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与明清小说中的国学阐释

元曲与明清小说

自唐代以来,随着城市和商业的繁荣以及市民阶层的扩大,通俗文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逐渐成为文坛的主角。元明清时期,诗、词、赋、散文等雅文学衰落,元曲和小说以其辉煌的成就成为一代文学的唯一赢家。

第一,元曲

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主体,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是元代的一种戏剧。散曲是元代的一种新体诗,是继词之后又一种可以传唱的新文学。散曲可以独立写作,同时又可以作为杂剧的歌词,两者关系密切,但属于不同的文体。

元杂剧又称“北方杂剧”、“北方曲”,是一种文学剧本完整、表演形式严谨、内容完整丰富的成熟剧种,它直接继承了金和腔的各种特点,又吸收了其他民间艺伎的一些成分。元杂剧剧本以* * *体制为特征。

(1)剧本结构。一个剧本由四折组成,简称“一本书四折”。折是音乐的组织单位,由同一个宫调中的几个曲调组成。褶皱也是故事发展中较大的自然段落,相当于现代戏剧的“幕布”。如果故事太长,写几本,但每本还是打六折。比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五本八折。每个杂剧打六折,但根据剧情需要,可以加一个叫“楔”的部分。所谓“楔”,是木匠术语,指小木块插入木头的榫中使之坚固,引申为杂剧,指解释或连接情节的短小有机部分。楔形只能放在第一次折叠之前或折叠之间。如果放在第一折之前,就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序幕”或“开场戏”,如果放在折之间,就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过场”。此外,在戏剧剧本的结尾还有一个“正名”,也是一种定格。一般由两句或四句对句组成,作用是总结全剧情节,结束时念给观众听,作为全剧的结尾,如白朴的:“安禄山造反派与陈拆散恋人;杨贵妃的《清晨荔枝香》,唐的《秋夜凤凰雨》;马致远《汉宫秋》:“沈黑江明妃恨墓,断汉宫孤雁梦”。有时被称为“标题”或“纠正”,戏剧的标题是由它的最后一句话来标记的。

(2)剧本的构成。在内容上,元杂剧剧本主要由歌词、客词和题材组成。曲辞是元杂剧的主要核心部分,由演员演唱,一般用于抒情。元杂剧通常把每本书限定为由郑丹或郑丹这两类人物中的一个来唱,其他人物只说不唱。郑丹唱的书是“担本”剧,比如《西厢记》,就是郑丹演崔莺莺唱的。郑墨唱的书是“最后一本书”剧,比如《吴彤雨》,就是扮演唐明帝的郑墨唱的。元杂剧以唱为主,以说为宾,故称“以说为宾”。白斌可以插入歌曲之间或放在歌曲中。主要用于叙事,也用于主角以外人物的抒情,对表达剧情和人物性格有重要作用。唐珂,又名柯凡,在剧本中表达演员必须要做的动作、表情、舞台效果,如“做悲伤”、“举着灯”、“从里面做风”。

(3)角色。元杂剧的角色可分为旦、墨、净、外、杂五类,每类又分为若干小类,从而将各类人物分为若干类型进行程式化表演。

元杂剧作为一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众多,剧作优秀。元代钟思成《鬼录》中记载的杂剧作家90余人,杂剧450余部。明初朱权《太和尹正谱》杂剧作家1,91,作品达560余本。

元杂剧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元杂剧的繁荣时期。以大都市为中心,作家佳作众多。著名作家的作品有关汉卿的《的不平,一刀会》、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雨,马上就上墙》、马致远的《宫秋》、的《潇湘雨》、嵇的《赵氏孤儿》、康的jy的《负荆》、李的张生的《沸海》等。早期作品反映了元朝被压迫人民的心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元朝的“强势地位”,提出了元朝社会需要解决的诸多问题,塑造了一系列敢于反抗民族压迫的人物形象,寄托了作家的民族感情。此外,元初还出现了大量的爱情剧,反映了青年男女的普遍愿望,表达了作家对被压迫妇女的关心、同情和赞美。元初表现祖国思想、宣传神道观念的作品很多,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作家对现实和精神世界的态度。后期是元杂剧的衰落,演出中心逐渐从大都转移到临安,名家作品明显减少。《鬼录》和《续鬼录》记载的杂剧作家51人,作品78种。代表作家的作品有郑光祖的《远离灵魂》,乔治的《两代人的婚姻》,秦的《老东堂》。在他后期的作品中,对社会干预的批判大大减弱,说教的因素增多。爱情剧写的更多的是孩子挥之不去的感情,伦理剧增强了伦理的色彩。很多文人只是模仿前人,依曲作词,追求语言的华丽典雅。大部分是案头剧,表演难度大。再加上南方杂剧的生存受到方言的限制,失去了地理位置,所以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衰落。在元杂剧作家的作品中,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元》、白朴的《雨》、马致远的《汉宫秋》、纪的《赵氏孤儿》被称为“元曲四绝”,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马上上墙》。这些作家的作品深受后人喜爱。

