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品。以写实的手法、全景式的构图,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北宋都城开封、汴京时的繁华景象和丰富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整个画面规模宏大,结构严密,构图有序。其笔墨技巧,结合文笔,生动凝练,人物形象生动传神。牲畜、房屋、船只、城垛、桥梁、树木、河流的形状都很奇妙,堪称奇妙。总结中国古代绘画,有很多学者是自恋的。真的很难找到一幅像《清明上河图》这样用大量的笔墨描绘出成百上千人的共同生活和商业经济活动,并把人放在主人的位置上,给人以正确的艺术概括。这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甚至在现代绘画中,都是罕见的。这幅画的第一个收藏家是宋徽宗,他用细金写了“清明上河图”几个字。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水墨淡彩的帛书,长24.8厘米,宽528.7厘米。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幅画卷上没有艺术家本人的印章,作者确认为张择端。是根据晋代张铸的一篇碑文,张铸的碑文是几个字:“翰林张择端,字右,吴栋(今山东诸城)人也。”我年轻的时候在京城读书学习,后来学会了画东西。我是一个画家,我特别喜欢乘船旅行,桥梁,郭靖和其他家庭。“根据附言,作者张泽瑞原籍山东诸城。早年在汴京读书,后在画院工作,自成一家。他的艺术成就从来没有得到士大夫和批评家的重视,所以关于他的史料极其匮乏。幸运的是,他的不朽名作《清明上河图》至今保存完整,奠定了他在中国绘画史上应有的地位。

为什么叫《清明上河图》,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节”一词并非指“清明节”,而是描绘当时汴京清明广场至虹桥一带的江边秋景。多数人认为该画描绘的是清明时节汴京郊区汴河的生活场景,故称“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以北宋开封市为背景。开封位于河南省中部,古称汴梁、汴京。它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从战国到金朝,七个封建王朝都在这里建都,有“自古帝王之都”、“七朝”之称。其中以北宋最盛,人口65438+。

《清明上河图》全卷可分为乡村、汴河、市场三个板块。中段以“虹桥”为中心,表现了汴河水上运输的紧张气氛,达到了全卷的高潮。

整个画面是从右到左,从城外到城里看,让观者欣赏。翻开书首先看到的是郊区的气息,春寒料峭,绿意盎然,疏林薄雾,农家餐馆,纵横交错的建筑。起初,这两个人带着一队驮着木炭的驴来了,穿过一座小桥,稀疏的森林茅屋,匆匆赶往城里。一顶轿子,由几个仆人护送着,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面铺着柳枝,从郊外郊游回来。它的领头骑手吓坏了,疯狂地奔跑,附近的人和动物都反应不一。这是整个画面的介绍。

《清明上河图》的中段是江船的部分。

中段描写汴河的上下游,汴河是当时为汴梁河提供漕运和供应城市生活必需品的河道。河上船只来来往往,船只忙着运输,搭跳板,卸货。一艘巨大的油轮将放下帆和桅杆,从桥下穿过。船夫们手忙脚乱,又叫又喊,牵动人心。桥上有些热心人不顾自身安危,跨过拱桥栏杆,一只手探出,一只手大声呼喊挥舞,指挥船只顺利通过。看热闹的人群,渴望看到这惊心动魄的一幕。

清明上河图中段全景

《清明上河图》不是一般的风俗画。旨在表现某个习俗的某个细节,却指出清明节不重要的细节。其本意并不是渲染清明节,扫墓新坟,田野如城,园林亭台等。,而且它无意赞美“太平久矣,百姓众多”的太平景象,而是揭示你不能回老家扫墓,不能去亭台楼阁。事实上,正是这些被视为卑微的劳动者为汴京人民带来了粮食,他们是维持京城繁荣的基本动力。

《清明上河图》中段虹桥部分

屏幕上,一座大型木制拱桥横跨在河上,连接着河两岸的市场。这座桥没有立柱,桥身由上下拱架支撑,从而延伸成一座大跨度的飞桥,宛如一道飞舞的彩虹。虹桥上的交通很繁忙,由南向北。手推车和马匹,驮着米袋的骡子,即将上桥,载着货物的人,拉客的人,摊贩,让原本宽阔的桥面变得狭窄。

画家利用河岸上桥梁的曲折,引导观者不断转移自己的视角,或向上或向下倾斜,成为流动转折点的视觉引导。这幅画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对一艘船穿过虹桥的描绘。画面的节奏是如此的突然,人、畜、船、车聚集在一起,就像音乐的节奏。桥上的人群熙熙攘攘,桥下划船的紧张气氛构成了画面的高潮。围绕这座桥,画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绘画技巧。画中的人物只有寸许大小,却十分生动传神,仿佛身临其境。

《清明上河图》后半部分的塔楼部分

过了虹桥,汴河转向上方,蜿蜒曲折,造成了一片繁华热闹的街景。汴京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遍布着官府、民居、作坊、住宅。各行各业欣欣向荣,餐馆和商店琳琅满目,招牌不胜枚举,餐馆和百货商店应有尽有。各类店铺经营锦布、檀香、香纸马等。除此之外,还有医疗诊所,推车修理,算命访问,剃须和整形手术,以及各种宗教。集市上人声鼎沸,车水马龙,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好不热闹。鼓楼下的驼队远道而来,茶馆和酒馆里的人轻松悠闲。

《清明上河图》后半部分的市场

《清明上河图》不仅是写实绘画艺术的一大瑰宝,而且具有历史文献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影像资料和北宋大都市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等方面的百科全书。展开这幅长卷,就像步入了我国12世纪的繁华都市生活。它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物质文明的广阔性和多样性,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和历史价值。《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展现了北宋末年的工商业发展。是对北宋社会经济繁荣的赞歌,也是一曲悲歌。画面完成不久,北宋就沦陷了。

