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片僵尸电影综述
巫毒教和僵尸
据说第一部关于僵尸的电影是《白色僵尸》,1932上映。这部以海地为背景的电影描述了著名演员贝拉·路高西扮演的巫师,他通过巫毒巫术唤醒了一大群僵尸,并让他们日夜操作糖厂的机器。贝拉·路高西扮演一个巫师,他将所有来到岛上的漂亮白人妇女恶意地变成了僵尸。但是,里面的僵尸除了怜悯,没有任何恐怖感。当然这部剧想传达的不是对僵尸吃人的恐惧,而是对把人变成僵尸的心理恐惧。因此,这部剧的主角不是僵尸,而是贝拉·路高西本人。
从这部剧开始,虽然已经上映了几部以僵尸为题材的电影,但是僵尸仍然排在影片的第二位,并没有正式成为主角。另一部早期僵尸电影《我与一个僵尸同行我与僵尸同行》也是以类似海地为舞台,内容也是以变成僵尸的白人女性为中心。但这部剧恐怖的来源不是僵尸,而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巫毒鼓旋律。1966年,英国著名制作公司Hammer Files发行的僵尸被巫术唤醒的《僵尸的瘟疫》在剧中仍被用作劳动力。不过这部剧最值得注意的是,在那个年轻的医生在噩梦中梦见自己的妻子被变成僵尸后,成群结队的僵尸从坟墓中涌出,这也成为了以后所有僵尸电影的标配。当然,这部剧描写僵尸时的独特氛围也耐人寻味。
对于实际伏都教的僵尸信仰,可以详细看看韦德·戴维斯写的《大蛇与彩虹》。这本书还被韦斯·克雷文导演在1988改编成电影《蛇与彩虹》。按照这本书的说法,其实制造僵尸的巫术就是利用某种毒力,让受害者陷入假死昏迷的状态,然后当受害者从昏迷中醒来时,周围的人和受害者都会产生死亡复活的幻觉。据说主要有毒成分是从河豚的毒液中提取的。当受害者进入假死状态时,他的大脑功能会被破坏,甚至在醒来后,他的意识会变得恍惚,本质上就是一个僵尸。所以在西印度群岛黑人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僵尸确实存在,当地居民对此深信不疑。巫毒教原本属于西印度群岛黑人奴隶的宗教,也是反抗白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而我们今天在电影中看到的邪恶狡猾、利用僵尸的形象,反映的是欧美白人社会对黑奴反抗情绪高涨的焦虑和仇恨的情绪。1932年,第一部僵尸片《白色僵尸》拍摄,恰好是美国武力统治海地的时期,而在此期间,西印度群岛的许多居民移民到美国,于是巫毒教逐渐渗透到美国黑人社会,于是白人对巫毒教的恐惧由此而生。
多亏了韦德·戴维斯的研究,它赋予了巫毒教和僵尸全新的光彩,也影响了以后所有的恐怖电影。1990发布的巫毒黎明,明显受到了大蛇和彩虹的影响。该剧以西印度群岛的黑人劳动社会为背景,这里是美国南部的棉花供应区。当然,影片中的主角是一个巫毒巫师。
1968年乔治·A·罗梅罗拍摄的《活死人之夜》广受好评,让僵尸远离了巫毒,成为了一个新形象的怪物。这距离锤子影业出品的《僵尸之灾》前后不过两年。因为《活死人之夜》《活死人之夜》的出现,僵尸成为了现代恐怖电影的新宠。
