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小说
智仁小说的传记现在已经很少了,按照内容可以分为三类:
汉魏六朝小说I .笑话。(魏)韩丹春《笑林》讽刺世人。比如写楚人有一只野鸡,连皇帝都轻信,骗人说“凤凰”。汉朝的老人很有钱,没有孩子,但是很吝啬。饥饿之后,他的地产被没收了。《笑林》开启了后世幽默写作的终结。
第二,野史。(东晋)葛洪假借刘欣写的《西京杂记》,记述了西汉时期的人物轶事,还涉及到宫廷制度、风俗习惯、服饰等,有一种奇异的色彩。其中一些故事后来非常流行,如王昭君和毛延寿、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
第三,轶事。这是志人小说的主体部分,包括东晋裴琦的《林玉》、东晋郭的《郭子》、的《通俗说》(梁)和殷芸的《小说》(梁)。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最成功、最有影响的一部。魏晋南北朝小说篇幅短小,叙述简单,而且只是一些梗概性的故事,基本上是根据传闻直接记录的,没有艺术想象和细节描写。虽然有人物刻画,但无法展开。所以,它只是一部小说,不是一部成熟的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志怪小说和魏晋南北朝人的故事是不可或缺的。他们在人物塑造、细节描写、叙事语言的运用等方面为唐传奇的写作积累了经验。一些唐朝的传奇故事是从这个时期的小说中摘取的,如《离魂与游》中的阿胖,《刘一传》和《搜》中的胡木班,《枕头与游》中的焦朱。唐代以后,一直有一种奇怪的文言小说,而《聊斋志异》是这种小说的顶峰。仿《世说新语》的小说有几十部,也可见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影响。
“知人”这个名称是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所设立的,与“知怪”相对。《中国小说史略》也说:“记人间大事的人很老了,列御口、韩非都有记载,但之所以有记载,是因为用作比喻,韩在蓄议政治。若为享乐而作,实萌于魏,盛于晋。虽然难免入俗,或者琢磨,但要远实用,近娱乐。”这里提出的思路很重要,就是所谓的仁人志士小说,其写作目的,虽然仍有记录史实、引人深思的考虑,但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具有这种性质和更早时代的作品有东晋葛洪假借西汉刘欣遗书而写的《西京杂记》。其中,《王强》讲述了王强因拒绝贿赂画家而嫁给匈奴人的故事,是后来诗歌、小说和戏剧中常见的主题。但《西京杂记》虽然以人事为主,但涉及的杂七杂八的东西很多,记载大多过于琐碎。东晋中期裴启、晋宋时期郭承志的《郭子》是一部专门记录人物言行的书。两本书都丢了。
以下是“语言森林”的残迹:
王子猷试图派人暂时住在空房子里,于是他下令种植竹子。或者问“何必多留?””良久,指着朱说:“你怎么能一天没有这位先生呢!"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为宋临川王刘义庆所作。它是同类中唯一保存完整的,也是一件杰作。《世说新语》(上面提到的那本)中经常发现裴、郭的遗骨,可见此书具有编纂性质。当然也有写谣言的。梁代有刘军注,引书400余种,以资料丰富、史料珍贵著称。
《世说新语》以一种书的形式编排,分为德、言、政、文等36篇。内容主要描写东汉至东晋,尤其是晋代的文人名士的言行。记录的主要是反映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作为历史事实,大部分都是无关紧要的。书中表彰了一些孝子、贤妻、良母、清官的事迹,也揭露和讽刺了士绅中一些人物的贪婪、残忍、吝啬、虚伪的行为,体现了一些基本的评价标准。但就全书而言,并非以宣扬启蒙、鼓励成就为目的。也不抱狭隘单一的标准去褒贬人物,而是以人为本,对人的行为给予广泛的认同。高尚的品行,超然的气度,豁达的胸怀,出众的仪态,机智的谈吐,或奋不顾身为国,或忘我风光,或慷慨豁达,或谨小慎微庄严,都是作者所肯定的。就算你生气轻佻,狡诈虚伪,调侃诋毁,也没必要。因此,它也反映了绅士阶层的各种生活特征和他们的思想利益。
士绅的现实生活虽然不能如他们所宣称的那样出神入化,但作为一种理想的期待和模范的表现,要求其摆脱世俗的利益、得失、荣辱,使人格得以自由发扬,精神得以升华。这一文化特征集中体现在《世说新语》中。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韵独特。看到它的人叹了口气,说:“苏,,爽朗。”或曰:“苏素如散风,高而徐夤。”宫扇说:“季叔夜为人,山石如孤松独立;其醉,后俄若玉山必崩。”(容止)
