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现2.5亿年前九峰吐鲁番兽有何特征?

最新发现并命名的新种“九峰吐鲁番兽”与之前在新疆发现的博格达种比较,主要特征区别包括:泪骨与隔颌骨相连,鼻骨突显著凸起,犬齿位置相对眼眶前缘更靠后,泪骨向前延伸不及前额骨,前颌骨有背中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俊指出,虽然二齿兽类是当时常见的四足动物,有完整的骨架的属种还是很少,尤其是中到大型的种类。新发现的“九峰吐鲁番兽”正型标本中保存了由50枚脊柱组成的完整脊柱(6枚颈椎、23枚背椎、6枚荐椎、15枚尾椎)。

目前看来,二齿兽类脊椎数目介于40-50枚之间,大多数有6枚颈椎、3-7枚荐椎,不超过25枚背椎及15枚尾椎,尾巴都不长。

扩展资料:

二齿兽类简史

齿兽类在中二叠纪首次出现,在一阵快速的演化辐射后,成为晚二叠成功且大量的陆地脊椎动物。在这段期间,它们占据大量多样性的生态位,大型、中型、小型、与短腿穴居的动物。

只有两科在二叠纪一三叠纪灭绝事件中存活下来,其中一科水龙兽科是纪最早期(印度阶)最常见且广布的草食性动物。这些中等大小动物演化出兽科,并被肯氏兽科取代,肯氏兽科是笨重、猪到牛大小的草食性动物,从尼克阶到拉丁阶期间是最大量且广布的动物。

到了卡尼阶,肯氏兽科被犬齿兽类的 Traversodontidae科、三棱龙类超越叠纪晩期(诺利克阶),可能因为逐渐地干燥,它们迅速地衰落。

澎湃新闻-中国发现2.5亿年前九峰吐鲁番兽,系首个跨热带温带分布二齿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