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凌云的相关事件

晋剧绝活第一人 戏剧舞台多面手——武凌云先进事迹材料

武凌云,男,国家一级演员,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五届中国“映山红”戏剧节表演一等奖获得者,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太原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太原市民盟副主委,太原市政协常委,太原市青联副主席,太原市青联艺术团团长,太原市实验晋剧院副院长。

武凌云出身梨园世家,父亲武忠为国家一级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代表,师承晋剧泰斗丁果仙,母亲闫惠贞也是国家一级演员,二人均为戏剧界著名的晋剧表演艺术家,可谓家学源渊。小时候,身为演员的父亲,发现儿子嗓音清脆,悟性高,模范仿力强,就开始让他学戏练功。但儿时的武凌云特别调皮,贪玩,不肯吃苦。父亲生气地说,你不爱学习也不想练功,那就只有给你根木棍去要饭了。慑于父亲的威严,他开始了自己的学戏生涯。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一根棍子,成就一枝‘梅花'”的故事。他8岁学戏,12岁考入剧团。18岁那年,他参加太原市戏剧“希望杯”大奖赛,以《徐策跑城》一举夺魁,获得金奖。从此,武凌云在晋剧舞台上便一发而不可收拾。

1986年到1990年间,他连续三年蝉联太原市“希望杯”金奖,引起了戏剧界众多专家的关注。1996年,他因在《古城会》中对关羽性格、神态的到位把握和优美的唱腔、洒脱的做派,荣获山西省戏剧最高奖项“杏花奖”。 1997年,他接演的《都市警官》,荣获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个人获山西省现代戏调演最佳主角奖。1999年,他以《三关点帅》中的杨六郎、《古城会》中的关羽、《徐策跑城》中的徐策获得评委与戏众的一致认同,获得了第五届中国“映山红”戏剧节表演一等奖。这是他首次在全国性赛事中获奖。年底,他被授予“山西省跨世纪”杰出青年人才、山西省“跨世纪”戏剧新星。但他并不满足,又把目光聚焦在中国戏剧界的最高奖项“梅花奖”上。时至1999年,经过充分准备,他携自己的得意之作《徐策跑城》参加了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舞台上,他凭借自己扎实的唱功和到位的表演,演活了徐策,征服了台下的众多专家和观众,获得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03年,他又被授予太原市第七届“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太原市第三届青年“五四奖章”。

武凌云从小随父母亲学戏,师承丁派,尽得真传,唱腔圆润豪放,表演洒脱逼真。但时代在发展,人们审美标准在变化,相应的艺术也需要不断发展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例如,晋剧唱腔高亢激昂,颇具燕赵风骨,但也多被诟病为大喊大叫、吵杂聒噪。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所在,而继承传统又的创新的前提和源泉。武凌云深晓继承与创新的奥妙。在丁派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吸收河北梆子、蒙古调等其他剧种的行腔优点,博采众长,兼容百家,形成了自己深厚舒展、优雅婉转、韵味绵醇的演唱风格。在表演上,富于激情,蕴藉深厚,始终坚持“演戏不演人”,不重复机械的戏曲表现程式,而是在此基础上力求准确把握角色内心世界,并从自我体验出发,寓情理于形式,赋程式以生命,深刻刻画人物思想感情。他演徐策,不单纯模仿人物动作,而是在把握剧中角色内心世界起伏跌宕的情绪变化的基础上,用帽翅特技的表演,表达徐策跑城时内心的细微变化。精彩的帽翅功与细腻感人的唱腔高度契合,浑然一体,使徐策这一戏剧人物有了真实的艺术生命。他演关羽,细心揣摩关羽雕像神态,精心设计一招一式,既具有英雄之奇,又具有常人之俗,演活了中国民众心目中忠义神勇的“关老爷”,赢得了“中国晋剧活关公”的美称。尤其是在晋剧传统绝活帽翅功的开拓创新上,经过他的潜心研究与锐意创新,在父亲四种帽翅功的基础上发明帽翅双前搅、双后搅、阴阳搅、单后搅等五种新方法,丰富了晋剧绝活,这在戏剧界尚属首创。2001年,他赴北京参加首届戏剧绝活节,获优秀表演奖。2002年再次赴京参加中央电视台“关于戏曲帽翅的表演如何应用”的录制,并为李瑞环现场演出,节目被选参加春节戏曲晚会。