散曲是一种可唱的文学形式,产生于金元时期。从音乐的角度来看,散曲是元代流行的歌曲。从文学的角度看,散曲是一种具有独特语言风格的抒情诗。散曲在风格上可分为“小令”和“三陶”。小令,又名叶儿,体系较短,通常只是一个独立的曲调(少数包含两三个曲调)。三桃是由很多首歌组成的,要求一直用一个韵。

从形式上看,诗和散曲中的词很像,但在语言上,词优雅含蓄,而散曲可以通俗、活泼,甚至幽默;在格律上,用词严谨,散曲相对自由;散曲与词最显著的区别是词无衬,散曲有衬。所谓“穿插”,是指旋律要求的字数之外增加的词。不受音位、排比、句式等旋律的限制,一般在句首使用行间。这些差异表明散曲是市民用来娱乐、休闲和宣泄情绪的一种文体。

据不完全统计,元代散曲作家200余人,现存作品(包括有磁带的)3800余部,470余套。元杂剧和散曲保持着同步发展的规律。早期散曲创作中心也在北方,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鹤卿、白朴、马致远、、张等人。关汉卿和王鹤卿是书友会的天才作家。他们相互交融,崇尚卓越,性格大多奔放。他们的散曲体现了强烈的反抗精神,追求个体自由的生命意识和自然语言。白蒲和马致远都是老百姓和小官吏。这类作家在生活经历和社会地位上与第一类作家并无太大区别,但他们不愿意丢掉自己的事业,向往传统文人价值观的实现。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经常碰壁,理想幻灭。因此,叹息与隐退成为他们创作的主旋律,作品的语言也更具文学性。马致远被誉为“乐府状元”,他的散曲在艺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与关汉卿散曲的世俗趣味相比,马致远的散曲更具传统文人气息。他善于将精辟的哲理、深邃的意境、奔放的情感、旷达的胸怀融于一炉,语言优雅瑰丽而不离本色,在对抗中安然无恙。他的《景甜沙秋思》等诗,文笔优美,感情独特。和张是著名的文学家,他们的作品主要表现了传统文人的思想和情趣。当然,在元代政治极度腐败、民族歧视严重的社会环境下,他们也有抱怨,有不平,有讽刺,有挖苦,如张的《山羊潼关怀古》。从艺术风格上看,他们的散曲作品或精致典雅,或古朴自然,但总体上趋于典雅,少了一些庸俗的成分。后期散曲的创作中心在南方,主要作家有张可久、乔吉、隋、刘士忠等人。与前期相比,后期散曲的创作风格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首先,散曲的主题内容是不断拓展的,写景、言情、送别、怀古、谈禅、咏物、答问、抒情都可以作为散曲的主题内容。其次,在思想情绪上,与前期一样,强烈不满现实而被* * *爆发的散曲作品数量大大减少,悲凉所隐含的感伤情调逐渐成为散曲创作的主流。第三,追求形式美的倾向明显。无论是平仄节奏的严谨,语言的优雅,对仗的稳定,典故的运用,都比前期有所加强。总之,元末散曲创作的风格由豪放转为绮丽。