因活死人之夜而建立僵尸的基本原理如下:未知因素让僵尸复活。丧尸本身没有任何意识和思维能力,完全靠本能活动。(活死人之夜活死人之夜,被宇宙辐射复活)僵尸喜欢吃人肉。攻击人类寻找活着的人肉是丧尸唯一的本能目的。僵尸会被感染。被丧尸咬过的人,死后会变成丧尸。一秒钟前还和他们一起行动的家人或亲人,因为被咬,慢慢变成丧尸来攻击自己,就像一个恐惧的无底洞。僵尸不会死。因为他已经死了,无论如何伤害他的身体,僵尸都会继续前行。如果你想阻止僵尸移动,你只需要打碎他的头,或者点一把火烧死他。还有成群结队的举起手,迈着不稳的步子慢慢前行的丧尸群,然后被生者带来的恐慌和内心的纠结驱赶到一个密闭的空间。这样的场景也成为了以后所有僵尸电影的必备场景。乔治·A·罗梅罗·乔治·A·罗梅罗塑造的僵尸形象在20世纪70年代逐渐风靡全球。儿童不应该玩死的东西,这是由导演鲍勃·克拉克在美国拍摄的1973,讲述了一群表演者前往东海岸的一个岛屿,使用咒语使死人复活。这部剧用非常好的黑色幽默完美的诠释了僵尸这个角色,也正因为如此,这部剧在未来会成为恐怖迷心目中的经典代表作之一。1974年,意大利和西班牙共同创作了《让沉睡的尸体躺着》,因为驱虫机产生的超声波让死者复活,医院后半段的桥段更是让人印象深刻。但这部剧明显受到了《活死人之夜》《活死人之夜》的影响。
1979乔治·A·罗梅罗的僵尸电影《僵尸黎明》第二部在全球掀起热潮,大量类似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在全球各地突然出现。在这样的洪水趋势中,唯一优秀的作品是意大利恐怖大师卢西奥·弗尔兹的《僵尸2》(zombie 2),他已经令人作呕,并以恐怖闻名。在加勒比海的一个孤岛上,大量的僵尸因为巫毒教的诅咒而醒来。除了让人感到极度的压迫感和恐慌之外,似乎还能刺穿眼睛?对吃人肉前所未有的残忍描述也是前所未有的。此外,僵尸电影中与剧情无关的浪漫场景以及僵尸与鲨鱼的第一次打斗也充分展现了这位意大利大师无与伦比的创造力。
当然,无数的B级甚至C级僵尸电影也刺激了当时的市场。此外,十字军又变成了僵尸,盲人墓,僵尸湖,纳粹士兵变成僵尸的地方,超自然力等等。,其中有些是有历史的(?)性爱僵尸电影充斥了整部恐怖电影。僵尸题材的电影多到让人无法想象。甚至有些吸血鬼或者狼人的电影也会被丧尸碾过。直到丹·奥班农导演拍摄的电影《芝加哥幽灵之活死人归来》(1985),僵尸终于突破了多年的传统,可以说话,快速前进。最神奇的是,断了念想也不会死。
僵尸时代
乔治·A·罗梅罗·乔治·A·罗梅罗拍摄的僵尸三部曲,除了充满急迫感的表演,对人物的清晰刻画和隐喻的情节内容都是当时所有同类作品所不及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他的作品充分反映了当时的情况。《活死人之夜》的杀戮感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对越南战争的社会反应。失去人性又残忍悲惨的僵尸,用武器杀死僵尸获得极度快感的自卫者,清晰地描绘了当时美国颓废的精神世界。在第二部作品《僵尸黎明》(Dawn of the dead)中,一个巨大的超市被用作与拥挤不堪的僵尸进行长期斗争的舞台。这部作品是针对美国在越战后获得了一个稳定和平的消费社会,但内心依然颓废无助,制造了一种讽刺的效果。到了第三部作品《亡灵节》,僵尸已经蔓延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活下来的只有无助和绝望,这反映了80岁的代表人物乔治·A·罗梅罗在环境破坏和核威胁下对未来失去信心。正是因为乔治·A·罗梅罗的僵尸片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才能产生和观众一样的* * *声。
僵尸为什么能成为恐怖电影的新宠?