作为太原市实验晋剧院副院长,武凌云着眼全局,积极主动配合剧院一把手,全面开展院部工作,不越权,不抢功,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做了许多实实在在、惠及全院的工作。尤其是在业务上,他广泛联系,积极交流,每年为剧团争取大半的演出任务,真正地解决了剧团的生存问题。

作为市民盟副主委、市政协常委,武凌云最关心的还是群众的文化生活。他说,要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戏曲工作做到实处,这是统战工作的一部分,是他应尽的义务。这几年来,他频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不计报酬,不辞辛劳。到贫困山区扶贫演出,去劳教所、戒毒所帮教送暖,去部队、工地、厂矿慰问演出,无论严寒酷暑,无论风霜雨雪,总是冲在最前面。随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送欢乐、下基层”,北京、上海、宁夏、陕西、海南、台湾、香港等省份,足迹遍涉大江南北,及时把党的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送到这些最需要的地方,送到这些最需要的人心里,为社会和谐安定奉献着自己全部的力量。他说:“30多年来,我几乎年年都在田间地头搭就的舞台上摸爬滚打,已经习惯了基层老百姓的掌声。只要观众需要,我愿意随时为大家送上演出。” 繁重的工作及演出任务,使武凌云在演出中伤及左腿。可即使在住院治疗期间,工作也一天没耽误。

“认认真真演戏,清清白白做人。”是武凌云的人生信条。随着他演艺事业的发展,他在戏剧界声誉雀起,各种荣誉和奖项纷至沓来。但他却不为虚名所累,始终坚持自己简朴的生活,诚肯的态度,踏实的作风,洒脱的为人;身兼数职,却两袖清风,纤尘不染。武凌云感叹: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演关公戏,要学关公品行,做关公人。

人都说武凌云“不安分”,但他却明白是自己懂得了艺术触类旁通的道理。他兴趣浓厚,广泛涉猎,琴棋书画,能歌善舞,沉浸在艺术的殿堂里乐而忘返。2005年他接受上级领导任务,参与山西省歌舞团音乐剧排演,开创了传统晋剧与现代音乐剧的合作先河。为了丰富晋剧的表现手段,让山西观众领略“变脸”的神奇艺术,也为了实践让“艺术成为民族***有”的宏愿,1999年,他亲赴四川,拜“世界变脸第一人”的王道正老先生为关门弟子,学习川剧变脸绝技,历经三年,终于如愿。所有这些他都能将其巧妙地运用到他的表演中,展示在戏曲舞台上。由于他博采众长,跨曲种、跨行当,被广大热爱晋剧的观众称为当今三晋戏曲舞台上的多面手。

如今,年届不惑的武凌云仍一如既往地努力着。他说,繁荣晋剧事业是他毕生的追求。他要用自己熟悉和擅长的文艺形式,责无旁贷地发挥自己的职业优势,创作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文艺作品,把党的先进文化和先进的思想带给全国人民。这是他首当其冲的工作重心。

武凌云,国家一级演员,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太原市政协委员,太原市实验晋剧院副院长,中国民主同盟太原市委员会副主委,太原市青联副主席,太原市剧协副主席,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委员,世界艺术家协会理事。1964年出身于梨园世家,其父武忠是我省著名的晋剧表演艺术家,在戏剧界誉称“山西的周信芳”。他的唱腔念白独具特色,表演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并化为己用,以老爷戏《徐策跑城》《古城会》《卖画劈门》等代表剧目,为晋剧男须生演员开辟了一条新路。