二、明清小说

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它起源于先秦两汉时期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和史传文学。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小说发展的萌芽阶段,出现了大量的人物小说和志怪小说。唐传奇小说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的成熟。宋元时期是中国小说发展的转折点。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说,宋元白话小说的出现“真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革”。这种变化,从作者的身份来看,唐传奇的作者是封建正统文人,而评书小说的作者是市井平民;从文体上看,唐朝的传奇用的是文言文,而故事的小说用的是当时的白话(口语);从思想内容上看,唐传奇表现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感情,而说书小说主要描写的是市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此外,宋元时期特殊的评书制度也对张辉的小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宋元小说的这些变化,拉近了小说与下层社会的距离,赢得了更多的读者,为明清小说的繁荣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的高峰。长篇、短篇、文言、白话文皆可;技巧前所未有;数量如此之大,难以准确统计;优秀的作品令人目不暇接。明清时期张辉小说日趋成熟,作品数量众多,按题材可分为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鬼神小说、世情小说。在历史小说方面,主要有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清代俞懿玉的《王国传》(冯梦龙改编为《新王国》,蔡改编为《东周王国》)。就英雄传奇小说而言,有明代的《水浒传》、罗贯中的《隋唐演义》、熊的《唐传奇》、袁裕龄的《隋史遗》等。、杨家将丛书熊的《北宋传》、纪振伦的《杨家演义》等。,还有熊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清代主要有《水浒传》、钱才《岳传》和楚人《隋唐演义》。在鬼怪小说方面,明代主要有吴承恩《西游记》、许《封神演义》、罗贯中《遂平三魔传》、董说《西游记》、罗茂登《宦官三宝西游记》、于祥斗《西游记》、杨志《西游记》。清代主要有李汝珍的《镜花缘》和李百川的《绿野仙踪》。在爱情故事方面,主要有明代兰邵生的《金瓶梅》;清代主要有曹雪芹的《红楼梦》、周的《醒世姻缘传》、李的《歧路灯》等,以及一批才子佳人小说(如《平山冷艳》、著名学者和中间人编撰的《玉娇梨》等。).明清短篇小说成就也很突出,分为文言短篇和白话短篇。就中国古典短篇小说而言,有瞿佑的《剪灯故事新编》、李昌齐的《剪灯故事》、冯梦龙的《爱情史略》等。清代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纪昀的《岳薇草堂笔记》,沈其凤的《和谐二重奏》,袁枚的《伍兹余》。在白话短篇小说方面,明代的虚构小说主要有冯梦龙的《三言》(即《余氏名言》(原名《古今小说》)、《史静》、《兴言》)、凌初的《二拍》(即《一瞬间的惊奇》、《二瞬间的惊奇》)和周韵的《三言》。此外,清朝还产生了一部著名的讽刺小说——吴的《儒林外史》。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优秀小说以现实生活为描写对象,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迁和历史的跌宕起伏,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示时代风尚,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图景。小说家在创作过程中,一方面力求真实地描写世界,批判社会;一方面,探索社会出路,塑造理想人物,展现理想境界。两者相辅相成,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热情。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处于主流地位。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并渗透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各个角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明清小说在思想内容上往往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劝惩教化。明清理学非常重视伦理道德教育。有些作家以“违德”、“利劝惩”(《岳薇草堂笔记·纪昀序》)为小说创作目的,作品中充满儒家伦理道德说教,“劝惩教化”模式笼罩了整个明清时期的小说创作。其次,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与以往的小说相比,明清小说以现实为立足点。历史演义小说描写各个朝代的兴衰,针对当前的弊端总结统治经验教训,讽刺现实的统治者;英雄传奇小说歌颂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根据现实虚构情节,以此来歌颂和批判现在的人们;像西游记这样的鬼神小说,也是通过鬼神世界影射现实,表达作者的观点和看法;而言情小说和讽刺小说则是针对现实的人类状况,用儒家的道德规范来宣扬和劝诫惩罚。第三,用儒家的道德标准评价人和事。明清小说中,人和事不是以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来评判的,而是以是否符合儒家伦理道德来评判的。比如《三国演义》中“拥刘反曹”的倾向,就是用儒家“正统”的道德标准来评价刘备和曹操。对于明清小说思想内容中的这些特点,我们应该具体分析,既不能完全肯定,也不能完全否定。

在艺术上,明清小说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韵粉结合,为大众写作。受唐代传奇和宋元说书艺术的影响,明清小说以散文叙事为主体,往往包含诗、词、歌、骈文等多种韵文。红楼梦里的押韵是必须的。它们以散文式的叙述趣味高雅,拓展了小说文体的表现力。二是结构紧凑完整,情节曲折。无论是长篇小说还是短篇小说,都追求结构紧凑完整,脉络清晰曲折,重视故事的离奇和巧合,使作品产生惊心动魄、引人入胜的审美效果。第三,虚实结合。在艺术思维上,明清小说以写实为主,努力发展意象的深度、广度和密度;也将不切实际的影像构图传统发挥到了极致。现实与虚构、真实与虚幻的结合,往往使小说形象更具表现力和吸引力。在人物塑造上,一般不追求单纯的“似”,而是强调“似”,充分体现了小说家对人物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的准确把握。第四,主题和表现方法程式化。明清小说往往通过描写忠与奸、善与恶、对与恶、贞与淫、贪与廉的矛盾冲突来表达主题,这几乎成了表达主题的一个相对固定的节目。先介绍人物,中间叙述故事,最后作者做个简评。这也是受史传文学影响的固定节目。人物大多单一,一出现就千篇一律,很少发展变化;让人物在关键时刻用自己的言语和行动表达自己的性格特征。这些表达几乎成了一个程序。由于题材和表现方式的程式化,长期以来形成了与读者相对应的欣赏习惯,古今中外都受到普通读者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