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0年代中期开始,当代小说家展开了多元化的探索,主要在哪些方面?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或者说整个80年代中期,中国小说家们围绕着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批判和重建,以及艺术观念的解放或转型,进行了多元化的探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纪实文学悄然兴起。代表作品主要有刘的《汽车咏叹调》、《5.19长镜头》和的《北京人》系列。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相比,强烈地以作家的主观意图干预小说内容的特征在这些作品中已经淡化。换句话说,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在文本的具体操作上往往“开门见山”,强调小说具有某种明确的隐喻功能,而这些作品则有意识地淡化隐喻的这种目的,通过纯粹的“纪实”描写让生活自己说话。严格来说,这种做法表明作家在失去某种既定的价值观念后,单纯回避观念的参与,只以现实生活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意义来吸引读者,这就隐藏了后来出现的“新写实小说”的某些审美特征。

第二,回归自然。在现实主义精神受挫、作家在耗尽社会之后未能找到新的力量源泉之前,一批作家将目光投向了自然,用丰富多彩的方式描绘了自然的力量、野性和崇高,以及人与自然的对抗和斗争,希望在自然的崇高和伟大的背景下弘扬人的主体力量。代表作品主要有张承志的《春天》、《北方的河》、邓刚的《迷人的海》、刘建平的《小船渡过蓝沙滩》、郑万龙的《老棒子酒馆》、郑毅的《远村》、王凤麟的《狼出没的山谷》等。这些作品的积极意义在于:中国在此之前的小说一直被认为是环境因素,而在这些作品中,自然第一次具有了主题意义。它的局限性在于,它所描写的人物在面对自然时往往表现出一种大无畏的英雄主义,但一旦进入社会,又表现出精神上的扭曲和卑劣,因而不能充当这些作家所理解的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作为一种思潮,很快就在文坛消失了。

第三,寻根/文化小说风生水起。

1.提出了“寻根文学”:80年代初产生,汪曾祺、邓友梅、吴若曾的一些小说(拿环、大闹编年史、那吾、玉烟嘴等。)有了寻根的意思。83-84年,李航宇遗下的沙枣和阿城的象棋。1985年,韩少功等人发表文章,正式倡导“寻根”,在小说、诗歌、戏剧中得到呼应,但成就最大的还是小说。代表作家作品有:韩少功的《归来》、《爸爸和爸爸》、《姑娘和姑娘》、阿城的《孩子王》、《浪漫遍地》、张承志的《黑马》、《北方的河》、郑万龙的《异乡体验》、王安忆的《小包壮》、李航宇的《葛川江》系列小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