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徽的由来
国徽的由来是由清华大学建筑系梁思成、林徽因、李宗津、莫宗江、朱倡中等人所组的设计小组与中央美术学院张仃、张光宇等人的设计小组集体创作。
国徽(National emblem)是代表国家的徽章、纹章,为国家象征之一,也是民族的象征,只有特定的国家重要文件才能盖上国徽大印,正式生效。国徽上通常有来自自然的元素,如动物植物,但也可能有其他事物,用以表现该国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或意识形态。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国徽属于盾徽。
中华人民***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麦稻穗、五星、天安门、齿轮为金色,圆环内的底子及垂绶为红色,金、红两种颜色在中国是象征吉祥喜庆的传统色彩,天安门象征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不屈的民族精神;齿轮和麦稻穗象征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五颗星代表中国***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站起来了。
国徽意义
1949年7月,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为了迎接新中国的成立,在《人民日报》登出了向全国征求国旗、国徽及国歌词谱的启事,明确提出对国徽设计的要求是:1、要有中国特征;2、要有政权特征;3、形式要庄严富丽。
全国各界人士纷纷投身于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之中,同时,受中央之命,负责征集国徽图稿的清华大学营建系和国立北平艺专(1950年改为中央美术学院)都成立了国徽设计小组,截止1949年8月20日,***收到国内及海外华侨寄来的国徽稿件一百一十二件,图案九百幅,这些稿件和图案虽各具特色,但都有不足之处,故都未被采纳。
因此,在1949年9月下旬的政协全体会上,只通过了国旗方案和国歌词谱,没有公布国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