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小说

三十二年过去了,关注舞台剧的人永远不会忘记,1988年的舞台剧《哗变》中,朱旭如长达1800字的台词,还有他的独角戏。

年纪大了的朱旭,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忘事,但在作品中却能清晰地记得自己的台词,来了一个准确的口型。

这种不正常只和朱序的一个小习惯有关——抄剧本。

1956,已经成为人艺正式演员的朱旭,从苏联专家库涅夫那里上了一堂真正的表演艺术课,学会了这样一个“笨方法”。

所谓记性好不如文笔差。把每一个剧本都抄下来,认真研究每一个故事,每一句台词,把台词变成自己的话,脱口而出,就一起解决了你的口吃问题。

这是朱旭几十年演艺生涯中的一招。

朱旭在学台词。他工作有多努力?

比如朱旭当跑龙套的时候,在《茶馆》里演谭嗣同的死党。当时张彤说,他打茶馆打了几十年,不知道还有个谭嗣同的死党。

朱旭怎么说?

“你没有好好研究剧本。唐铁嘴一上来,就说,王掌柜,别出去。在外面,他正在抓人。庞太监说,那不是允许搜查谭嗣同的亲信吗?我在那个茶馆里玩,片场门外,从这里跑到那里,后面有人喊,抓住他。我抓的是谭嗣同的余党。”

不出意外,他这样的先天条件是完全不合格的,但最后他却成为了一个在半个娱乐圈都被尊称为“老人”、能被我们记住的演员。

朱序一生多事。

01

1930年,沈阳一个姓朱的军官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了,宝宝取名朱旭。

如果他们三个一直留在沈阳,也许朱旭的人生轨迹会走向另一个方向。但偏偏在他出生一年后,父亲因为战争爆发,随家人退守山海关,于是去了北京生活。

北京是改变朱旭的开始。

当时的北京还算太平,但家里孩子太多,朱旭的妈妈照顾不了他,只好把他交给家里的厨师帮忙照顾。

不过,厨师有个小爱好。他喜欢在晚上下班后和朋友一起吃喝玩乐。才一岁的朱旭,晚上爱熬夜,会干扰厨师的小生活。

于是,厨子每天晚上把他扶起来,给他倒一小口酒,他就睡着了。

北京毕竟是帝都。那时候,慢慢长大的朱旭很享受北京的热闹。

他喜欢京剧,看京剧,唱京剧,学京剧。

无论是傅连成的戏,马的扶风社,还是京韵大鼓、梅花鼓等曲艺,朱旭的心都是好的。

大概就是有这样的环境,也为朱旭以后的入门表演打下了很多基础。

13岁,去北平读中学。在此期间,他还参演了莫里哀改编的戏剧《守财奴》中的大师雅克。

这是他第一次参演话剧。巧合的是,多年后,当他作为真正的演员站在舞台上,出现在舞台作品中时,他再次扮演了《守财奴》中的大师雅克。

大约在同一时间,比朱序大两岁的他未来的妻子宋凤仪老师也在寒假出演了独幕剧《归来》,并由此爱上了戏剧。

也是在朱旭上中学的时候,比他大五岁的哥哥因为一系列原因留在了台湾省,然后失去了四十多年的消息。

1949年,朱序19岁。这时,他考上了华北大学三部,在那里学习了三个月,随后被分配到华北大学第二艺术文工团工作。

这个时候,他充其量只能算是艺术团的“技工”。

因为宿舍的灯不亮,他拿的东西一搅就亮了,被误认为认识,被安排做灯光工程师。

那时候他真的对电气工作一窍不通,以至于第一份工作就犯了错误。在天津的第一场演出中,他制作的所有灯泡都被烧掉了。

抗美援朝期间,仁义排演了一出讽刺美国大兵的戏——惊病。

这部剧正好缺一个大鼻子大嘴巴的演员。因为朱旭个子高,长得像外国人,所以被借来演这个“美国大兵”。美国士兵这个角色只有几句台词,但他非常出色。后来,他开始陆续行动。

就这样,我走了三年左右。195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人艺)成立,朱旭的戏剧人生和爱情也从这里开始。

02

2年,朱旭调到人艺当灯光师,他未来的妻子宋凤仪和蓝天野与他差不多同时进入。

进了人艺的门之后,人艺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大家去农村体验生活。同在一个剧场,他们相遇是必然的。