僵尸与恐怖电影中的其他怪物不同,因为僵尸本身就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个体。虽然弗兰肯斯坦是用尸体做的人造怪物(人?但是弗兰肯斯坦和人类一样有自我意识和情感。木乃伊也像僵尸一样复活为尸体,但因为还保留着今生的记忆,所以是有目的的活动。而是为了吃人肉而动的本能——不,应该说是生理反应更贴切,死亡前没有记忆,这是丧尸和其他怪物的明显区别。记得在一篇报道中看到,乔治·A·罗梅罗·乔治·A·罗梅罗在接受一家电视台的专访时说“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都想做客串僵尸,他们都想成为长相怪异恶心的僵尸。”为什么?因为它们也喜欢吃活人。“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僵尸就是这么有魅力。事实上,出现在乔治·A·罗梅罗的乔治·A·罗梅罗电影中的僵尸群是来自世界各地热爱乔治·A·罗梅罗的影迷。大家都很乐意在片中做僵尸。不难想象快乐僵尸在拍戏时的感受。
在电影《亡灵节》中,一只名叫鲍勃的僵尸被医生饲养用于实验。这个僵尸死前还保留着他的一个记忆片段,所以他有时会表现得像个“人”。看到物化僵尸中类似“人类”的行为,他的存在让观众印象深刻,甚至对这个僵尸产生了好感。渴望后终于变成僵尸的快感,或者对僵尸类似“人”的行为的好感,是我们现代人在长期物质生活下对物质境遇的基本反应。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机器和物体包围的环境中,这是日新月异的科技带来的,只让机械文明或计算机文明快速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过去强调人的绝对价值的人性至上,已经随着警钟的敲响而逐渐瓦解。就像赛博朋克文化在这样的变化下逐渐兴起一样,僵尸可能恰恰代表了人性至上的终结。也许僵尸是对我们人性的一种隐喻。
2.乔治·A·罗梅罗。
被称为现代恐怖电影之父的乔治·A·罗梅罗是第一个赋予僵尸精神的人。在他之前,僵尸只局限于被巫毒术用宗教意识和毒药操作的尸体,除了行尸走肉这种震撼人性的恐怖噱头,并没有更多的艺术价值。直到1968,A .罗梅罗的诞生,才真正开创了僵尸电影这一特殊类别。罗梅罗不仅赋予了僵尸电影强烈的政治讽刺意味,还带来了更深刻的人性思考和宗教意蕴。
1940年2月4日,乔治·A·罗梅罗出生于纽约,后就读于匹兹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毕业后,他开始拍摄短片和商业广告,并在20世纪60年代末与几位朋友成立了Image Ten,每人投资654.38+0万美元拍摄了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恐怖片《活死人之夜》。黑白电影,投资仅654.38+0万美元,不仅赚得了远高于成本的票房,更成为70年代初的Cuit经典,以654.38+0.99入选国会图书馆。然而之后,罗梅罗的作品相当低调,鲜为人知。
1978年,罗梅罗回归僵尸题材,拍摄了《僵尸黎明》。他决定离开Image Ten,以便在更广泛的渠道发行这部电影,但结果是,他和他的投资者失去了视频销售的利润。影片投资654.38+0.5万美元,全球票房突破4000万美元。2003年,《活死人黎明》被《娱乐周刊》评为最经典Cuit电影。
随着《活死人黎明》的成功,罗梅罗得以增加拍摄预算,有实力邀请更优秀的电影人加盟。1981年与日后成名的艾德·哈里斯合作《敢死队》。第二年,他开始第一次改编斯蒂芬·金的小说,并拍摄了他最具好莱坞特色的鬼秀。
