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郁梦之路从黑子到孟叔叔。

如果在民间做一个调查,看看清朝的皇帝中谁的名气更大,估计雍正也排不进前三。康熙、乾隆、溥仪都比雍正有名。即使人们对雍正有所了解,更多的是从各种笑话和传说中了解,而这些

雍正评价不高,主要是得罪人了。准确的说,我们得罪了有话语权的人。

雍正从康熙手中接管了国家,康熙的国库因连年战乱而空虚。整个国家都该改革了。而雍正则是一个独裁性很强的人。他曾在养心堂挂了一幅自己写的对联:“如果只有一个人统治世界,他能为世界服务一个人吗?”这幅对联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理解:积极的一面是雍正勤政爱民,亲自治理天下,而不仅仅是得到天下百姓的拥护;相反,全世界都得听我一个人的!

一方面是必须改革的现状,另一方面是有能力的独裁者执政,于是一系列措施来了:还火于民,增加朝廷收入;主张官绅一体收粮,均摊成亩;打破旗手的优越感,重用汉人;大兴文字狱禁止反对。

然而,所有这些改革措施都阻碍了一些人的既得利益:还火于民,打击地方官员乱摊派,得罪贪官污吏;谭汝牧废除人头税,得罪土豪;重用汉人得罪了满人;文学监狱得罪了世界上所有的学者。

这些被冒犯的人有一个统一的称谓:都有发言权。于是,雍正被“黑”的历史开始了。

在有关雍正的各种传说中,篡改“四王子”遗诏和被吕四娘斩首是两个主要的谣言。

民间传说康熙儿子太多,兄弟争权夺利。他两次立次子为太子,但都因种种原因被废。后来,康熙决定采用密诏的形式,写在干青宫“光明正大”牌匾后面。康熙死后,皇帝的第四个儿子尹_第一次带着亲信来到这里。他把圣旨取下来后,发现上面写的是“十四皇子传旨”。亲信们临时在“十”字上加了叉和勾,改成了“于”。圣旨变成了“四皇子”,殷顺利继位。

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传说,在各种评书、地方戏、历史小说中都有运用。但这其实是一个漏洞明显的谣言,三言两语就能戳穿。

首先,在清代,“于”字用繁体字写成“于”。几乎不可能把十字架追溯到一个词;其次,圣旨这么大的事,除了注明是哪个儿子,总要写上太子的名字。康熙十四子取名为阴贵,与四子阴_,差别较大,不可能通过改字来蒙混过关。最后清朝执政,遗诏一般用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即使能改一个字,也不可能同时改三个字而不被发现。

真正的康熙圣旨一式四份,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辽宁档案馆。在辽宁档案馆展出的康熙遗嘱中,明确写着雍皇帝的第四子尹_,将继承皇位:“雍皇帝的第四子尹_,品德高尚,将向我深深鞠躬,继承我的皇位,即皇帝的皇位。”

吕四娘的传奇更加传奇。根据传说,吕四娘是吕留良的孙女。野史记载吕留良因雍正文字狱被杀,吕四娘以选妾为名潜入宫中复仇。后来雍正叫他在床上伺候,他就用匕首把雍正斩首了,然后他就想到了吹胡子瞪眼看着燕子妈妈的张铁林。那他什么都不记得了。但是,穿越小说有一个前提,就是在基本的真实历史框架内讲故事。所以不方便穿越乾隆朝,太搞笑了;最后,小说最大的受众是女生,与其过分杀戮,不如谈爱情。所以连年征战的康熙朝,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渡江之地。

我们来看看雍正朝:前面有“谈乾隆”的电视剧《朱昱》,历史框架清晰;有《九王夺嫡》这样的奇葩剧,容易编织戏剧性冲突;除了四爷,八爷、十三爷、十四爷的诸侯都有出类拔萃的人物,龙克多、年羹尧、张等文武百官及其亲属也都很有意思,关系复杂。在历史书上

基于几个因素,雍正朝成为了一个适合穿越小说的地方,于是大量穿越回雍正朝的小说诞生了。2010前后,这些小说催生了一批雍正游记剧,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史书上说“四爷很忙”。

一个通道,四爷和若兮有染,切断通道。四爷与刘二有染,切割通道。四爷喜欢晴川,切割海峡,四爷嫁珍_。总之,四爷很忙。

以上是2011到2012在网上流传的一个段子,因为那段时间有几部雍正皇帝的游记剧和历史剧,几个雍正轮流上电视,和各种女孩子发生关系。此时的雍正,早已不是那个任劳任怨的勤政皇帝形象,那个屡遭暗杀、手段残忍的暴君形象,连半碗汤和米饭的细节都没有了。对观众来说,站在若兮、晴川、甄_面前的龙袍男子,不过是一个穿着古装的霸道总裁。

移动互联网时代,“接地气”是所有传播者的重中之重。这样看来,电视剧在很多门槛高的地方都是一样的,比如故宫。如今,见多识广的网友不断讨论台北故宫的纪念品如何接地气,如何让普通人看得懂。这也迫使北京故宫博物院不得不改变自己,变得更加接地气。所以雍正帝又有用了。

2014,一组名为《朱桓公主》的图片在网上走红。据《雍正王朝》图,其中一人雍正帝,弹着松下的钢琴,穿着武士服打虎,或在河边钓鱼。随着轻松活泼的文字描述,网友们再次颠覆了对雍正的印象。

这组图片是故宫接地气的尝试,产生了不错的效果。“趣图”是古代一个有钱人,雇了一个画师,画了一幅自己玩耍的肖像,介于今天的“自拍”和“此处观光”之间。在人们印象中一向不苟言笑的雍正,也在这些“自拍”中表现出了他的自恋。用今天的话来说,雍正很喜欢cosplay,在各种画里画自己的脸,陶醉于自己的恶趣味。

这组雍正孟叔叔画像的走红,也可以看做是当下社会的一个反映:雍正有很多面孔,“孟”可能是很不起眼的一个,甚至是人造的,在之前的两百年里很少被提及。然而,此刻,h的这一面。

1735年10月8日,雍正帝去世。可能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故事会被提取成素材,产生一部又一部的矫情剧。其实我们对雍正的印象,不应该存在于那些“想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