贷款本金654.38+0万元。我注意到的一件事是,孙少安姗姗来迟,省建委的一批无息有偿投资贷款已经用完。我们知道,老板如果不为自己多考虑一点,只做好一件事,往往会吃亏。一旦他陷入危机,没有人能帮助他,孙少安就陷入了这样的危机。烧的砖失败了,砖窑倒闭了,不仅贷款没还,工资也没发。可见这个砖厂的风险有多大,一个小因素就可能致命。之后没有银行愿意贷款给他,陷入资金链断裂的无限循环。
但是,扩建砖厂很难!
这需要很多钱。他只能靠卖掉现有的设备和手头仅有的一点积蓄,凑足五六千元。买一台400型的制砖机要9000元——至少要10000元,包括运费和送货费。另外,砖窑的扩建和相应设备的购置,没有五六千元是不会投产的。
粗略算了一下,他从银行至少拿到了1万元。这并不容易!
但既然孙少安的志向已定,他就不会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犹豫不决。
秋田的忙乱一结束,他拖着疲惫的双腿到处跑。经过一番艰苦巧妙的讨价还价,他把原来的小制砖机卖给了石圪节新开的砖厂。这台制砖机原价五千左右,他卖了四千五。他用了一两年的机器,卖的价格挺好的。
接着,孙少安焦急地去找他的同学刘根民。
根民现在是石圪节乡的乡长,手中权力很大。他的老同学一如既往地支持他。但是,他有点遗憾地说:“你来晚了!前不久省里山建委发放了一批无息有偿投资贷款,现在已经全部贷完了。只能通过农业银行贷机器设备,月息9.6%。”
在第34章第3节中,孙少安通过胡永和的朋友在其他县借给别人钱。不幸的是,他被告知被迫立即偿还本金和利息。最后,在县长的帮助下,他终于从县里贷到了3000元,从此事业蒸蒸日上。到1983年底,孙少安已经还清了两家大型银行贷款的全部本金和利息。
冰裂开了,一条河打开了!
第一批砖出窑后,三天之内就卖光了。马上还清欠村里每个人的钱;山西柳林老婆和哥哥的借款也马上寄回来了。
吸取了失败的教训,这个垮掉的砖厂在第二次起飞后,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到1983年底,孙少安已经还清了两家大型银行贷款的全部本金和利息。砖厂生产逐渐进入满负荷运转。当它在1984年开始时,利润流入了孙少安的口袋...
这是一个令人高兴的故事,但不难发现,如果没有县长的面子,孙少安很难东山再起。其实最后也只是借了3000块钱。用好了,煽动生产后,不仅顺利归还了本息,还损失了原来的一万元本息。如果按照现在的思路,贷款还不上之后基本没有第二次机会。
至于利率,小说里只明确了一次,月息9.6%。其他时候,利率被描述为滚动到几百元。没有确切的数字。简单查了一下相关资料,没有查到当年的贷款利率。刚发现建行网银上原来的存款利率是2.88%,没有周期的概念。如果这样算,9.6%的年利率就是11.52%。这个存贷差真的很紧。那时候银行赚那么多钱吗?正义何在?
关于借款用途,孙少安的第一笔借款是买骡子,700元应该算小数目,应该自己还。接下来的机械设备款是委托的,直接寄到河南买设备。其实县不县外并不重要。原北县收回孙少安贷款的理由还在沿用。当然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贷款是极其稀缺的资源,县里的支持力度不够。怎么会被用来支援其他县呢?哪像现在,只要能赚钱,企业哪里贷不到款?应该是当时老百姓还不富裕,储蓄不多,贷款规模自然不多。在这个非常需要大钱办大事的时代,谁给钱谁就发达。
当时银行还没有商业化,竞争也不强。公社信用社办理不了的贷款去了县里面的农行,而不是信用社的上级分行。各家银行各有分工,非常和谐。现在为了推动市场经济,进一步放开市场,银行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金融是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如果完全放开,就会有问题,而且永远是银行监管中长期存在的问题。甚至现在都说要进一步放开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看,出了问题,我们希望国家不要盲目救市。既然放开了,那就让市场多放松一些。待时机成熟,市场的作用就会体现出来。恐怕是市场没有完全到位,火药味已经闻到了。然后政府出招,市场功能发挥不出来。政府不知道何时停止。这是最坏的结果。
回到小说,回到前面讨论的话题,如果没有县长,孙少安就无法偿还最初的贷款,也没有银行敢借给他。不仅原始贷款无法收回,孙少安家族也将完蛋。这有点冒险,但却是一件双赢的事情。银行为什么不敢做?说白了就是企业有困难的时候要不要扶持。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应该不是,因为风险太大,这绝对违背经营理念,谁做谁要承担责任。如果与自己无关,谁会呢?而且银行的条件越来越严格,硬杠杠越来越多。很多事情不是想做就能做的。比如这样一个风险很大的企业,即使想挽救,也会被各种制度和流程拖死。
我一直觉得,金融业和医疗、教育一起,应该由政府统一管理。没有利益之争,没有现代商业银行的“锦上添花”理念,我们这个行业会走得更远。我们需要更多的政策性银行,不需要太多的商业银行。
最后说一个不容忽视的小细节。孙少平将参加工作后的第一笔工资以汇款的形式汇给了父亲。根据小说的描述,“他可以想象这张汇款单出现在双水村会意味着什么。他仿佛看到了父亲手里拿着那张纸走进石圪节邮局墨绿色大门的样子。和现在不同的是,汇款单先寄到村里,然后由邮局处理。应该是现金。我能用汇款单取钱吗?那么汇票就和存款单、支票差不多了。估计你现在这种形式是拿不到钱的,可能当时只有这种方式吧。那为什么不直接送钱?害怕失去它?我不知道怎么包装信封什么的。50块钱只有几张纸,汇款单是一分钱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