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在日本影响很大?
影片的开始,是一个俯拍的镜头,当时已从英国空军退役的劳伦斯正在自家的院子里打理自己的摩托车(本片对劳伦斯退役后的生活一概没有交代,但英美观众应该是知道的,他在参加了巴黎和会,为他的阿拉伯朋友们争取权益然而劳而无功(这在ralph fiennes的早期影片《危险人物:阿拉伯以后的劳伦斯》里有反映)以后,心灰意冷,改名换姓,到英国皇家空军当了一个小兵,后来被新闻界发现。他在军队里写作、参与研发汽艇,在1935年他去世之前不久退役),十分悠闲,这恰与他沙漠里激流旋风般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字幕出完以后,主角跨上他心爱的摩托车出去办事。劳伦斯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十分喜爱高速摩托,一位劳伦斯的传记散文作者认为,劳伦斯的这项爱好正是平淡生活中体验过去激情四溢生活的一种方式。他开车经过阴翳的乡间小道,脸上的斑驳阴影,表现了主角内心光明与黑暗交织的复杂内涵。在高速行进的过程当中,劳伦斯为了躲避迎面而来的骑自行车的两个小孩(如果注意的话,可以看到那两个小孩是靠右走的,而英国习惯是靠左走的),强行刹车,结果摔出路边。(他5月13日出车祸,5月19日去世)。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他对他人生命的重视,与下文形成照应与对比。
镜头很快切转到圣保罗大教堂(不知道记没记错),在这里, 不同的人物对他做出了不同的评价。最忠厚老实的Brighton评价他是“我见过的最优秀的人”,而劳伦斯的前上司很善于对这位曾拒绝英王授勋,当时有很大争议的人物发表评论,当有记者问到,你对劳伦上校有什么看法的时候,他虚与委蛇地谈起了阿拉伯战争是个伟大的战争,然而记者问起:“关于劳伦斯上校他本人呢?”他若有所思地说:我不太熟悉他。边说边走了。使得劳伦斯名震欧美的记者bentley对记者的回答最有代表性,当面的回答是称赞劳伦斯是“一位学者、斗士、诗人”,转过头,他就对朋友说,他是我见过的最无耻的表现主义者之一。这时一个留着典型的一战前的唇髭的人(注意他,他会在片中再次出现。他的装束,也代表了他的正统保守表面的价值观)拍拍bentley的肩膀,对他表示了最严正的抗议。bentley问他是什么人,他说,我有幸跟他(劳伦斯)握过手。在这短短的一段里,充分的表现出了劳伦斯身份的微妙和他在当时不同的群体心目中的争议的形象。实际上,劳伦斯那种自我表现与自我压抑并存的性格使他的形象成为长期的争论对象,但是有一位作家认为他是“癔病的同性恋者”,但也有另一位作家把他表现为一个悲剧的梦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