从《清明上河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一是内容丰富。《清明上河图》采用不断移动视点的方法,即“散点透视”来捕捉所需场景。从辽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垛,到船上、车上的钉子、铆钉,摊贩上的小商品,市场上的文字,都和谐地组织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画中有官员、农民、商人、医生、僧侣、道士、胥吏、妇女、儿童、教师、索工等人物,还有驴、马等。有赶集、交易、闲逛、喝酒、聚会、推船、拉车、坐车、骑马等等。街上有许多商店、旅馆、茶馆和点心店,还有塔楼、河港、桥梁、货船、政府大楼和茅草屋。清明上河图有815人,60多种牲畜,20多条木船,30多个亭子,20多辆手推车。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在历代古画中并不多见。各种肤色的人搞的各种活动,不仅衣着不同,面部表情气质也各不相同,而且穿插着各种活动,充满了戏剧性的剧情冲突,让观者看着行业回味无穷。

二、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难能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题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画中的每一个人物、场景、细节都安排合理,疏密、简约、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当,做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显示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和高超的画面组织驾驭能力。

再次,在技法上,大笔法和工笔相结合,善于选择既生动又富有诗意,有本质特征的事物、场景和情节来表现。非常细致的观察生活,刻画每一个人物和道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方式,情节。楼、桥等建筑结构严谨,刻画细致。车、马、船涵盖方方面面,要注意不要失之于全貌,也不要失之于势。比如船上的物件,钉铆的方式,甚至绳子的系法,都解释的很清楚,很神奇。

《清明上河图》自问世以来,已经收藏了900多年。几经战乱,历经多次劫难,多次幸存。据元代杨准后记:“卷前有惠寺题”,李东阳写道:“卷首有幽陵细肋五字签,双龙小篆。”这幅画的标题由宋徽宗·赵霁题写,并有他自己的签名。这幅画应该也是惠宗政治宣传时期的作品(公元1111—1125)。《清明上河图》有金元明铭文13个,如人张铸,封***90格,半封6格。说明这幅画被北宋、金朝、元朝、明朝、清朝的政府和许多私人收藏,并广为流传。

这幅画的原藏应该是宣和帝府。北宋死后,流向北方,进入元朝皇家御府,被御府中一个画框人盗走,落入明朝奸臣严嵩手中。据传说,王世贞,明朝的一位作家,是商朝的始祖。王爷爷珍藏着宋代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他非常珍惜这幅画,拒绝轻易给别人看。然而,当时的权贵严嵩却对这幅画垂涎三尺。他凭借手中的权力向王尚书索要。王尚书无法拒绝,但又舍不得。于是他请了一个聪明的画家连夜临摹了这幅《清明上河图》。第二天,王尚书把这个假的给了严嵩。本来这个高明的赝品已经瞒过了严嵩,但是严复有一个经验丰富的装帧师。他向严嵩讨教,并指出画的左下角有一只麻雀站在两块瓷砖上,这表明这是一幅赝品。严嵩大怒,找了个理由,把王尚书关进监狱。王世贞为了救父亲,不得不拿着《清明上河图》原件向严复求情。

明朝李日华的《渭水轩日记》和沈德福的《野收补》都记载了明朝大奸臣严嵩和他的儿子严世蕃依仗权势夺取清明上河图的故事。后人曾以此为蓝本写了一出戏《一把雪的传说》,却把清明上河图改成了一把雪的白玉杯。在隆庆,严嵩父子被邹应龙弹劾,官场最终失势。严世蕃被斩首,严复被抄,《清明上河图》再次被收入宫中。

《清明上河图》是陆在清代以后所作的第一部集。路飞雍是乾隆年间的一位学者。他拿到画后,还在上面印了题词。是毕元买的。毕元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毕元一生爱好金石书法,家中藏书颇丰。《清明上河图》得后,与哥哥毕龙(清代收藏鉴赏家)共鉴,现画有二人印记。毕渊在关中工作时,致力于修复和保护当地的文物,但这些却成了他的“罪状”。毕沅死后不久,湖广人民起义反清。清廷认为,毕沅在担任湖广总督期间,“教匪初怠慢,滥发军费”,不仅夺了加比的职,还杀了其全家,其财产连同《清明上河图》也被盗入宫中。

清廷将《清明上河图》入宫后,放在故宫迎春阁。嘉庆帝对其倍加珍惜,下令收入《石渠宝坻三版》一书。此后,清明上河图一直保存在清宫。虽然英法联军在1860年两次入侵北京,八国联军在1900年两次入侵北京,但都躲过了劫难,未受损伤。

1911年后,《清明上河图》连同其他珍贵书画,被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以赏赐溥杰的名义盗出皇宫,先存放在天津租界的张远。1932年,溥仪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建立了伪满洲国,于是这幅名画被带到长春,存放在伪满皇宫东院的图书馆大楼里。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溥仪见事不妙,乘飞机逃到大栗子沟,伪满皇宫因为大火一片狼藉。混乱中,大量珍贵的东西,如《清明上河图》散落在民间。194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长春。解放军干部张克伟同志通过地方干部收集了伪满皇宫流散的珍贵字画十余卷,其中包括《清明上河图》。65438年至0947年,张克威同志调任东北行政委员会。临行前,他把十余幅画轴交给了当时东北革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林峰同志。《清明上河图》由林风入东北博物馆,后被转移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它仍然珍藏在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