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卡尔维诺的小说《不存在的骑士》

作者:zz雷

链接:/问题/66532349/答案/375179380

来源:知乎。

版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听过王小波的文章深受他们的影响。出于对王小波的敬佩,引起了我对阅读的兴趣。另外,我想在这期间锻炼一下自己的选词造句能力,于是咬咬牙买了卡尔维诺的《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在这三本书里,我首先选择了不存在的骑士来读。

因为我是带着目的在向大师学习,所以我会更倾向于欣赏卡尔维诺的《不存在的骑士》的文字(写作风格)。

翻开第一章,第一感觉就是他妈的两个字:“宏大”。大法是什么?卡尔维诺是这样描述阅兵的:

“法兰克王国的军队排列在巴黎的红墙下。查理曼大帝要来这里参加阅兵。官兵们已经等了三个多小时,天气闷热。这是一个初夏的下午,天空布满了乌云,看起来有点阴沉。穿着盔甲的人就像在文火上炖着。一动不动的骑兵队列中,没有一个人晕倒或者发呆,而是盔甲无一例外地以同样的姿势直立在马鞍上。突然,三声军令响起,头盔顶上的羽毛沙沙作响,仿佛一阵微风吹过沉闷的空气,一扫海啸般沉重的呼吸声,战士们已经被头盔的颈罩闷死了。查理曼大帝终于来了,他们远远的就看到他来了。他的坐骑似乎比普通的马要大。他蓄着长胡子,拂着胸脯,手里握着鞍头的扶手,威严而豪迈。”

开场很完美。你可以仔细阅读这段话,你会发现卡尔维诺把你拉进了他创造的场景,他甚至偷偷调动了你的感觉器官。你在中世纪的城墙下,感觉到灰尘的味道。我在这段话中的精彩词语下了线,即:红烧重。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如何区分优秀作家和普通作家的区别?我想我现在可以回答了。一般作家用“无聊”来形容闷热,卡尔维诺则用“炖肉”。加了“火”字是不是马上就体现热度了?他能让你想起蒸锅里的鲑鱼,让你出汗。一般作家在形容难以呼吸的时候只能用沉重,卡尔维诺用沉重。一个“粗”字是否说明一下子呼吸困难?他会让你想起鼻塞。

在第一章中,卡尔维诺已经将他的才华发挥到了极致。他花了很多时间写阅兵。但这其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他的宏伟计划之一。他一遍又一遍地询问查理曼大帝的游行,以达到背景介绍的作用。当读者沉迷于中世纪的战争时,卡尔维诺已经达到了他的目的。

他把阿吉卢尔夫的外貌做得自然而巧妙,并以此来形容阿吉卢尔夫的外貌特征。然后通过查理大帝的对话,顺理成章地写出了阿吉卢尔夫的秘密——不存在的人。

至此,作者的目的达到了。

当我们读到第四章时,一个新的重要人物出现了。作者是这样解释这个人物出现的原因的:“我”作为叙述者和评论者的出现,把我的一部分注意力从故事的情节转移到写作活动本身,转移到复杂的生活和用字母符号排列的复杂手稿之间的关系。

很明显这个人物是个尼姑。

关于尼姑,作者的描写更是优美,用四个字形容:天马行空。他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对做文章的人物的控制,也是尼姑的出现让我发现,原来作者是创作者,原来文章可以这么玩,这么折腾。让我们看看卡尔维诺的高超文字是如何跳跃的:

“为了把故事写成我想象的那样,就必须在这张白纸上创造出一幅突兀的悬崖、随处可见的沙石和杜松灌木丛的画面。一条狭窄的小路蜿蜒延伸,我想让阿吉·鲁二付走过这条路。他挺胸坐在马鞍上,英姿飒爽。在这个页面上,除了沙地,还需要有一片天空覆盖这片土地。天低,天地间只有聒噪的乌鸦能飞。我的笔差点划破稿纸,但我应该轻轻地画。我应该展示一条蛇在草丛中爬行。荒地里应该有野兔。它会跳出来,停住脚,翘起短胡须四处嗅嗅,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种描述就像造物主劈开了天空和大地。三维世界发展到了四维。作者的笔所到之处,随心所欲,但也遵循故事发展的规律。但这个故事确实牢牢掌握在卡尔维诺自己手里。你能说故事情节站不住脚吗?我不能。因为这本身就是卡尔维诺操纵的,他对了就对了,错了就错了。

当然,在最后,作者把叙述者修女变成了布拉达曼泰。我仍然不能理解如此戏剧性的变化所代表的内在含义(作者解释说,内在的智慧和外在的活力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但我认为这产生了相反的效果,使文字有点混乱。但是卡尔维诺有大局观,谁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子虚乌有的骑士》中纯白铠甲的设定也很有意思。不知道读者有没有注意到文章开头和结尾描述的纯白战甲的转变:

(开口)白色铠甲只镶嵌了一条很细的黑色滚边,其余都是白色的。穿的很用心,没有一丝划痕,而且缝的很紧。头盔上有一只东方雄鸡的羽毛,闪耀着彩虹般的色彩。盾上画着一件大而褶皱的斗篷,两个正面之间有一个徽章,里面有一个更小的徽章。

(完)但是盔甲,阿吉卢尔夫那件完美无瑕、完好无损的盔甲,现在已经沾满了一层泥巴,沾满了敌人的鲜血,伤痕累累,满是破洞、划痕和裂痕,头盔上的羽毛也碎了,神秘的徽章也只是从盾牌上刮下来的。

前后差距之大,差别之明显,一目了然。纯白的铠甲自然象征着骑士精神,最后的结局无疑是反思和怀疑。

关于文章的主题,笔者认为从阿吉卢尔夫与古尔杜鲁的比较中,可以隐约看出作者在探讨意识与存在的关系。

这里就不多说主题了,因为这是另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