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一平
北京外国语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院校之一,是我国外语院校中历史最悠久、层次齐全、语种最多的高等院校。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前身是1941年在抗大三分校俄文大队基础上创办的延安外国语学校。她是中国***产党为了适应抗日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而成立的,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和具体指导。新中国成立以来,她一直是我国培养外语人才,特别是培养外交、外贸、对外文化交流及外事翻译人才的主要基地。1980年前学校归外交部领导,1980年后直属国家教育部领导,1994年,学校由北京外国语学院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目前,北京外国语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多语种外语教学为主,多学科、多层次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现任党委书记杨学义教授,校长郝平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现法语系、德语系、日语系、西葡语系、阿拉伯语系、欧语系以及社科部等7个系部;英语学院、俄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亚非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法学院、国际商学院、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日本学研究中心、成人教育学院、网络学院等13个学院、中心。外国语言文化研究院(包括外国语言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首批命名的国家级重点文科研究基地)、日本学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出版《外国文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国际论坛》等核心刊物,另有图书馆、教育技术中心等教学辅助单位。开设英语、俄语、德语、对外汉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经济与贸易、外交学、法律、金融、新闻等44个本科专业,具有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位授予权。讲授英、俄、法、德、日、西班牙、阿拉伯、意大利、瑞典、葡萄牙、柬埔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印尼、马来、僧伽罗、土耳其、朝鲜、斯瓦希里、豪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阿尔巴尼亚、芬兰、乌克兰、荷兰***43种外国语,其中18种语言是全国唯一学科点。
北京外国语大学是我国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外国语言文学1个博士后流动站,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欧洲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外国语言文学和应用语言学等9个博士点,包括英语、俄语、法语、德语、日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欧洲语言、亚非语言、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外交学等15个硕士点,涵盖了学校讲授的全部30多种外国语言以及中文和外交学专业,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翻译硕士、汉语国际教育),在职人员学位授权点6个。英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点,俄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言文学2个北京市重点学科点。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是首批命名的国家级重点文科研究基地。
作为国内开设外语语种最多、学科专业较全的外语类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拥有一批在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翻译等领域具有较强实力,在社会上有较高学术声望的教授、学者,师资力量相当雄厚。全校拥有专任教师576人,包括博士生导师?70人、硕士生导师221人,教授、研究员119人,副教授、副研究员235人,讲师268人,其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2名,教育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3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28名。几十年来,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取得了许多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成果,为培养高质量的外语人才,为北外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同类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在学术界享有较高的声誉。另外,学校有来自全世界24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教师122人,已与世界50个国家和地区的172所大学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学术合作和交流关系。
北京外国语大学是一个学习气氛浓厚、环境优美的"花园式校园"。学校占地面积31万平方米,图书馆占地约9,997平方米,藏书80万册,中外文报刊1763余种,其中外文现刊390余种,中文电子期刊3000余种。
学校的目标是:到2010年,将学校建成一所多语种、多学科、多层次、培养复语型、复合型高质量外语专门人才和外语运用能力强的经济、管理、外交、新闻、法律等涉外专业人才,国内一流、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教学--科研型的社会主义大学。
办学特色?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北京外国语大学已成为全国外语院校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语种最多的学校,在人才培养、教学质量、教材建设、学术水平、科学研究以及整体实力上,均有比较明显的优势。特别是1996年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之后,学校自筹资金启动了"211工程"的各个建设项目。
学科建设是衡量一所高校教学科研实力和发展前景的重要标准。多年来,北外一直遵循"多学科、多语种、多层次"的办学方针,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目前,已形成了以文学和语言学为主导、辅以经贸和外交的学科格局,现有国家重点学科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点9个,硕士点15个,专业学位点2个,在职人员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本科专业42个,可以培养从学士、硕士、博士直至博士后、联合国译员的各类高级外语人才。
文学和语言学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具有传统优势的两大特色学科,北外拥有一大批在国内外语教育界享有很高学术地位、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在通用语种学科领域内,北外有多种语言学科居全国领先地位,如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和西班牙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等学科,都有国内首屈一指的师资力量。
在我国现有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中,北外不仅有许多学科名列前茅,而且学科涵盖面很广,其中不少非通用语种学科,是国内在该学科领域的唯一学科点。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化和学科自身的发展,北外按照李岚清副总理1994年提出的关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指示,在保持传统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学科的同时,又新建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外交学、金融学、法律、新闻、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等8个新专业,并且积极寻求外语与经贸、外交、法律及新闻等专业相复合的新途径,早已建立的高级翻译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国际商学院等,就是这种努力的尝试。
北外的亚非语系和欧洲语言系,集中了22个非通用语种专业,大都是全国唯一的专业点。在非通用语种的建设方面、在为国家培养不可缺少的非通用语种人才方面,我校的非通用语种专业功不可没。
学校简介?
北京外国语大学(简称北外)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之一。其前身是创建于1941年的抗大三分校,距今已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是我国办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开设语种最多的外国语大学。经过几十年的创业与奋斗、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北外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多语种、多学科、多层次、以培养复合型、复语型的高质量外语人才为目标的国际知名外国语大学。
北外在认真办好本科教育的同时,历来重观研究生教育。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北外就开始招收研究生,至1965年***招收培养研究生65名。从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到2007年6月,北外已授予博士学位192人,硕士学位2602人。目前在校研究生人数125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96人,硕士研究生1054人,)。在北外培养出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拔尖人才,其中不少人已经成为国家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的科研、教学骨干,有的还担任了部级领导职务(如外交部长李肇星、原财政部副部长,现任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金立群等),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外目前***教授33种外国语语言,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涵盖了世界上所有主要语种群的文学、语言和文化,研究领域极为宽广。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现已具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涵盖34种外国语言),有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34种外国语和中文、外交学、法学),6个专业(英、俄、法、德、日、阿拉伯语)有权接收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1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国家重点学科点(英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个北京市重点学科点(俄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1个全国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北外一贯坚持"以一流的师资,办一流的大学"的办学理念,汇集了一大批学贯中西、蜚声海内外的知名学者和学科带头人。已故的王佐良、许国璋、周珏良等教授作为我国外国语言文学界的泰斗而成为北外的骄傲。梅仁毅、胡文仲、钱青、吴冰、张中载、何其莘、刘润清、陈国华、王克非(英语);王福祥、白春仁、张建华(俄语);纳忠、余章荣、周烈(阿拉伯语);祝彦、谢莹莹、殷桐生、韩瑞祥(德语);严安生、徐一平(日语);董燕生(西班牙语);冯志臣(罗马尼亚语);易丽君(波兰语)等数十位专家是国内外语界享有很高学术地位的学科带头人。更为可喜的是,北外已涌现出一批学有所长、年富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学校现有专任教师五百余人,其中教授112人(博士生导师45人)、副教授173人、讲师198人,还聘请外国籍专家和教师70余位。北外现设法语系、德语系、日语系、西葡语系、阿拉伯语系、欧语系以及社科部等7个系部;英语学院、俄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亚非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国际商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法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外国语言文化研究院、网络学院、日本学研究中心、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等13个学院、中心。另有教育技术中心、图书馆等教辅单位。教育技术中心有50多个语言实验室和视听教室,配备各种录像、摄像、演播、卫星接收等现代化电教设备。我校图书馆藏书70余万册,外文报刊400多种,中文报刊800多种,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科研条件。北外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到目前为止,已和46个国家和地区的166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每年都选派教师和学生出国进修、学习,并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