关注一些优秀的人的外表,因为这里面包含着令人羡慕的人格修养。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容止》一文,也记载了人们对王羲之的评价:“若浮于云端,敏捷则惊。”
王子猷住在阴凉处,晚上雪下得很大,所以他睡觉,打开一个房间,命令自己喝酒。环顾皎然,犹豫了一下,背了左思的《隐孤》诗,忽然想起了黛安路。任何时候都要戴着它,甚至在晚上坐船的时候。到了苏坊后,建门不归。当人们问他为什么时,国王说:“我是一时冲动走的,筋疲力尽才回来的。我为什么要穿?””(《任丹》)
让情感泛滥,不拘小节,畅所欲言,这在当时是被人尊重的。谢公和别人下围棋,谢玄却信以为真。读书不期然,无声无息,徐翔举。客人问起淮上的利害,他答道:“小儿大盗。”意大利人的颜色行为,与平常没有什么不同。(宽宏大量)
谢安是东晋名将,不是没有成就的人。当时他的侄子谢玄在水前线与前秦80万大军作战。国家兴亡,家族存亡,在此一举,他不可能无动于衷。在重大事件面前保持冷静是超脱。另一方面,有时候琐碎的事情也会让那些名人情绪化。一代枭雄桓温在北伐途中,途经他前些年去过的金城。看到昔日亲手栽种的柳树已经长高了许多,他大方地说:“木头都这样了,人怎么能低人一等呢!”所以我哭了。因为即使身体的成败可以忽略,生命本身也是难忘的。而汉斯·张,见秋风思故乡莼菜栖,弃职归,悼故人如是:
顾炎先一生琴艺俱佳,家人也经常把它放在灵床上。张哭个不停,就上床睡觉,弹钢琴,弹了几首歌。他说:“顾彦先对此颇有回报。”“因大忌,便不执孝子之手。(《悔不当初》)
当代学者试图将精神生活从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抽离出来,贴近生活的内幕,这也包括在他们对自然的理解中欣赏生活。“文字”包含:
景云太子道:“走上山路,山川相映,令人应接不暇。如果是秋冬季节,特别难怀孕。”
魏晋玄言中,文人常常聚在一起论辩,培养了语言表达的机智和敏捷。这种机智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一句话说得漂亮,就会传遍各地,带来好名声。在《世说新语》的所有文章中,随处可以读到精彩的文字,还有一篇文章叫《言》,是专门记录的。上面提到的王紫荆和上面提到的桓温,还有后面的“人过江”,都是在演讲,这里就不举别的例子了。
《世说新语》和《世说新语》中所写的上流社会女性,往往是有自己的个性和兴趣的,不像后来的女性被严重束缚;人们对女性的要求不是一味的温顺贤惠。比如在原宪,谢道韫对丈夫王凝之不满,回娘家向姑父谢安诉苦:“没想到,还有王郎!”
《假钱》另一篇说东晋名将文俏,假扮顾柳女儿的媒人,把她娶了回来。“既然婚姻是礼物,那女人拍手大笑,说:‘我坚定地怀疑我是个老奴隶,果然不出所料!’" "文巧是个英雄,也很狡猾,所以新娘很开心,也很有趣。但如此放肆,后世难以想象。《世说新语》用词朴实隽永,文体含蓄委婉。它没有描述也没有描写,更没有夸张。但是几笔就能表现出相当生动的人物。这是因为作者采用了从表象中取神的手法,删除枝叶,抓住人物本身最有特点、最有意义的动作和语言,直接呈现给读者。而且里面记录的大部分人物语言都是活的口语,让人感觉像听到了他们的声音。王子猷在一个雪夜拜访了戴条。“晚上下雪的时候,我睡觉,开了个房间,点了酒,四处看着焦然。因为犹豫,我吟诵着左思的《招摇》诗,突然想起黛安的一句话,“没有多余的文字,在主角的动作中,有一种微妙的感觉。”再比如谢安的《与客棋局》“读书不期,沉默不语,徐相举”,写的是深渊,却不可测。再比如温峤的《娶妻》,写新娘的神态和语气,生动形象。人的精神面貌和情感活动是微妙的,难以捉摸的。渲染、描述、解释往往看似有所收获,实则失去了很多。相反,仅仅用简单的文字再现一个人物自身的活动,就有可能获得他的魅力,作者对此心知肚明。有时作者为了突出所要表现的人物,往往采用对比的方法,把两者衬托出来,看他要的是什么。例如,其中一句话:
人过江,每到美日,邀新亭,摆花宴。周厚忠坐下叹道:“风景不同,与山川不同。”所有人都相视流泪。然而,三位宰相却突然变色:“当* * *戳皇族,恢复中国,怎么会是亲属监狱?”"
两句话,写的是两个不同的人物。书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世说新语》历来特别受古代文人喜爱,后世笔记小说也经常模仿人物言行的风格。也有很多作品直接模仿它的格式。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中列举了近20种,如王澍的《宋代唐语林》、孔的《续世论》等。只是《世说新语》本来就是魏晋南朝贵族社会的产物,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历史不可重复,这种艺术风格也很难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