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奇怪工作室的奇怪故事有哪些?
《聊斋志异》曾被认为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集大成者。从作者使用的语言和一些表达方式来看,这个评价有一定的道理;但从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来看,这种评价是不够全面的。因此,需要进一步扩展。
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发展系统。一个系统属于文言文,起源于六朝的奇思妙想,兴盛于唐传奇。一个系统属于白话文,从唐宋时期的言论形成的剧本开始,然后发展成长篇小说。文是文,白是白,界限分明。当然也有一些例外,比如用文言文写小说的人。但是,这两种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并不互相干涉,而是互相影响,互相竞争,甚至斗争。从这个角度看,《聊斋志异》的出现并不单纯是中国古典小说自然流畅的线性发展的结果。
鲁迅先生曾说《聊斋志异》“以传奇性的方法为基础,而以奇书为根据”。按原意是指用传奇式的表达方式来表达奇特的主题或内容,即接受这部文言小说在其之前的优点,所以鲁迅将其纳入“准晋唐小说”,并正确地指出其出处。蒲松龄自己也承认是“甘保,雅寻神,喜黄州,喜谈鬼”。他自觉而有意识地继承了这一小说传统,走上了前人开创的创作道路。但是,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条路已经是一条错误的路了。他用一生的主要精力,把错误的道路引向了一条宽阔平坦的大道,并在树下建起了一座历史纪念碑。
《聊斋志异》是清初和十七世纪的作品。甘宝寻神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唐传奇兴盛至今也有近千年。对于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来说,《聊斋志异》的出现确实是“文学作品千年之衰”,其贡献不亚于“文学作品八代之衰”。
按鲁迅的说法,中国严格意义上的古代小说,是在唐代才开始出现的,“在合适的时候就有意为小说”。以前的推理小说,不仅是“粗略的”、“无意的小说”,而且“以为幽明不同,人鬼都是真实的,所以他们对怪事的叙述和对世间平常事的记录是不同的,他们把自己看得更真诚,更虚假。”以《智怪书》的代表作《搜姬神》为例,作者干宝表示他的创作动机是“无伪发明神道”。蒲松龄的谦虚不是甘宝的才华,而是“雅爱寻神”。他是从“才”的方面来看待六朝怪书的,他有权利制造幻象,创造奇物,而不是遵循他的神道,取而代之,弃而不用,因此可以摆脱单纯模仿的邪道。六朝文人制造荒诞的幻象,不同于单纯的宣扬迷信。为了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他们必须让你感觉真实。在这样的写作实践中,无疑锻炼和发展了文学的想象力,发展了后世所谓浪漫主义的表达方式。正是这种积极的文学因素使蒲松龄受到《聊斋志异》的启发。
唐传奇确实是唐朝的奇葩,产生了一大批作品,比如《枕边故事》、《长恨歌》、《李娃传》、《莺莺传》、《柯南太守传》。作者多为著名诗人、作家,立意写人,强调情节,尊重文学文字。所以他们可以通过委婉曲折的故事留下鲜活的人物,让传说成为奇观,让后来的模仿者望尘莫及。这一成就与当时文人思想限制较少,社会风尚较为开放有很大关系。正因为如此,传说只在唐代兴盛,到了宋代却日渐衰落,走下坡路了。没有比唐朝更有名的作品了。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聊斋志异》的鼎盛时期已经过去。中国古典小说衰落的原因很多。《唐传奇》的出现虽然标志着“小说本来就是为了小说”,小说正式进入文坛,但并不意味着小说获得了应有的文学地位。“传奇”这个词是贬义的,它跟不上庞大的唐诗、散文的步伐。宋代以后的文言小说,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平淡而缺乏文采,其传奇,也是倚古避今,仿古而远追,更无原创。”
文字。这时,另一种起源于民间的新的小说形式,即评话,出现了。《平话》是一部白话小说,它与广大下层人民群众有着直接的关系,主要为他们服务,为他们所喜爱。经过几代几百年,越来越苍劲有力。与另一种源于民间的戏剧文学一起,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后期主要成就的重要标志,诗歌的地位越来越次要。在这个历史阶段,文言小说不同于白话小说,远离现实生活和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文人的趣味作品,就像明末的文人小品,已经落后于时代潮流,走向末路。它们缺乏白话小说的生命力,与唐传奇相比,差别无法计算。
中国古典小说的衰落在明代达到高潮,所以鲁迅在谈及“清代晋唐小说及其支流”时,与其说是肯定,不如说是漠视,是批判。“盖世神韵,真的在明末弥漫天下”,但能肯定的人不多。至于清末的文言小说,虽然“记事不同,貌奇人异,不足以称小说。”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到这样的状态,真是“唉”。
在中国古典小说衰落“遍及天下”的形势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异军突起,独树一帜。即使是当时著名的学者王渔洋也不敢写这三位乡村教师。原因是什么?
二
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动机和目的不是一般的传奇故事,而是传统的传奇故事来表达他长期的“孤独和愤怒”,是对当时社会的抗争,也是复兴文言小说的抗争。蒲松龄生活在一个剧烈动荡、巨变的时代。他经历了明朝灭亡、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清朝入关前后的掠夺和镇压、清初的民族和农民反清斗争。清朝相对稳定的统一巩固后,他梦想通过科举制度做官。然而,在他第一次天赋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一次次的挫折,最后他只得到一个“老贡品”的虚名。除了在江苏做过短暂的副官,他一生都生活在山东农村。他从未放弃晋升的幻想。然而,随着幻想的破灭,他这个下层的小知识分子直接而广泛地观察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这种观察中,他自发地感受到了“孤独和愤怒”,并有意识地将这种“孤独和愤怒”反映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追溯中国古典小说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哪个作家像他?唐传奇的作者多为地位较高的知名文人,传说也与祭祀有关。说白了还是一个求名的工具。蒲松龄写《聊斋志异》,虽不及科举考试中的三篇八股文,但他自己认为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为什么?他虽然写传奇文章,但心未必完全和前辈在一起。在他心目中,他跟随着“二十四史”的创始人司马迁。在《来自陌生工作室的陌生故事》的许多故事的结尾,都有很多讨论。表面上看是模仿“官官说法”的写法。究其根本,恐怕还是把自己的小说当成了“历史”,比以前任何一个文言小说家都要高。当然,他仍然不了解形象的历史,但他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提出了尖锐的社会问题。
总而言之,《聊斋志异》突出了几个主要的社会问题。在蒲松龄的笔下,当时的政治是非常黑暗和残酷的。是中下层封建官吏和地主恶霸勾结在一起,受到庇护。他们像一群狼一样吞噬弱者的生命。用蒲松龄的话来说,就是“世态如鬼”,“官虎遍地”。Xi·方平的文章关注并典型地揭露了吃人的社会关系和官僚制度。蒲松龄年轻聪明,却一次次尝试。虽然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幻灭和醒悟,但他通过亲身经历和对知识分子精神状态的广泛观察,看出科举制度是一种坑害知识分子的制度。这种制度不仅没有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还培养了各种平庸无能的废物。在蒲松龄看来,封建社会提倡的所谓“学而优则仕”根本无法实现,因为考场已经变成了腐败的交易所,盲目的,有才能的,这其实回答了蒲松龄为什么考不上。在蒲松龄的作品中,女性的问题也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父母包办的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妾制造成的家庭不和谐,两者的纷争。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塑造了许多朦胧的渴望自由的年轻女性形象,如英宁和冯晴,她们以幻想的形式初步突破了封建礼教的牢笼和束缚,向着另一个新的世界探索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