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有什么特点?

语言和写作: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支不确定。因为大部分人长期与汉族生活在一起,所以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和汉文。湖南只有永顺、龙山、古丈等聚居区还完整保留着土家语。这个民族没有文字,通用汉语。

居民:

土家族爱群居,房子都是一村一村盖的,很少有单户的。土家族靠山建房,一般是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盖房子要背山面水。一般为四柱三室,中室应设祖祠。左右两个房间都有人住,多是两个小房间,并称“第二个房间”。第二间房前有火铺,火铺中间有火炕,用来取暖做饭,火炕上放着铁鼎。火炕上方挂着一个炕架,用来晾炕用品。尤其是春节前,用来干炕的腊肉、腊肠还是有的。

服装:

土家族女装为大袖短上衣,左襟上衣,卷入2 ~ 3层花边,边裤;男装是双排扣上衣。“拜年”,即提前L ~ 2天拜年,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甲,头发缠在头上。女人穿左褶长袍,卷两三个花边,有更宽的袖子,穿剪裁整齐的裤子或八分裙。他们喜欢佩戴各种各样的金银玉饰品。

自定义:

男女相爱,多歌之后结婚。有“哭嫁”的习惯。女人在结婚前7-20天就开始哭,哭婚的歌有《女人哭娘》、《姐姐哭姐姐》、《骂媒人》等。刚开始我唱的很轻,越接近婚礼那天,我越难过。直到我哭得口干舌燥,眼睛红肿。他们把是否擅长哭嫁作为衡量女性才情和德行的标准。

宗教信仰:

受汉族影响,在宗教上,主要信仰鬼神,崇拜祖先。这些神不是他们自己的。以前有女巫驱鬼。有些地方信奉道教。每年过年都要给祖先大敬,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也要给祖先小敬。祖先食物有猪头、饺子、粑粑、鸡鸭、五谷杂粮。

每次饭前,有人用筷子在饭上夹少量食物默哀,表示先请已故的祖先吃饭,然后才开始吃饭。农历六月初六,各村要设波堂,在波堂前摆放猪头、水果等祭品。十月,十月初一祭冬,宰鸡鸭设宴。此外,土家族还崇拜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貘神,建房时还会祭祀鲁班。除了酒和肉,他们还想要一只公鸡。

饮食习惯:

土家族一般一日三餐,闲暇时一般吃两顿;春夏农忙劳动强度大的时候吃四顿。比如在移栽季节,早上要加一顿“早产”的饭,多是糯米团子或绿豆粉之类的零食。据说吃汤圆为“过早”的饭意味着丰收和好运。土家族也喜欢吃油茶汤。除了米饭,玉米拌饭是最常见的主食。有时他们也吃豆米饭。粑粑和团结也是土家族的时令主食,有的甚至吃到种下。过去,红山药在许多地区一直被视为主食,入冬后仍是一些地区的常备食品。

土家菜的主要特点是酸辣。民间家家都有酸菜坛子,用来腌制酸菜,几乎每餐都离不开酸菜。豆制品也很常见,比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等。特别喜欢吃混渣,就是将黄豆磨浆,不分浆渣,煮沸澄清,加入菜叶煮。民间经常一起吃豆饭、玉米饭、渣汤。土家族的饮酒,尤其是在节日或招待客人时,必不可少。其中以糯米和高粱酿造的甜酒和杂酒较为常见,度数较低,口感纯正。典型食物:土家族喜欢吃粑粑腊肉、油茶等食物,还有什锦菜肴;团香;绿豆粉(米粉);炒年糕。

文化:

土家族爱唱民歌,有情歌、哭嫁歌、摇摆歌、劳动歌、菜歌等。“摆手舞”是一种流行而古老的群舞,包括狩猎、军事、农耕、宴饮等70多个动作。它与祭祀祖先和祈求丰收有关。不管什么大聚会,都要跳舞。“挥手”开始于农历的某一天,持续奇数天。一般三天,五天,七天。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会有上万人参加。节奏鲜明,动作优美,简单,充满生活气息。史诗和民歌是最著名的。

土家族文学最著名的是叙事诗、民歌和手舞足蹈时的摇篮曲。有大浪歌和小波歌,大浪歌是史诗。小波歌多为苦歌、情歌,属于抒情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野风味。长篇叙事诗《金鸡》由四句山歌组合而成,以男女对唱表现。它以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生活:

主要经营农业,手工艺、刺绣、编织比较有名,尤其是土花床上用品。在经济文化发展上受汉族影响,也保留了自己的特色。湘西的“金桐油”和鄂西的“坝上漆”都是享誉国内外的名品。“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又称“花被褥”,是土家织锦。以其独特的工艺和奇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挂毯之一。

节日:

土家族以4月8日、6月6日、土家年为主要节日。最隆重的是土家年,俗称“赶过年”,即在过年的前一天举行。新年是腊月二十九,小年是腊月二十八。

扩展数据: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的武陵山区。湖南省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县,张家界市的慈利、桑植县,常德市的石门县。湖北省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建始、巴东、恩施、利川等县和宜昌市的长阳、五峰县。重庆主要分布在重庆东南部的黔江、酉阳、石柱、秀山、彭水等县。贵州省主要分布在贵州东北部的沿河县、印江县、思南县、江口县、德江县。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土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