再加上朱旭在进人艺之前就认识蓝天野,而蓝天野和宋凤仪认识的时间更早。

人的命运往往就是这么奇怪。有认识的人,有在的地方,有发展事业。渐渐地,朱旭进入了宋凤仪的视线。

但这样的朱旭,本身条件就不好,声音沉闷,口吃的厉害。像个外地人,自然进不了宋凤仪的“法眼”。

尤其是宋凤仪,骨子里还是挺传统和理性的。

宋凤仪感觉她比他大一点,人艺资历也比他高。这种“不对等的爱”不符合她的期望,所以她不把它当回事。

时嘉胡同建成后,大批人民演员搬进来,成了邻居。其中,自然包括朱旭和宋凤仪。

在这之后,他们见面多了,也逐渐了解了对方。

后来,宋凤仪在新剧《北京人》的排练中出演了一个角色,但该剧的过程却困难重重。去看彩排的朱旭给了她很多建议。长此以往,培养了两个人的感情。这个时候,宋凤仪只好安慰自己说,她大二了,拿着一块金砖(他们年龄差3岁,应该是大三,拿着一块金砖)。

当时的朱旭因为先天条件不好,在表演方面非常努力,所以才有了上面提到的临摹剧本的习惯。

为了演好每一个角色,拿到剧本后,他必须全部照抄,逐字逐句地研究,写好人物传记,搞清楚时代背景,塑造人物的想法,人物的心理变化。

在体验生活的时候,别人是为了当下的角色需求而体验,他却是为了未来的角色需求而吸收。

此外,为了解决在舞台上口吃的问题,我还尽力把台词融入生活,变成自己的语言,让自己脱口而出,不结巴。

看到朱旭的努力和真挚的感情特点,宋凤仪开始认真考虑两人的关系。1957年,宋凤仪说服自己和父母,同意她与朱旭的婚事。

那年年底,他们和另外两对新人在剧院举行了集体婚礼。

朱序成功捧出一块金砖藏在家中,陪伴了他近60年。

婚后第二年,他们的大儿子祝晓龙出生了,几年后,他们的二儿子朱小川也出生了。

不幸的是,两个儿子都是天生的聋子。夫妻俩早年忙于工作,由于当时的医疗水平,没有及早发现,在北京搜索名医也无济于事。

此后,他经常出入残联等演出场所,试图搞清楚。

虽然两个儿子都是残疾人,但这并没有让朱旭抑郁或沮丧。相反,朱旭还是一个乐观执着的演员。

03

1959年,朱旭接演了《三元国币》,这是著名导演焦菊隐的作品。剧中有朱旭已经能够轻松驾驭的长台词,这部剧也让观众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这还不够。

不久后,他又排演了上述的《守财奴》,饰演了大师雅克。这个场景反映了十多年前大师雅克·付瑶在他的中学戏剧《守财奴》中的情景。这个巧合也成了朱旭演艺生涯中的一点趣事。

而在此之前,朱旭的喜剧风格已经初具规模,直到在梅茜导演的《售货小姐》中饰演韦墨香,他的喜剧天赋才被彻底激发。

而他的一点点人生经验,也被运用到了韦墨香身上。为了表现韦墨香的性格特点,他甚至为韦墨香设计了动作和角色,戴着厚厚的眼镜,用布裹着苹果。他的发型设计成总有一把头发直立在脑后,而在他的讲话动作中,朱旭对人物的理解和设计甚至赢得了周总理的青睐。

凭着这样的表现,朱旭在舞台上走了几十年,直到1984,才开始踏入电影界,成为更多观众熟悉的父亲。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到导演陆晓娅和她的丈夫丛连文。这位老人能够顺利踏入电影界,功不可没。

年轻的陆晓娅和丛连文夫妇也很有趣。他们喜欢去首都剧院看舞台剧,而且总是时不时去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在剧院遇到了朱旭。

1984年,导演陆晓娅铁凝的中篇小说《没有扣子的红衬衫》被改编成《红衣少女》拍摄。

女主角的父亲安然是一个失意失意的知识分子角色。这个角色甚至有一种对生活“漠不关心”的优雅气息。

这样的角色自然不好找。

无独有偶,朱旭的表演有一种由内而外的修养,一种深邃的气质,像一种书卷气,但又不是书呆子的形象,相反是一种很灵动的书卷气。

于是,陆晓娅找到了朱旭来扮演这个角色。

《红衣少女》的成功,将电影界的目光吸引到年近六旬的舞台剧演员朱旭身上。同年还出演了电视剧《末代皇帝》。虽然经过一番波折,但《末代皇帝》直到四年后才开播。

随后又相继出演了丛连文的《弄堂里的名人》、田壮壮的《打鼓艺人》、吴的《阙里一家》、吴的《变脸/关》等。

短短几年间,他在电影界的辉煌让很多人黯然失色。

关于朱序最著名的故事可能就是他的三次谢幕。

朱旭出生在舞台上。他三次告别舞台,却三次食言。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提过谢幕的事。最大的遗愿就是他还没玩够。

他的表演,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境界,伴随着严谨的适当限制,这一切都来自于对每个角色的感同身受。

人艺曾经有一本内部杂志漫画,画的是朱旭,旁白写道:台上,嘴角挂着,台下结巴着。

这是对他的行为艺术和人生最好的总结。

一个老人演绎了大家心中爷爷的样子,一个老人演绎了大家爱戴的老人的样子。

朱旭,太可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