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致女儿书》读后感300字的
《致女儿书》全书129页,除去插图和答编辑问,主体内容其实只100页不到。前五十页的叙述体理清了中国史的来龙去脉。非常人性化。没老师这么讲过历史。老师们讲历史像火候不到还要清蒸老鳖,囫吞吞就给呈上来,外熟内生看不到血丝还吃的直犯恶心。王朔的白话口吻有些类似《明朝那些事儿》的叙述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当年明月写得敬畏,而王朔写得霸气。这种霸气既有力道,又是自觉的,不至于忘形。但他无法把叙述古代史的那种轻松感带到近现代史中。尽管依然是直叙,却显得凝重,凡是凝重的大概都多了份责任感,是真正在乎的。而人一旦有了责任感有了在乎的,都变得可爱。
当叙述体改为日记体后,《致女儿书》的阅读开始变得混乱。渐进的读下去,像被海浪一波一波温柔地拍打,每涨潮一回每浸润一层,这样无休止地张涨落落,心就湿透了。渐进地讲完一个故事好处在于,等合上书本后,闭上眼睛,再轻轻地呼出一口气,仿佛都还听到潮汐温柔澎湃的袅袅余音。然而王朔的日记没有一个明确的事件线索,或是完整发展的情节。大部分是截取性质的思维片段,虽然大都是厚积薄发,却有延绵不断的坠落感。感觉像跌进汪洋,找不到中心,也看不到岸。意识流的东西若是要去细细地品,需要两种素质:耐心。承受力。
感谢您对派派小说论坛的支持,满意请采纳为最佳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