80年代后期,罗梅罗逐渐走下坡路。《亡灵节》(1985)不仅被影评人嘲讽,而且票房惨淡。后来其他几部电影还是不尽如人意。罗梅罗不得不放弃,直到2005年,在经历了僵尸三部曲《活死人之夜》、《活死人黎明》和《死亡节》之后,罗梅罗终于重返江湖,拍摄了《活死人之地》(Land of the Living Dead),这是《逃出牢笼》(Lost Out of the Cage)的续集,上映第一周就登上了票房榜首。僵尸和丧尸的区别
僵尸和丧尸很容易混淆,但这仅限于中国(再次显示了中文的强大)。zombie和zombie在英语中都是“僵尸”,因为在外国文化中没有“僵尸”这个词。当他们说“僵尸”时,他们指的是僵尸。那我们就正式说说僵尸和丧尸的区别吧!丧尸没有智能!这是来自丧尸最开放的一点,不是说丧尸完全没有智能,而是说它们只能依靠本能和细胞生物学的智能。僵尸不一样。他们中的一些非常聪明,他们中的一些会变魔术。这些我们以后再说。无法分辨是否有智能,也是“是否被寄生生物寄生”的重要区别。僵尸大部分是被“病毒”、“猎蟹”等寄生性生物寄生的,是僵尸依靠一种动物的本能来觅食和传播(这一点可以在《僵尸》百科全书关于僵尸类型的章节中找到(也是我写的)),而僵尸与科学无关。与传说中的魔神、迷信有关(如鬼吹灯中的“粽子”、民间传说的“养尸赶尸”、“开心鬼过街”等)。)是否有变异的能力,这个很重要。丧尸没有变异的能力。僵尸可用(这个大家还是很懂的,就不一一举例了)。这主要是说明丧尸可以有智能,甚至可以组成社会。他们之间有很深的层次,比如高级僵尸(吸血鬼,《鬼吹灯》里的“太岁”;中级,比如一些僵尸巫师,或者一些低等吸血鬼;次等的,比如一些魔法复活的尸体,对这两种的打击是不一样的。僵尸只能攻击头部,但对全身都有作用(是像人一样的生物,由人或尸体转化而来,就像人和精灵一样)。僵尸是不可能出现的(我不相信世界上有魔法和巫术),而生化僵尸是极有可能出现的。这六点基本区分了丧尸和僵尸的区别,但并不代表所有的丧尸都可以这样分类。我们可以创造一种组合,比如一具尸体可以是智能的和有层次的,因为这两种生物本来就是人类的YY,没人在乎你YY如何。所以创造力是没有极限的,你创造了新的种类也不错。1.活死人之夜活死人之夜(1968)。
影评:《活死人之夜》不仅是一部低成本的殡葬片典范,预算仅1万美元,还成功塑造了各种形象恐怖的僵尸。不仅奠定了罗梅罗僵尸教父的地位,也为僵尸电影提供了优秀的范本。同时也确立了丧尸的行为特征,比如意识不清,吃活人的肉,平时集体活动,被丧尸咬了的人会变成丧尸。
2.僵尸的黎明僵尸的黎明(1978)
影评:《活死人之夜》确立了丧葬片的基本模式,《十年后的黎明》则是一次技术升级。汤姆·萨维尼,罗梅罗的御用化妆师,以精细的化妆技术建立了葬礼电影的行业新标准,彻底奠定了罗梅罗在葬礼电影领域的领先地位。罗梅罗的葬礼电影不仅吓人,还为僵尸的存在寻找意义,比如试图驯化僵尸,教育他们成为能与人类和平相处的生物。类似的讨论从那以后贯穿了罗梅罗的葬礼电影,包括被批评为腐朽老套的《死亡岛》。后来很多丧葬片也试图做类似的哲学伦理探讨。2003年,《活死人黎明》获得了史上最邪恶电影的美誉,还被执导过《三百勇士》和《先知》的扎克·施奈德翻拍。
3.脑死亡(1992)
影评:《僵尸过线》打破了爆头、火烧、拧脖子等常规的杀僵尸法,这些活死人要被剁成一万块。这一突破为当时还是小成本B级电影导演的彼得·杰克逊提供了n种杀死僵尸的思路,同时也将影片的恶心指数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掉块肉,爆个眼都是小儿科。屠宰场大屠杀的最后,高点被彻底引爆。一些评论家说,甚至连僵尸自己也会被恶心死。
4.《震惊的28天》28天后(2002)
