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瑾:“戏”这个词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作者:傅瑾(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有一个关于“歌剧”一词起源的问题。
我不想对这个词做训诂研究,只是想知道这个被人们用来称呼中国特有剧目的术语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是谁最先开始使用的,什么时候有了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含义?
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今天习惯称之为“戏剧”的东西,在古籍中是找不到的——当然,我有一句语病。20多年前,江苏省昆剧团的胡继老人偶然在《四库全书》中发现一段话“永嘉戏出,南丰用青春泼”。罗先生随即在他主编的内部杂志《艺术研究》上发表了这封信的原文,并在著述中反复说明这是胡季先生的一个重大发现——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戏剧研究专家有过这样的发现。由于宋代《云水村诗》中有“戏”一词,可视为该词的最早来源,但问题并未真正解决,因为刘表在此处曾用“戏”字,但当时的其他文献未见类似称谓,也无他反复使用该词的记载。在这种情况下,把这作为“戏剧”的起源作为一个普通的术语,还是不够的,更何况后来称之为“戏剧”的人,从来没有提到过一个来源。从学术的角度来说,所谓的“源”应该是以“流”为基础的。有无流量,无法确认“来源”。
一般认为,用“戏”和“曲”的组合来命名中国特有的戏剧,始于王国维对宋元戏剧的考证。过去中国学者把戏剧视为“小道”,偶尔研究一下,多从旋律、文章入手。虽然“戏剧”是一个线索,“音乐”和“散文”总是伟大的事件;“戏剧”中既有“音乐”,又有“散文”,所以可以作为“音乐”和“散文”来研究。因此,自明代以来,出现了各种曲律,成为戏曲研究作品的主体;文章之学,音韵、语言之优劣,也可以成为文人关注的对象。把戏剧当作“戏”,强调表演和戏剧的因素。直到清代,李渔的《闲情逸致》讨论表演和演员的培养,李的《戏谈》和的《戏谈》从戏剧的角度评价历代名作,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至于王国维,他是研究现代戏剧的第一人。中国传统戏剧因他对戏剧的规范化、系统化的学术研究而成功进入现代学科体系,其成就在学术史上无与伦比。
《宋元戏曲考证》写于1913,1915商务印书馆出版时更名为《宋元戏曲史》。王国维对中国戏剧的研究以“传统戏曲”命名,大概是受日本学界的影响。在日本,早期出版的“传统戏曲”集很多,直到现在还有新的。但是,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这些日文书籍中使用的“戏剧”名称与我们今天常用的“戏剧”名称是一样的,因为在日文书籍中,不仅有明治时代歌剧的集合,还有意大利独立歌剧、莎士比亚歌剧、易卜生歌剧等的集合。,已经仔细区分了超过65,438+000年。我看到书名中最早标注“歌剧”的是1890年出版的“歌剧系列”,收录了松门Saemon等名家的剧本,应该还有更早的;1988期间,在日本调部市举办了勇士杜诗巷戏剧活动展览。取名为“戏剧与表演”,可以进一步证明他们常用的“戏剧”一词与汉语中“剧本”一词的对应关系。
