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让徐州指的是谁
“三让徐州”讲的是陶谦和刘备。
“三让徐州”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情节,主要叙述徐州太守陶谦为使徐州百姓免受战乱之苦而把徐州管理权送给刘备的故事,由此改编而来的京剧是言派老生的经典剧目。
事件起因: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十一、十二回。
汉献帝初平四年(193年),割据兖州的曹操派遣泰山太守应劭往琅邪迎其父曹嵩及家人百余口到兖州。途经徐州时,徐州牧陶谦为交好曹操特派都尉张闿护送曹嵩一行。不料张闿杀死曹嵩及其家人,席卷财物而去。于是曹操便把帐记在陶谦身上,以为父报仇为名,发兵攻徐州。
陶谦面对兵临徐州城下的曹操大军,自知难以抵敌,便采纳别驾从事糜竺的建议,请北海相孔融、青州刺史田楷前来相救。孔融请刘备同去救陶谦。刘备遂欣然带领关羽、张飞、赵云和数千人马奔赴徐州。
事件经过:
1、一让。
刘备率军在徐州城下与曹军于禁所部小试锋芒,初战告捷,使久被曹军围困的徐州下邳城暂时缓解了危机。于是陶谦急令将刘备迎入城内,盛宴款待。陶谦席间便主动提出将徐州让给刘备,说:“当今天下大乱,国将不国;公乃汉室宗亲,正当为国出力。老夫年迈无能,情愿将徐州相让。
公勿推辞。我当自写表文,申奏朝廷。”释义:现在国家大乱,国家将要不像国家了,您是汉室宗族的人,现在正是为国家出力的时候,我已经年老没有能力了,愿意将徐州让给您管理,请您不要拒绝,我会亲自写文书,向朝廷请求。刘备闻言愕然,急忙推辞说:“我虽是汉室苗裔,但功德不足称道,任平原相犹恐不称职。
我本是为了义气前来相助。您这样说,莫非怀疑我有吞并之心?释义:我虽然是汉室后代子孙,但是功劳德行都不注意被称道,担任平原相恐怕还不够称职,我本来是因为义气才来这里帮助您,被您这样一说,难道是怀疑我有吞并的心思?
陶谦表白说:“这是老夫推心置腹之言,决非虚情假意。”释义:这时我以真心待你的言论,绝对不是毫无诚意,表面上敷衍。
但刘备只是推辞,终不肯接受。糜竺见二人再三辞让,便说:“现在兵临城下,且当商议退敌之策。待事平之后,再议相让不迟。”释义:现在敌军已来到自己的城墙下面,应该先商量如何退兵,等到事情平息之后,再来商量让城的事情也不迟。
于是刘备写信给曹操,希望曹操以国家大义为重,撤走围困徐州下邳城之兵。恰好这时吕布攻破兖州,进占濮阳,威胁曹操后方。因而曹操便顺水推舟,卖个人情,接受刘备建议,退兵而去。
2、二让。
陶谦见曹军撤走。徐州转危为安,便差人请刘备、孔融、田楷等入城聚会,庆祝解围。饮宴既毕,陶谦再向刘备让徐州。刘备说:“我应孔融之约救援徐州,是为义而来。现在若无端据有徐州,天下将以为我是不义之人。”释义:我答应孔融的来救援徐州,是因为义气,如果现在没有理由就将徐州占为己有,天下的人将会认为我是一个不仁义的人。
糜竺、孔融及关羽、张飞等皆纷纷劝刘备接替陶谦治理徐州。刘备苦苦推辞说:“诸位欲陷我于不义耶?”释义:您们是想要让我陷入不仁不义的境地吗?陶谦推让再三,见刘备终不肯受,便说:“如您必不肯受,那就请暂驻军近邑小沛,以保徐州,何如?”释义:如果您一定不愿意接受,那么就请您暂时驻军在近邑小沛,用来保卫徐州的安全,怎么样?
众人也皆劝刘备留驻小沛,刘备方始同意。
3、三让。
不久,陶谦染病,日渐沉重,便派人以商议军务为名,把刘备从小沛请来徐州下邳城。陶谦躺在病榻上对刘备说:“今番请您前来,不为别事,只因老夫病已垂危,朝夕难保;万望您以汉家城池为重,接受徐州牌印,老夫死亦限目矣!”
释义:这次请您来不是为了别的事,只是因为我已经生病,性命已经接近死亡,早晨保不住晚上的事情,希望您能够为汉家的城池着想,接受徐州的牌印,我死也可以闭眼了!
刘备说:“可让您的二位公子接班。”释义:可以让您的两位儿子接您的班。陶谦说:“其才皆不能胜任。老夫死后,还望您多加教诲,千万不能让他们掌握州中大权。”释义:两人的才能都不可以胜任这个岗位,我死了以后,还希望您能够多多管教两个孩子,千万不能让他们掌握徐州的大权。
刘备还是辞让,陶谦便以手指心而死。举哀毕,徐州军民极力表示拥戴刘备执掌州权,关羽、张飞也再三相劝。至此,刘备才同意接受徐州大权,担任徐州牧驻守徐州刺史部下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