影评:《惊变28天》是一部绝对的葬礼片,也和美国的B级葬礼片有着明显的气质差异。也展现了灾后空荡的都城。与《我是传奇》中的纽约相比,《二十八后》中展现的英国伦敦更真实,因为它的纪录片风格。悲剧、逃亡、互助、末世论、人性的黑暗、黑暗中永恒的希望、政治的拷问,这些都有丹尼·保罗的电影语言,使得这部英国制作的葬礼片在众多僵尸电影中占据了相对重要的地位。
5.《僵尸肖恩》( 2004)
影评:不缺血浆,不缺啃噬人体,贪婪啃噬心脏和胃的饥饿僵尸。英国宅男肖恩带来了两个应对突发僵尸事件的启示。第一,他能灵活运用工具。即使没有AK-47,38,甚至猎枪,他依然可以在花园里拿起铁锹和黑胶唱片,狠狠地扇在昨天还是邻居,今天变成异类的僵尸的脑门上。其次,不管什么时候撒,都要有一个好哥们,平时和你呆在沙发上,喝啤酒,吃瓜子,说胡话,一起呆在家里,一起嗨。当你背着板球拍,和女朋友、同伴一起打僵尸包围圈的时候,哪怕你超重了,他也会义无反顾的跟着你走遍世界。即使他在战斗中不幸感染了尸毒,你也绝不会离开,虽然你的脖子上有一条铁链。所以,废话不一定不靠谱,它只是一种非常强烈的乐观情绪。
6.东京的葬礼,东京宗比(2005)
影评:东京终于有丧尸了。就是胡说八道,恶搞,多了一点随意和随性。它以一种极其生活化的方式嘲讽了那些强大而传统的僵尸电影。如果你周围是一大群随时可能以死亡告终的僵尸,你肯定不会有心情对着超市货架感叹自己没注意到自己爱吃的薯片新品种,也不会因为抵挡不住酸奶的诱惑而叫人去炸富人为了隔离僵尸而建造的“玻璃金字塔”,但《东京迷失波》已经被大胆疯狂地播放了。当然不仅仅是好玩,在恶搞中还是很忧郁的,还没有。
7.生化危机生化危机2002
影评:在电子游戏粉丝中的经典僵尸系列游戏《生化危机》的电影版中,“丧”的范围不再局限于人类。所有的生物,比如狗,都可以变成极具攻击性的“僵尸”。僵尸的脸也升级了,真的有类似食人的血盆大口。此外,僵尸还有一个组织,商业财阀安·格雷拉。这种带有集中隐喻的故事设定,将该类型电影中通常隐藏在幕后的“政治权力”搬到了台前。英俊性感的米拉·乔沃维奇不仅要对付作为棋子的僵尸,还有一个终极目标,杀死安·格雷拉的大Boss。
8.僵尸菲多》菲多(2006)
影评:这只僵尸源于宇宙尘暴的辐射,受害者是50年代的一个农村小镇。有商业头脑的公司收集危险的僵尸,把他们驯化成园丁、送奶工等。,小男孩和僵尸保姆之间发展出了高尚的友谊。少了传统丧葬片的血腥暴力,多了“人间自有真情”的温情。一部僵尸喜剧以戏谑的方式呈现,为僵尸电影打开了除《肖恩僵尸》和《东京僵尸》之外的另一种思路。
9.我是传奇(2007)
影评:影片中的僵尸具有吸血鬼的特征。它们白天躲在暗处,害怕阳光。一旦太阳从西边落下,他们就会集体外出,包围活人。但这些曾经的人类,他们的生理因环境而改变,B级葬礼片中肆虐的等离子和无边的暴力,并不是本片的主角。“唯一”幸存者威尔·史密斯(Will smith)饰演男主角罗伯特·奈维尔(Robert Nayville),末世带来的日复一日的空虚和孤独是《我是传奇》的核心。《我是传奇》叙事和讨论的重点不再是如何在一个僵尸的口下逃离生活,而是呈现世界末日最真实、最致命的心理状态。所以当罗伯特抱着他的伴侣狗痛哭流涕的时候,当他对着音像店里的塑料娃娃说话的时候,葬礼片的粉丝们体验到了另一种相对温柔的安慰:感动。
10.《恐怖星球》(2007)
影评:致敬磨房电影的《恐怖星球》,成功地突出了尸体电影的特点,在香港的译作就是最好的证明。依然是生化危机造成的天亡者,但这个恐怖星球上的丧尸估计是最有能力让人呕吐的,带着脓包,一枪轰过去,内脏肠子血肉脑浆像面粉一样散开。至于昆汀的“氧化”JJ,显然是对僵尸体验的升级。把机枪架在截肢上的悍妇,既是葬礼片的套路设定,也体现了B片爱好者罗德里格斯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