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巴拉巴》作者简介
拉格奎斯特于1891年5月23日出生在瑞典斯莫兰省维克舍尔镇的一个劳动者家庭,父亲是铁路局职工。1910年,拉格奎斯特进入乌普萨拉大学学习艺术史。三年后,他突然辍学去了巴黎。在巴黎,他与当时的立体派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当他回到瑞典时,他出版了名为《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专著。在文章中,他大胆地批判了当时文坛的衰落,认为作家的任务是从艺术家的角度阐明他所处的时代,表达和揭示这个时代的思想和感情。这部专著可以说是现代主义的文学宣言。拉格奎斯特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的特点,他追求的是主题的伟大和象征。他早期的诗歌和戏剧,如《抑郁》(1916)、《天堂里的秘密》(1919),充满了对生命的恐惧和悲观,试图通过人与生命的斗争来表现人的伟大和高贵。1920年代以后,他的悲观主义逐渐被积极的世界观所取代。1927出版的散文集《征服生活》表现出他对人类充满信心,继续对人类生存状态进行形而上的思考,主张用人与野蛮作斗争,对西方传统文化信仰提出质疑。拉格奎斯特一生致力于书写人性善恶的主题。在他写于1933的剧本《衣架》中,他通过批判中世纪所宣扬的“善源于恶、暴力、残忍和鲜血”的荒谬思想,无情地揭露了法西斯发动战争的事实,认为这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在《侏儒》(1944)一书中,他批判了集恶行与美的事物于一身的侏儒。这些作品的出版极大地提高了拉格奎斯特在国际文坛的声誉。20世纪50年代是他文学创作的第三个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几乎都与神的形象、神的价值以及让人相信的可能性有关,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的小说《巴拉巴》(1950)。
Lagerkvist从1946开始就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那一年,他第一次被他在瑞典学院文学界的几个同事推荐。那时,他刚刚完成小说《巴拉巴》。这部小说一出版,就被立即翻译成几种语言。在瑞典小有名气的Lagerkvist,此时越来越出名。这对Lagerkvist第二年获奖极为有利。事实也是如此。在支持拉格克维斯特获奖的团结力量中,不仅有北欧四国的文学团体,还有其他几个具有世界声望的国家的著名作家。比如:法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纪德,法国莫瑞亚大帝,英国丘吉尔,冰岛莱克斯尼斯等。拉格克维斯特获奖还有一个有利因素,就是他的一个难缠的对手死于1951。对手的名字是奇卡里亚诺斯。这位著名的希腊诗人被希腊人民誉为“新希腊的品达”。品达,品达·罗斯(Pindar Ross),古希腊演唱钢琴曲的职业诗人,是诗歌《比赛获胜者颂》的创作人。希腊人民把西凯利亚诺斯比作“新希腊的品达”,可见他在人们心目中和诗歌中的地位。他无疑是1951诺贝尔文学奖的激烈竞争者之一。不幸的是,他在获奖前就去世了。Lagerkvist早在1940就被调到了文学瑞典学院。学院不需要聘请一位专家来写专门的研究报告,因为他的资历和成就同事们太清楚了。据推测,他的获奖一定是顺利通过的。瑞典学院以“因在作品中寻求人类面临的永恒问题的答案而具有艺术生命力和真正独立的见解”的评价,将1951文学奖的“桂冠”戴在了这位“现代古典巨人”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