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一个极简的家庭?
没错,书名是极简主义,但这本书还有一个有点长的副标题,“在你所拥有的一切下找到你想要的生活”,有点啰嗦,但很好地概括了这本书的思想内容和精神主题。
鉴于去年“书读多了,内容全忘了”的悲惨经历,今年我得认真读,慢慢记录。本着一次看一本书的精神,不怕慢,就怕站。我不仅每看完一本书都要写读书笔记,还会尝试借纸质版或者下载电子版再读一遍,以达到反复反刍、倒带、再消化的效果。
这种一层蛋糕一层奶油的慕思式阅读方法的第一次实验,就是从这本书开始的。效果如何?自然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再试一次。创新总会出现问题,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创新。
比如写完这本书的笔记,发现要总结整理的内容太多,一篇文章的篇幅太长,就决定把它当成一篇开放的手稿。本着踩着西瓜皮滑到哪里的精神,每天有空就写一点。在这个工作紧张,生活忙碌的时代,也许只有这种阅读方式才是王道。
这本书的作者是约书亚·贝克尔,没错,是另一个约书亚。熟悉极简主义的人一定听说过约书亚的名字。他叫约书亚·菲尔兹·米尔本(Joshua Fields milburn),每周工作70小时,年纪轻轻就拿着六位数年薪的金领。因为一系列的家庭变故,他开始践行极简主义,家里各种家当,最后只剩下288件属于自己的东西。
不过,这个乔不是乔,但他们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他们都是因为生活中的一件事,在家里发现了很多不必要的东西,于是决定成为极简主义者。
当然,就像唐僧当初走上西域取经之路时总是有一种畏难情绪一样,他的二徒弟猪八戒也总是三心二意,也让作者和周围的人把持不住。其中必然会有一些波动,也会有一个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但这都不算什么,就像唐僧同志最后的成功一样。后来,他把自己的工作日志和心路历程写成了一本书。
两位作者中的一位写了极简主义(约书亚·菲尔兹·米尔本,他家里只有288件物品),另一位写了极简主义(约书亚·贝克尔)。如果说两本书的异同,个人认为,极简主义是先有个人体验,后有个人体验,这是相当鲜明的,而极简主义是。
作为一个读过几本关于极简主义的书的读者,经过一系列日本书籍的洗礼,我几乎把极简主义等同于扔东西。虽然之前看过美国作者制作的《丢掉50样东西,拿回100分钟生命》,但我还是觉得欧美作者在践行极简主义上相对比亚洲极简主义者温和。
当然,这也和日本作者在写这类操作指南书时总是咄咄逼人有关。日本作家总是告诉你,你必须在一个句型中做这做那...你能做到吗,而欧美作者大多是讲个人经历。每当他们得到某样东西的时候,他们总是对上帝或天堂表达他们的感激和赞美。你可以说这是他们的基督教国家,所以才表现出这种风格。别的不说,我刚刚看的这本书《极简主义》就是一个例子。
长长的序言。来说说这本书吧。有人对各种关于极简主义的书籍做了简单粗暴的三步总结。第一步,因为一个事件或者一个巧合,原来我家里有这么多东西。第二步,脱离,成为极简主义的信徒,过上幸福美好的新生活。第三步,如果你想和我一样,你可以做到。具体操作方法是1234567。
当然,这个某人就是我,但每本关于极简主义的书都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更何况内容是否套路与书是否有趣无关。关于这个论点,我们可以列举《红楼梦》、《才子佳人小说》、《西游记》等多本书作为论据。
看了这么长的叙述,有没有人对这本书的内容感兴趣,还有?好吧,那我们开车去。
作者约书亚·贝克尔(Joshua Becker)在写这本书和创建网站“做一个极简主义者”之前,只是许多美国中产阶级的普通一员。一切都是从一个普通的周末开始的。提交人和他的小儿子一起打扫车库。一个邻居在长时间单调忙碌的打扫卫生后,不经意间改变了自己未来的生活方式:我不需要这些东西!
下面发生的事情,每一个读过一些灵修成长书籍的读者都会很熟悉。在经历了天启或者打雷这样的外部刺激后,作者恍然大悟。
虽然,笔者可能没有听说过中国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哲学,但我相信,同样的一句话,如果笔者在公司茶室里无意中听到清洁女工的话,肯定是一点感觉都没有的。然而,当作者在车库里辛苦了一上午,为了收拾车库而不得不放弃和小儿子玩耍的机会时,他突然意识到,拥有并不等同于幸福!然后,一个极简主义的家庭诞生了。
在很多人心目中,极简主义相当于过着苦行僧的生活,坚持吃素,把家具、家电、社交关系都减少到最低限度。但事实上,作者约书亚·贝克尔的生活极其接地气。让我们看看一个有车、有房、有家、有妻、有子、有女的极简主义者是如何创造极简主义家庭的。
首先当然是扔了又扔。是的,每个普通人成为极简主义者的第一步,通常是发现自己被太多的物质包围,甚至被物质所奴役,并积极做出改变。
作者也不例外。他开始认真地和妻子讨论,为了简化生活,需要舍弃什么。在6个月的时间里,他们抛弃了所有物品的50%,并在抛弃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极简主义的好处。在兴奋之余,作者创建了一个“成为极简主义者”的博客,方便所有家庭成员了解他的家庭“极简主义生活之旅”。
但事实上,越来越多的陌生人开始阅读博客,阅读人数从数百到数千到数万不等......笔者也收到了越来越多的咨询邮件和演讲邀请。最后,作者成为了一名全职的极简生活推动者。这本书也是作者几年来关于如何实践极简主义的经验的集合,包括他自己和一批极简主义者。
虽然作者写的是大洋彼岸美国的事情,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我国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物质文化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其实不仅仅是极大的满足,还远远超出了需求。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基调下,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各种时尚媒体以肯定和赞美的口吻提及各种强迫症和购物狂消费者。buy buy购买的最终结果是,我们每个人都买了太多根本不需要的东西。仔细反思,总觉得这几年极简主义的兴起,本身就是一种反消费主义,触底反弹。
不信的话,我们来看看作者描述的邪恶美帝国主义下美国人民的悲惨生活。在美国,人们消费的物品数量是50年前的两倍,平均家庭面积是过去的三倍,平均每个家庭大约有30万件物品。光是电视机的数量就超过了家庭成员的数量。
这还远远没有结束。甚至,每十个家庭中就有一个需要在外面租一个储物间,使得这项业务成为商业地产行业近40年来发展最快的业务。
结果,美国家庭的平均信用卡债务超过了15000美元。可想而知,这些信用卡账单的产生,绝对离不开每个家庭庞大的物品数量。也和大家平均每天看到5000条广告,鼓励我们购买各种物品有关。列举完以上情况,剩下的唯一问题就是如何拥有更少的东西,过更好的生活。想知道如何实现以上目标,不要走开,下次会更精彩。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