武凌云的母亲阎慧贞,是晋剧舞台上须生行当“丁字派”唱腔艺术的最好传人。1962年拜晋剧须生大王丁果仙为师,几出《打金枝》《空城计》《芦花》,嗓音宽厚洪亮、吐字传神、韵味醇厚而红遍三晋。儿时的武凌云特别调皮,身为晋剧演员的父亲发现儿子嗓音清脆,悟性高,模仿力强,从8岁起就强行让他开始练功学唱戏。但贪玩的武凌云怕吃苦不认真学戏练功,经常会遭到严父的棍棒教训。每到此时,父亲就说:“不爱学习也不爱练功,那只有给你一根木棍去要饭了。”慑于父亲的威严,武凌云只能咬紧牙关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戏生涯中。并于12岁时考入剧团正式唱戏走上戏曲演艺人生。

命运似乎特别垂青这个有着极高戏剧天赋的男儿,三十多年来,武凌云在继承父辈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自己,汲取众家所长,为己所用,吹拉弹唱,唱念做打,全面发展,被大家誉称“三晋男梅第一枝”。由于武凌云博采众长,跨曲种,跨行当,被广大热爱晋剧的观众誉称当今三晋戏曲舞台上的多面手。山西戏曲中的技巧绝活非常多,髯扣功、帽翅功、耍牙、马鞭、靴子、袍子等等,武凌云可以说是样样精通,信手拈来。不仅如此,他在外出交流演出时,还研习和借鉴外来剧种,把河北梆子中的演技、评戏的唱腔、越剧的柔美、川剧的“变脸”等戏剧精髓融入到晋剧的表演技巧中,让晋剧艺术融入了“变脸”的神奇艺术,使艺术为民族***有。

艺术的发展繁荣,在于不断改革,推陈出新。武凌云在子承父业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成为晋剧百花丛中的一枝“男梅”,撷取了山西省戏剧最高奖“杏花奖”、第五届中国“映山红”戏剧节表演一等奖、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等荣誉。以独特的晋剧绝活帽翅功、髯扣功而独领风骚,荣得了首届戏剧绝活节目“优秀表演奖”,使他的名字享誉三晋,震惊了海内外的戏剧舞台。

博众之长:塑造观众喜闻乐见的晋剧名角

“前山之路是戏,教我以使命,教我在社会人格中自我实现,以身践行;后山之路是信仰,假我以羽翼,教我在自然人格中超越,心灵在戏剧天地里遨游。”三十多年的戏剧生涯,武凌云始终坚持“演戏不演人”的艺术信仰,不让自己成为“戏奴”。他在老戏种《徐策跑城》中演徐策时,就把自己当成了白发苍苍的徐策,使自身与角色高度契合,浑然一体,让角色有了真实的艺术生命,进入了演员演戏的最佳状态。他演关羽时,既有英雄之奇又具常人之俗,是观众心中恩怨分明、信誉卓著的“活武圣”。其表演的中国戏剧精髓髯扣功、帽翅功等绝活技巧,让他连续三年走上了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舞台,并赢得了戏迷们雷鸣般的掌声。在太原市建城2500年庆典之际,山西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通过卫星频道推出武凌云演的关羽形象,舞台上的演员导游向世界介绍被国民神话了的“武圣”形象,满足了观众对武圣的尊崇之心,收到了良好社会效应。此外,他还在其他方面也有突出表现。在《都市警官》中扮演英武帅气的警官;在19集电视连续剧《喜耕田的故事》中扮演了县纪检委书记等角色。

流光一闪三十年,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生命的成长为武凌云带来了无数的荣誉和光环,而内心的执着日益将武凌云打磨得坚毅无悔,不再怀疑是否真的可以用一生把理想刻画成真。在三晋戏坛上,不论是晋剧大师丁果仙,还是晋剧皇后王爱爱,能走进港台等地进行艺术交流,充分展示晋剧魅力的只有武凌云一人。