那么,王粲·国威的《宋元戏曲考》是否可以直接视为《宋元戏曲考》?当王国维说“戏剧家是靠唱歌跳舞说故事的人”时,他当然不只是在说剧本。但如果你看了书的内容,他在开头就说“每一代人都有一代人的文学。”楚辞,汉赋,六代骈文,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所谓一代文学。所以他把自己写的“戏剧”当成“文学”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且,他的兴趣基本在文学上。在这一点上,他和那些只重视文学,轻视表演的前辈们没有本质的区别。王国维把“戏剧”当“剧本”来读,用文学的眼光看待中国的戏剧。好友黄世忠先生曾在文章中提到,公元1920年代,日本青年青木正芳想研究中国的明清戏剧,专程来华拜访北平的王国维。王国维听说要研究明清戏剧,不以为然地说“元曲是活的文学,明清戏曲是死的文学”,这也是他用“戏剧”一词的立场的又一证明。这种用法与日本学者使用的“戏剧”一词的内涵基本一致。《戏剧月刊》发表署名书评时,批评正真新写的《中国现代戏剧史》,指出其混淆了“戏剧”和“戏剧”的概念,认为“戏剧史不是戏剧史,戏剧史是以剧本为中心的,但戏剧史是以舞台为中心的”,这也说明当时的学者在“戏剧”一词的使用上是实事求是的
王国维受日本学者的影响,用“戏”来称呼中国特有的戏剧,但这并不能证明今天常用的“戏”字源于日本。王的书写于民国,但早在清末就有“戏剧改良”的呼吁。维新派在使用“戏剧”这一称谓上,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用意,但与日本人的用法明显不同。
陈独秀反驳迂腐的儒生说“天下有用的学问太多,何必只取无用的庸俗淫荡的戏文?”他的《论戏剧》最早发表在《俗话说》第1904期第11期,署名三爱,次年文言。他所用的“戏剧”一词与现代人所用的几乎一模一样,所以比王国维的《宋元戏剧考》更适合作为这个术语的成立。如果我们认为,梁启超在两年前写《小说与群治的关系》时,只是把“戏剧”当作“小说”,或者至少是当作同类,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陈独秀文中对“戏剧”一词的使用确实是开拓性的,这与梁启超明确区分“戏剧”与小说不同,与之后的王国维也大相径庭。
到了陈独秀这一代,“戏曲”一词逐渐成为报刊上的常用词汇。当然主要是在“改良戏曲”或者“改良戏曲”的场合发现的。周小槐于65438年至0905年在四川组织“戏曲改良会”就是旁证。但“戏曲”的使用在普通文人中并不流行。赵怡文·Xi写了第一个改进行会的剧本,他只谈到“改进川剧”。民国元年(1912),北京内外城总巡检司专门制定了一个关于招收女学生教戏的专门条例,名为《女戏排演管理细则》,规定“凡教戏,均以有益无害为目的”。1915民国总统下令在教育部成立民众教育研究会,分小说、戏曲、演讲三个部分。“戏曲”一词在各地教育、民政部门的机构设置、公文写作中已屡见不鲜,但其来源仍是个谜。
再往前看,清朝的宫廷早就用“戏”这个词了。据《清惠典》记载,嘉庆二十年上谕说,“近年蒙古渐染汉人之陋习,有盖房听戏等事”;《清帝高宗录》说“和声部运动,沿袭明制,仍用戏曲,极不寻常”。在清宫档案中,有许多乾隆四五六年地方官的密报,说是接到圣旨,“我家奴查办戏文违规,均陆续买了397种乐书,查出84种曲,有节有经,将各种查究原因立案,才折。”“昨天打算请所有涉及本朝文字和宋金剧本的人都不准确,就删了抽签,再列一张单子,和原来的贴在一起。其余歌曲中有荒诞情节者,恐其迷惑无知者,亦当如此”。在这些奏折中,有昆曲、梆子、乱戏、剧本等字眼,但“戏”却成了各类戏剧的统称,似乎并不是指剧本。从各地查处“违戏”的过程中可以看出,直到清末,“戏”一直是中国传统戏曲的总称。
考虑到皇帝的格言比文人的诗词更接近口语,很可能“戏曲”一词已经成为清朝日常语言中的一种习惯。学者如王国维,觉得这样的称谓太口语化,所以不愿意用在词中。但从清末、陈独秀、周孝怀到民国初年,没有理由因为白话文运动的背景而回避法律、法规和政府机构。虽然齐如山等人试图用“国剧”的称谓,但未能普及。经过这样曲折的历程,“国剧”成为一个常用来指代中国特有的具有唱、读、演等各种舞台手段的戏剧的词汇,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