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薇版《京华岩云》赏析
我这个位置很难写书评。女儿批评爸爸的书,好像没听说过。那为什么要写?因为好像有话藏在肚子里,非说不可。不要说我替爸爸吹牛,也不要骂我这么大胆,因为我会用很客观的态度去批评,虽然情绪是不可或缺的。我知道我的父亲总是每天早上起来散步,吃水果。当他写完红玉的死讯时,他父亲拿出手帕擦了擦眼睛。他笑:“古今中外,都是血与泪写的。现在,眼泪就要来正文了。”有感情没什么不好。
《京华烟云》是由几部小说组合而成的小说,但不是松散无结构的故事,而是大型小说。其中不乏故事、哲理、历史演义、风俗变迁、深度讨论、八卦八卦。加上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包括转型期的中国,成为现代中国的一部伟大小说。
其实《北京烟》的贡献是向西方人介绍中国社会。几十本关于中国的书不如一本关于正宗中国的书有效。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就像是从外部对中国社会的一种探究,而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就像是邀请你进去,带着你的东西散步,欣赏风景,要求你和中国人一起生活,一起开心,一起生气。这本书介绍中国社会,很成功,宣传力很大。这种宣传是间接的。没有人敢否认书中包含的事实。
但这部小说的贡献其实是负面的,而文学贡献是正面的。这本书最大的优点不在于它对人物的生动描写,对当下的风景,对心理的巧妙描写,而在于它的哲学意义。一打开,先是一股水流的感觉,然后是美好的流动,接着是悲伤,最后是雷雨来临前的阴郁局面,波澜壮阔,悠然自得。留给读者咀嚼回味,恍然大悟;什么是生活,什么是梦想。我太棒了!不知道别人看了之后有没有这种感觉?所以,这本书不是小说!或者可以说“浮生如梦”是这本书的主题。当一部小说给人一种大梦初醒的印象时,它就成了一部伟大的小说,可以直接表现生活,而不仅仅是二十世纪初生活在北京的两个家庭的生活。包括《生生不息》,是一部很棒的小说。
这本书受庄子的影响。或者可以说庄子如神,他教林语堂做了三个题目。现在林语堂做得这么好,庄子不好意思不赏他一个仙桃罗!本书第三部题为《秋吟》(即第三题),以庄周“臭腐为魔,魔为臭腐”为旨,生死轮回之道:秋叶衰时,春已起,沉浮循环,天道也。所以第三卷描写战争,可谓旧中国的衰老,新中国的萌芽。所以书里有一些话,比如“在深秋的落叶里,你能听到春节的曲调,也能听到未来夏天强有力的节拍”。
还有一段关于人和宝石的不朽,我觉得很重要。可以说,人的永生是种族的,而宝石的永生是分开的,尤其是在花木兰拜见始皇帝无字碑中。那块石头是无情的,所以它会永生。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所以个体死了,家族永存。有人说这只是为了填补人们对永生的渴望,并加以解释,但我说这里面有很深的道理,并不是在说谎。北京的云
花木兰的人生变化也很值得研究:她从小生长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享受了一切物质享受,然后成为一个村妇,在一个山区过着安静而优雅的生活,最后成为一个普通的农民,在忍受艰辛、勇敢和伟大的海洋中的沧海一粟。父亲曾说:“如果你是女儿,你一定是木兰!”可见木兰是她父亲心目中的理想女性。
书中的人物几乎可以代表中国社会的各种人物。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旧的角色正在慢慢消失,新的角色接踵而至。最老的代表是牛和他的妻子曾师傅;新的是环儿,陈三,黛云。祝你胜利!
这部小说虽然是英文写的,但是有很多非中国人看不到的奥秘。西方人读书粗心,可能没有意识到。中国特有的心理,非中国人无法理解。再比如书中对《红楼梦》的谈论,当然超出了没有读过《红楼梦》的人的欣赏范围。还有几段讽刺某派的话,只有中国人看得懂。
1938年春,父亲突然想到翻译《红楼梦》。后来经过深思熟虑,他觉得这个时机不对,红楼梦和现代中国的距离太远,于是决定写小说。前两个月的准备都在脑子里,然后开始打算把表格画整齐,把每个人的年龄都写出来。写下几个重要事件。我八月到巴黎就开始写,一九三九年八月就不写了。不算搬迁,我每天早上总会把一本书归档,有时候八页,有时候两页,有时候十五页,最后一天* * *写了十九页,这是前所未有的记录。很多都是奇闻轶事或者奇遇,都是写的有趣的时候编出来的。
父亲在红玉死后不仅流下了眼泪,在他写下最壮丽的最后一页时,眼里也充满了泪水。这一次,他被这个伟大的人感动了,眼泪止不住。作者把自己写哭了,怎么能让读者含着泪咽下去呢?
《北京的烟》是一本随时可以看的小说。有空的时候没必要看。最好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看。困了就起来喝一口茶,问自己“我是不是生活中的小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