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史》:刨根究底考据,严谨求真治史

《南明史》:刨根究底考据,严谨求真治史

提及历史,煌煌二十四史彪炳史册,给后世留下了一座座宝山。相较前人,后人治史往往不够精工,几乎少有人可以穷经皓首就是为了编辑一本史书流传后世,加之前人的作品多是一代人穷尽心血的杰作,后世人也难有超越之作。而历史阶段中,清朝和南明小朝廷恰逢时代巨变,人的思想也随之裂变,这样的思维之下的我们,难以看到比较严谨的考据和史学著作。《南明史》一开始阅读时关注到的司徒琳,美国知名的汉学家,以一个特殊的角度来审视,但毕竟文化隔阂难以消弭。其次是南开大学著名教授南炳文先生,从清朝入关、李自成起义军撤出北京,到南明诸政权及与之合作的农民起义军最后失败这段历史有非常详尽的解析,不过这本书的学术性强一点,反映的明清社会更侧重社会学角度一点。

之后见到的《南明史》则是由明史大家顾诚编撰的史书,”内斗就要亡国,亡国也要内斗“,这样的史书是从人心、人性的角度,依附于考证和严谨的考据来做学术研究,就此来研究,以此来解析,“刨根究底考据,严谨求真治史”,以此来解读,读起来实在严谨却一直带着人文的温度。感觉心中的史学,更符合这样的一种书籍,更适合文化程度非专业人士,在考据严谨的前提下,更适合人文的解读。

和其他的史书一样,这里的背景还是从清朝入关开始,一开始的第一章就是:”初期南明史“,在我们见到李自成的兵将撤退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看到南明诸政权在与之合作的那些农民起义军从人们的理解,一直到这段时间的40年的历史,总计是一个不同的过程。但是这一段历史,基于一个基本的历史史实,却必然是需要的。顾城先生选择这个角度,也正是恰当。

读书与读史不同,我们很多时候只能以考据的方式来阅读。读书不是一个必备的过程,但是读史必然要有你自己的个人思考。说起来也让人觉得很奇怪,南明这段历史不长,而《南明史》的很多的版本也读了很多遍,然而,从顾诚先生的研究看,它所记述的明清之际这段历史和其他史学家也有区别,曾经这段历史曲折,几乎见到了复兴的曙光,却又很快就消失了。这也曾是历史上很多的史学大家所感兴趣的一段历史。比如,一些煞有介事地去多人物做讲究,比如“研究型”探寻关于钱谦益的历史评价。我们在这里见到了许许多多有益的简介,也可以从这里看到民众对南明这段历史了解的欲望之强。

然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费劲心力,其实你还是无法从密密麻麻的纷繁历史中找出细节,你也依然还是无法准确记住《南明史》里的很多人物事件和历史细节。历史就是一座大厦,你也许生活里日日经过那看起来可以仰望的、高耸密集的楼群,但是诸种景观一一嵌入脑海时,让你细细思考,问及哪一座大厦到底有多少层,具体有哪些特色,你也却依然迷糊。读《南明史》的好处,却正好弥补了这段缺陷。

明史大家里,顾诚老师在《南明史》里对历史真相的真切思考的是值得我们肃然起敬的,而他对历史人物的深刻洞察,同时又不断加入了自己的个人思考,这些思想的痕迹所在多有,读那些警句和名言,又让人感觉处处醒人耳目。如果从时间来看,崇祯十七年(1644年)时,大顺军攻陷北京,明朝正式宣告灭亡,到康熙三年(1664年)时,夔东十三家进攻重庆,在那场战役里,明朝最终的所有痕迹都被消弭。顾诚老师引证浩繁,从各路史学资料里披沙拣金,查阅了一下,其中引用方志达237部,引用书目达579种。虽然这本书依然是严谨的学术著作,但是因为文采翩然,个人感情又多有融入,却很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阅读。在当代人的阅读中,也许这样的才是最出色的作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