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中第一部植物学专著是“_ _ _ _ _ _ _”。

方泉贝族

它是宋代花谱作品的代表作,著名学者吴德铎先生首先称赞它为“世界上最早的植物学词典”。

陈勇(1035-1112),本名景宜,人称飞盾,也叫傻子。本名吴,天台坪镇(今浙江天台县)三宅人。我又聪明又敏捷,而且我读了很多书。20岁出国留学,先在浙西任教,后在开封、苏州、南京等地任教。从教后,我对植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孜孜不倦地阅读古籍和杂书。收集了400多种植物的起源、种植趣闻,以及相关的诗文,汇编成一部完整的书,故称《方泉北祖》,并编成初稿。(据天台吴氏族谱记载,吴用于九月二十日死于正和仁辰(1112),与夫人李葬于南园。景宜自己有这样一份简历:“虞书-法喜欢雕刻昆虫,但他不擅长出国旅行。他在浙西开办了自己的博物馆,随后又在景尧、姑苏、金陵、两淮等地开办乡村学校,孜孜不倦地阅读《晨窗夜灯》,笔记提其要义,编词勾其玄机。他在花、果、植物上独树一帜,有四百多门。”吴用之子吴多珠,继承父亲未竟事业,在三宅正屋北面建花园,题写“古园”,灌溉花园,种植蔬菜,结合文献收集和实际考证,撰写了《古园新稿》,整理了父亲的手稿。他的一部分后裔为避灾迁居黄岩,后转向京岙(今温岭金岙),改姓陈。我带来的《方泉北祖》手稿,经过丰富整理,在南宋保祐癸丑至丙辰时期(1253-1256)交由朱穆校订,韩晶作序。所以这本书实际上是基于吴迈,他的后代的续集。)

根据韩晶的序和编者的序,即使陈静仪早年就着手编纂《方泉北祖》,几经努力,估计手稿是在李宗即位前后(1225)出炉的。当时作者30岁左右,所以自称是“少年读物”。交货期大约是从宝友贵州到陈冰(1253-1256)。

这本书因其对植物(尤其是栽培植物)的特殊信息而被称为“方”。据序:“花、果、草、木各具特色,尤全面备”,“集有四百余种”,故称“方泉”;之所以称之为“备祖”,是因为涉及到每种植物的“事实、颂、乐”。由此可以知道该书内容的轮廓和命名的大致思路。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套27卷是花卉部,记载了各种花卉。比如卷一是梅花,卷二是牡丹,卷三是牡丹等。大概有120种。31卷集后,分为七部,其中关于水果九卷,关于花卉三卷,关于草一卷,关于木六卷,关于农桑三卷,关于蔬菜五卷,关于医药四卷。记录了150多种植物。

在各种植物下,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事实之祖”,分为三个部分:破志、纪要、杂书,以记录古今书籍中所见的各种文献资料;一种是《祭祖赋》,分为五字散句、七字散注、五字散联、七字散联、五字古诗、五字八句、七字绝句、七字绝句。收集了与文人相关的诗词歌赋。一个是《傅祖》,收录相关词语,标有警句。

从篇幅来看,该书虽然以修辞为主,但也有探讨种植原理的意图。作者在序言中说:“品味天地之造物,与专注其本源有何不同?竹子为什么是空的?为什么木头是真的?很难知道这是春天和秋天,还是不改变柯叶仪不时。而桃李产于宇恒的宿,杏子是东方长生星的精华。凡有花可赏,有实食可吃者,当录之,不容许其后。”

书中很注意每种植物在各部分的排列顺序,如花部分的牡丹,果部分的荔枝,花部分的芝,木部分的松木。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这是时尚的反映。《乐记》的一大特点是以观赏为导向。对于观看服务来说,需要对他们观看的对象进行评价。因此,定级、定级就成了乐记诸书的主要内容。《方泉北祖》作为音乐和唱片作品的结合体,自然不属于这种模式。

作为一部完整的、准备充分的植物学著作,书中有许多罕见的或不为人知的宝藏。这也是这本书留给后人最大的财富。

《方泉北祖》虽然是基于前人的著作,但也有所创新,用“宸妃知止”或“宸妃云芝”等词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与明代徐光启编纂《农政全书》时“胡璇先生说”的方式类似。例如,该书以“宸妃云芝”的方式,补充了蔡襄《荔枝书》“是否有偶然或不备而遗留”中提到的33种荔枝,共24个品种。再比如,韩彦直在《橘录》中列出了27个品种,而这27个品种中,乳橙为第一,被称为真橙,意思是其他都是假冒伪劣,牡丹山产的为第一。方泉北祖抄了《橘录》后说:“以上都是韩彦直的记载。韩丹知道奶橙来自泥山,却不知道它来自天台上的黄岩。出泥山者亦奇,出黄岩者亦奇于世。”并注明“宸妃·知止”字样。

《方泉碑祖》第一版共八卷,印数很少。流传到日本,保存在宫城省图书馆。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在两国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日本学者天野之介的斡旋和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赞助下,一份方泉北祖的影印本于1979+00年6月运抵北京。农业出版社以此为底本,国内抄本为辅,首次影印出版全书,列为“中国农业善本丛书”第一类。这部失传了700多年的植物学巨著,再次流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