民间声乐:原生态艺术让他倾慕让他醉

近两年,武凌云开始研学演唱山西原生态民歌,其发自内心的唱腔与自如的表演形式深受三晋戏迷的喜爱。武凌云说,原生态民歌就是老百姓唱的歌,生活中的歌。唱腔形式上应该是始发自大自然的声音,不能声嘶力竭,也不能过分修饰。民歌是属于那种越土越原生态的民间艺术,但也不能太土得掉渣,在演唱过程中,需要把渣子抖一抖,稍微加工一下,使其更加优美动听。都说山西是民歌的海洋,武凌云在唱原生态民歌时,不是一味地模仿别人,而是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加入了戏曲的元素,如晋剧、左权小花戏、祁太秧歌等,并且把方言土音更加艺术化,让其艺术风格在唱腔上有了新的突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武凌云原生态唱腔,获得专家好评。

今年年初,武凌云在太原市举办的第三届戏剧票友节上演唱了一首原生态民歌《樱桃好吃树难栽》,观众非常喜欢,说:“凌云呀,你咋唱得那么好听呢,又是民歌,又有戏曲味,还有蒙古味。”他为了练歌,经常自己花钱去太原的KTV练歌房练歌,一唱就是四五个小时,一下午只练一首歌,一首歌一唱就是三四十遍,反反复复地练。所以引的KTV练歌房的工作人员都趴在门缝上看,躲在门外听。负责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当即表示让他以后免费来练歌。好在天道酬勤,他的原生态民歌得到了专家的好评和观众的喜欢,被喜爱他的观众称为“山西的腾格尔”。

武凌云主张“让艺术轻松起来”。演员演得轻松,观众就看得轻松。山西的晋剧、梆子戏、蒲剧等就比较费嗓子,这不仅会影响演员的艺术寿命,而且观众看得也感觉很累,不是在很轻松、很舒服地欣赏艺术。

武凌云一直强调“艺术来源于人民,还原于人民”。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他年年有200多天时间都在领着太原市晋剧团到城乡农村给老百姓演戏。这使他在把欢乐带给群众的同时,又进一步积累了素材,增加了阅历和修养。比如说,在乡下演出时碰到哪家婚丧嫁娶,他每次都会站在旁边仔细地观察,认真钻研,把学到的民间艺术惟妙惟肖融到了晋剧的表演之中。他经常说,演员演戏不能为得奖而演戏,应该用得奖的作品来回报观众。他这样说,也这样做了。

武凌云认为,演员表演的过程实际上是二度创作,不仅要注意唱腔的演唱技巧,而且唱之前应先理解好歌词。戏剧要提高,演员也要提高自己的素质。演员出去要格外注意自己的形象,无论是吃穿住行哪方面都应该给观众留下美好的印象。如果一个演员自己都不爱护自己,更别谈老百姓爱你了。为什么好的电视剧中间老插广告收视率也不会下降,就是因为电视剧的水平提高了,把观众一环扣一环地吸引了。戏曲也应该与时俱进,加入一些流行元素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如果老是一成不变,观众就会审美疲劳。我们应该借着山西建设文化强省的劲风,不断地提高自己,在山西这块沃土上打造我们晋剧的品牌。

在繁华浮躁的当代社会中,武凌云执着过、困惑过、也风光过。今天,他能静下心来专心搞艺术实在是难能可贵。按说他遇到过许许多多触电走红、一夜成名的良机和名师,但是他更忠于自己,捍卫晋剧艺术,以孝字当头,子承父业为一生的追求,传承和发扬光大了晋剧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行动令人敬佩。

不惑之年的武凌云在戏剧舞台上如鱼得水,没有辜负父母及老师们的期望,他不仅在表演上增长了阅历和修养,同时他的感悟、经验也在沧桑岁月中逐步形成。他说,艺术需要积累,包括时间的积累,舞台感觉是一种从艺术到人生的感悟。现在的他找到了自己新的艺术位置,那就是在继承老一辈表演艺术家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自己,吸收众家所长,为己所用,闯出一条新路,唱出他自己。

但愿千心万心,有感有悟,性悟所在,努力所在,都是以武凌云之名给自己打造了一世华丽豪迈的梦想,让生命境界在戏剧天地间化为鲲鹏,畅意一回任尔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