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小说创作中对历代服饰材料的借鉴(8)清代服饰(8)

清朝道光年间,政府腐朽,国力渐衰,帝国主义趁机侵略,社会生产严重停滞,激起人民反抗。1851年,爆发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即太平天国运动。14以后,其影响遍及18各省,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是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战争所无法比拟的,极大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

太平天国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新制度,其中男子“留发更衣”行动是最具代表性的措施之一。

太平天国运动以推翻清朝为目的,在服饰和配饰方面鄙视清朝的着装制度,建立了自己的服饰体系。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实行服装制度的农民政权。

以下部分资料来自《太平天国服饰志》。

太平天国初期,没有礼服制度,将领和士兵的穿着都很差。占领武昌后,太平军越来越强大,将兵服饰有所区分。

进入南京后,洪秀全坐上了天庭的宝座,开始模仿帝制,设立了“典袍亚”、“绣锦亚”等服装制造和管理机构,并根据官职的高低规定了袍服的种类和颜色以及帽靴的区别。

服装的选择非常谨慎,比如清廷的纱帽和羽毛根本不用,服装中也不允许使用马蹄袖。太平天国的长袍马褂分别是黄色和红色。从天王到丞相的重要将领都穿黄袍和素黄袍,其他将领如武将、旅长等穿素红袍。黄色和红色夹克上都有刺绣图案。在袍子中央绣一个团名。包头布的颜色和材料都是严格分等级的。

1861年,太平天国颁布《钦差令条例》,规定:“民间居民所戴之帽,一律以乌木为材,富裕小康者为缎绉,但允许用不同颜色,以便与有官衔者混戴。”

在条例中,石秀、军师、碣石、大石、石国、武士、亚军、谭华、状元的衣服、袍、靴的样式也是按身份来规定的。

士兵只允许戴围巾和皇冠,战斗时只允许戴头盔和帽子;不要穿红色和黄色的衣服,缎子和华丽的衣服。若士兵自带绸缎或其他彩衣或红黄衣,可当内衣穿,但必须加盖“天朝朝库”印章。盔帽多以竹、柳、藤为材料,外覆丝绸,称为“无。帽子”或“胜利头盔”。头盔上绘有各种花卉和彩云,中间写有“太平天国”字样。

士兵在战斗中行军时穿“尺码的衣服”。所谓衣号,就是一件无袖无领背心,前胸和后背印有刺绣图案。

此外,还有一个“腰牌”系统。天国所有士兵的腰带上都佩戴一个长方形的木牌,牌上写着军队序号和军官姓名,并加盖火印,作为出入军营的凭证。

射眼龙纹是太平天国特有的龙纹。

金田起义前,洪秀全借上帝和耶稣之口,把龙比作“魔鬼”、“妖龙”、“东海老蛇”。他穿上袍子,无法自圆其说,就“射”了龙眼,叫“射眼”。即画龙的图案时,龙的一只眼睛放大,眼球缩小,另一只眼睛比例正常,眉毛颜色不同。

他宣布所有被拍的龙纹都是“珍贵的金龙”。

定都天京后,洪秀全将清朝总督府改建为天宫,并修建了金龙殿。他在服饰、礼仪、仁义等各方面都以帝王为榜样,逐渐接受了龙文化。

1853后,取消了射眼规则。《天父上谕》说:“将来天国和中国所雕的龙,都是珍贵的金龙,不必射眼。”?

太平天国虽然对女装有一些规定,但并不严格。

女人一般不戴牛角和凉帽,大多用绸缎绑额头。起义之初,妇女多穿男装,也有穿苗服的。

首都天京以后,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女性大多不穿男装,所用的图案也因身份而异。

普通妇女穿各种绸缎制成的长袍。因为天国女性要参加战争和生产劳动,所以服装款式讲究“合体健身”,以圆领为主,下摆部分宽松,服装齐膝。为了区分清代服装的右开衩,开衫改为左开衩。为方便活动,衣服下常开衩,两边开衩,下摆中间开衩,腰间绉红绿丝,形成“腰上长刀,窄袖短衣”的服装特色。

英国人凌拉在他的《太平天国革命传》一书中,多处提到太平军妇女穿的衣服:“中国最帅的男女,只有在太平军的队伍里才能见到。”

实际上,太平天国的女性服饰受广西客家文化的影响很大。太平天国早期活动在广西桂平的紫晶山和广西金田村,这两个地方都是广西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太平天国初期的东王、南王、西王、北王、翼王和太平军士兵多为两广客家人,都有着浓厚的中原情结。客家人崇尚自由,所以太平天国的女人衣服也比较宽松。另外,客家妇女穿裤子,不喜欢穿裙子。

(摘自王明《中国服装简史》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