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曲梁祝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87岁的巫漪丽老师钢琴独奏《梁祝》,被网友们疯转,网友感叹:“原来生命触发的艺术,永远是最美的”。?

1/

《梁祝》乐曲广为流传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何占豪在上海音乐学院就读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在上海首演,一举成名。作品内容取材于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梁祝,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该作品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由鸟语花香、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相送、长亭惜别、英台抗婚、哭灵控诉、坟前化蝶构成的曲式结构。

在中国,古风的现代乐曲《梁祝》广为流传。《梁祝》有很多种版本,除了经典的小提琴协奏曲,还有钢琴、吉他、古筝等多种版本,甚至每一种乐器,也能派生出许多版本,电影《梁祝》更是取其中的主旋律为曲,加入唱词,成为更通俗易懂的流行歌曲,中国人对于《梁祝》的喜爱可见一斑。只是,很小的时候,我就先入为主地认为交响乐团演奏的小提琴协奏版是正统,其它版本再入不了眼。

有次听到里查德克莱德曼弹奏的钢琴版,脑子里闪过一丝不屑,东方人的感情,那金发的歪果仁能懂吗?文化不同,西方人连花前月下也理解不了,更别说那复杂的化蝶了。还钢琴版《梁祝》,别闹了好么!

直到近日,看到在网上疯转的巫漪丽老师改编弹奏的钢琴版《梁祝》,这种刻板印象被彻底颠覆了。

2/

震憾视听的钢琴版《梁祝》

一起来感受一下——

巫漪丽演奏钢琴版《梁祝》

87岁的中国第一代钢琴家巫漪丽老师钢琴演奏的《梁祝》视频流出,立刻被年轻人在网络上疯转,看完,无数观众被震憾到了。

惊异于钢琴独奏竟能完美演绎这部作品,更惊异于巫老师精湛的钢琴演奏技艺,尤其是眼里看到背已弯、步已蹒跚、脸上写满沧桑、明显肌肉萎缩变形的双手轻舞,耳里听到行云流水的唯美的乐曲,这曲子分明已刻进老师的生命里,不用乐谱,随手就来,无惧高龄,双手碰到琴键,乐曲就如山间清流般自然流淌。

果然,视频看到最后,巫老师道出了她曾找了很多版本的钢琴曲《梁祝》,均不满意,索性自己来做。因为陈钢、何占豪两位音乐家当初写出的《梁祝》是小提琴协奏曲,要用钢琴演奏,需要进行细致入微改编,也就是再创作。

原版的《梁祝》动用了庞大的交响乐团,百人规模,数十种乐器,才把乐曲演绎得淋漓尽致。

有人说,一架钢琴,无须与任何其它乐器合作,便可以容纳人类精神的宇宙。经过巫老师改编并演奏的《梁祝》,自带钢琴作为乐器之王的天然优势,转调、复调、和声有极大的自由度,利用不同音的纵向、立体组合,仅用一种乐器,就表现出了《梁祝》不同章节无限丰富的艺术内容,在气势磅礴与音符灵动之间挥洒自如。最为可贵的是在细节音的处理上,既保留了原作的调性,又兼具钢琴之美。

这曲子听起来如此唯美,与原版的小提琴协奏曲相比,不仅忠实于原作,更增添了钢琴的独特表现力,使作品焕发出另一种独有的美,难以想象巫老师为了这效果付出了多少努力。老一辈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让人心生敬意,他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留给世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第一”的份量重如泰山。

3/

家喻户晓的梁祝传说

话说催生了一代名曲《梁祝》的梁祝传说,在中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了能更好地欣赏名曲《梁祝》,有必要复习一下这个古老的传说。

故事说的是很久很久以前,在南方小镇祝家庄,聪明美丽的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女扮男装去杭州上重点高中。在寒窗苦读的同时,她与同窗三载的寒门子弟梁山伯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毕业临别前,祝英台用各种暗示向梁山伯表达了深藏已久的暗恋之情,遗憾的是这老实憨厚尚未开窍的梁山伯却没能顿悟。一年后,梁山伯才得知好兄弟祝英台竟是个女子,于是友谊的小船马上升级成爱情的巨轮,立刻飞奔去向祝家提婚。可是祝英台已被老爸祝员外许配给了一个官二代——马太守之子马文才。可怜的穷二代梁山伯求而不得,不久便郁郁而终。祝英台得知这噩耗,来到梁山伯的坟前,向苍天发出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这时坟墓突然裂开,不愿独活的祝英台毅然投入墓中,雨过天晴后,梁山伯与祝英台化成一对彩蝶,得以双飞。化蝶寓意深刻。

乐曲《梁祝》能够成功俘获男女老少的心,除了天才的创作外,还与传统文化中梁祝传说家喻户晓密不可分。《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并称中国汉族民间四大爱情故事,其中《梁祝传说》更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这让《梁山伯与祝英台》与莎士比亚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齐名。

比起喜剧、正剧来说,悲剧给现实中人带来的精神冲击和力量是无穷的,难怪人们在无从考证的情况下,也要给梁祝故事寻一个寄托,也就有了梁祝故里、梁山伯与祝英台分葬墓、泪井、一步三孔桥、曹桥、红罗山书院、白衣阁等梁祝故事遗址。故事遗址用词精妙。

每次听到《梁祝》隽永反复的主题句,每一个熟悉的乐章,仍然会心动,我想,即便到了80岁,这份心动还是会如16岁初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