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小说的嗅觉解读

1.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位有成就的作家。从文章开始,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创作态度?

答:作者认为,创作需要一种冲动,就是把胸中涌动的表达欲倾吐出来,以获得精神上的慰藉。

2.作者喜欢看有味道的小说。你认为作者在文章中说的“气味”是什么意思?这种味道是怎么来的?

答:(1)“闻”是指小说中有一种浪漫的因素,让人读完之后留有回味的余地。

(2)这种气味的产生主要与作家的个人感受有关,其次是个人经历、气质、修养。

3.“所有的作家都是浪漫忧伤的人”,这种说法符合文章的初衷吗?请说明原因。

答:没有..

文章第三段说,“每一个优秀的作家都是浪漫而悲伤的人。”可见不是所有的作家都有浪漫悲情的氛围,只有优秀的作家才有。

4.作者在文章中说:“鲁迅的小说有一种气味,阴郁、坚韧、略带咸味。”请写出你在课堂上学过的一部鲁迅小说的名字,写一个你印象最深的人物及其特点。

小说:故乡

人物:润土

特点:小时候天真活泼,聪明能干;人到中年善良却麻木。

5.联系全文,说说第二段下划线的那句话(我能通过汉字读出它的血肉和它的灵魂。怎么理解呢?请用你读过的一本小说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6.原文:

小说的品味

迟子建

我开始写作大约有二十年了。当初我也不知道小说是什么,就很豪情万丈地着手写了。之所以这么大胆,是因为胸中有强烈的表达欲望,不想吐槽。我想写奶奶和叔叔,菜园里的花和蝴蝶,曾经威风凛凛最后失去视力的大黄狗,雪地里的渔火,白夜里永不沉落的太阳,林谷边的小屋,等等。这一切,像层层乌云,压迫着我,压得我透不过气来。只有当我把笔砸得像闪电一样的时候,我才能得到安心和安慰。

我当时不知道什么是小说,到现在也很迷茫。我觉得这种迷茫是爱的表现。我爱小说,所以不能给它一个精确的定义。这和爱一个人是一样的。你能说你爱的只是一个人的品质,而不是他(她)的眼神、姿势、衣服甚至是他(她)身上的味道吗?我喜欢有味道的小说,美学家可能会用“魅力”这个词。有香味的小说总是带着浪漫的元素,给人留下读后感的空间。所以,不管作品是写实还是浪漫,只要从中读出味道,我就喜欢。我喜欢《红楼梦》里的“幻境”,《三国演义》里的描写诸葛亮临死口中的大米让七星不落,敌人不敢贸然出兵,我喜欢《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可以上天入地。读外国小说,我也可以读闻闻,比如《莫比迪克》、《瓦尔登湖》、《复活》、《日瓦戈医生》、《包法利夫人》、《拓荒》等等。相比较而言,我更能从中国的小说中读出味道。我可以通过汉字读出它的血肉和灵魂。鲁迅的小说有一种气味,是阴郁、坚韧、咸咸的气味;沈从文的小说也有气味,湿的,微苦的,甜的。张爱玲的小说也有一种气味,是一种温和的带有沧桑感的气味。我是一个对小说味道很有胃口的人。我喜欢所有能在小说里写出味道的作家。我认为30年代作家的小说是丰富而独特的,比如郁达夫、柔石、萧红等等。当代作家的作品似乎不太在乎气味。尤其是新时期以来的小说,我觉得最遗憾的是很多人把小说等同于现实,弱化了小说的艺术浪漫元素,让小说成为宣传政治口号或推行某种政策的代言人,这是对小说的强奸。其实作家应该警惕现实,和现实保持距离没有坏处。打着小说的旗号做其他的活动,自然会让它蒙尘,失去艺术魅力。在这样的手里,小说无疑会变成垃圾桶。

小说的味道是怎么产生的?我觉得这和作家的个人感受有很大关系。我相信,每一个优秀的作家,都是一个浪漫而悲伤的人。浪漫的气氛可以使一些看似普通的东西得到艺术上的提升,而悲伤的气氛会使作家在写作时产生一种悲悯的感觉,从而使作品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当然,个人的感受与一个人的经历、气质、修养密切相关。我没有能力把这个问题说得全面透彻。

看各种小说的时候,感觉这些小说就是菜,我就是食客。我不像别人一样看它们的内容决定接受还是拒绝,也不在乎哪道菜出自名厨之手。我会平等地对待他们,然后像狗一样嗅他们。如果我能闻到它,我会接受它,否则,我会抛弃它。因为我相信味道是一道菜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