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现阶段高三“阅读全书”模式探讨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读全书”的文章和说法频频出现在教育刊物上,众说纷纭。但是现阶段,距离2019高考不到200天的时候,读完高三全书就显得特别困难。
“选择阅读指定范围内的小说”和“选择阅读指定范围内的学术著作”。这里的“指定范围”内容丰富,可以指阅读时间、作品类型、作品层次等等。但中学教师要选择合适的作品并不容易,选小说问题也不太大,所以学术作品就勉为其难了,因为从中学教师的工作性质、阅读经历、学术素养来看,很难找到合适的学术作品。这里我们重点介绍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虚构。
但即使是读小说也需要时间。我把余华的《活着》推荐给学生,看过的学生都说很震撼,但大部分学生根本抽不出这么多时间。我该怎么办?我想到了一个替代方案,就是看电影。虽然电影和原著还有距离,但是电影有电影的优点。于是我用了两个晚上的语文自习陪同学们看了电影《活着》。看完电影,很多同学,包括之前一直吵着没时间的同学,都纷纷找到原著,腾出时间来看。
好的文艺作品能反映一个时代的变迁,展现一个民族的历史。活着是如此优秀的文学作品!它通过落魄富家子弟的坎坷人生,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变迁历史和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的关系。在过去的三个月里,我带着我的学生看了电影,如《活着》,《垂死挣扎》,《肖申克的救赎》,《孤岛》,《桥》,《死亡诗社》,《黑暗时刻》,《霸王别姬》等。当然也不是都是上课看的,有一部分是作为假期作业让学生在家看的。
我看了这部电影,但它远没有结束。影片的优点在于画面感强,形象生动,有视觉冲击力,但缺点也很突出,比如很多镜头一闪而过,来不及细细品味。因此,关于电影的讨论和写作是必不可少的。
提高观者的核心素养,需要对作品的主题、情节、语言、动作、心理、环境进行反复琢磨和琢磨。于是,学生们就剧情、人物、场景设置、主题渲染、语言等方面写影评、评论,写电影和小说的异同。很多同学都写出了自己独特深刻的见解。
在这里,电影是作为小说来读的。比如电影《死亡诗社》,我设置了如下题目:1。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什么?2.影片中有哪些行为表现了基廷先生的越轨行为?3.基廷先生的教育主张是什么?你觉得基廷先生怎么样?4.你对尼尔自杀有什么看法?
看完《死亡诗社》,我特意找了个时间和同学交流欣赏。很多同学从电影中想到了现实,谈了很多感悟。同学们都一致认为基廷老师的越轨行为符合青少年的成长规律,也符合教育的终极目标,那就是教育学生突破壁垒,做自己!最后我说,我的意思不是让大家和父母作对,而是要学会和父母相处,学会理解父母。这应该是看这部电影的意外收获。
同样,观看反映二战时期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南斯拉夫电影《桥》和《黑暗时刻》,就是要让我们年轻一代体会到,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普通人和领导人所具有的热情、勇气、责任和担当。看岛内,要了解社会发展规律和人心向背。谁来制定规则?为什么火贼不吉利?看到死亡求生,引发了学生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学生们最喜欢的电影是《肖申克的救赎》,因为安迪对理想的坚持,对自由的向往,他的阳光和自信给了迷茫的年轻学生们极大的鼓励和鞭策!
看电影,可以对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进行思考、评价、写作和交流。一部好的电影会对人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虽然不能代替阅读文本,但至少可以让人更方便地学习优秀文艺作品的精髓。在燃眉之急的时刻,看电影不失为一种阅读全书的取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