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关于秋天的著名文章?

1,林语堂《秋天的味道》

在文章中,作者从对秋天的赞美过渡到对生活的理解,显示了林语堂表达个人拥抱的杂文风格。全文悠哉悠哉,侃侃侃侃而谈,文笔幽默,表现了作者达观而淡远的人生态度。

内容摘录:

秋天的黄昏,一个人坐在沙发上,抽着烟,看着烟头白灰下的红光,微微露出暖气,心里的心情也会跟着蓝烟,一样的轻松自由。转眼间,烟雾化作一缕一缕,慢慢消失,而那一瞬间,我心中的心情是压抑在世间的,所以我不谈当时的心情,只谈当时的心情。

我想再划一根火柴,把已经点了三四次的雪茄点着,但是因为白灰堆积太多,点不着。我只是轻轻一弹,烟灰就悄悄地落在了铜脊上。就像我这个时候用毛笔写在中国纸上一样无声无息,一点声音都没有。然后我又点上了,吸了一口,香气扑鼻,就像红色靠在崔翔身上的情调。

于是我想到了烟,想到了它的温热,想到了房间里朦胧的薄雾,想到了秋天的意义。

2.秋天的公园是矛盾的。

内容摘录:

普通的上海市民似乎不觉得需要新鲜空气、绿草、树荫、鸟儿歌唱等等。他们也偶尔逛逛公园,这是真事:“去公园”;匆匆逛逛,看看动物园。连老虎狮子都没有,令人失望!他们匆忙离开了。

每天下午都能看到长长的客人在草地上悠闲地走着,在树荫下的椅子上窃窃私语。我敢说石九是一对热恋中的帅哥情侣,几乎没有例外。春天是萌芽,夏天是蓬勃,秋天是坚实,这是衰落的前奏;秋天过后,公园里那些帅气的情侣就很少了,他们会逐渐消失。

3.郁达夫的故都之秋。

《故都之秋》是我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写的一篇散文。1927四月12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从1927年4月到12年4月,直到1949年国民党打败台湾省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

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于1933年4月从上海迁至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到北平(今北京),再次尝到了故都的“秋味”,写下了这篇文章。

内容摘录:

秋天,无论在哪里,总是好的;然而北方的秋天,却格外的清澈,静谧,忧伤。我之所以不远千里从杭州追到青岛,更从青岛追到北平,就是为了享受这个“秋”,这个故都的秋味。

江南当然有秋天,但植被凋零缓慢,空气湿润,天空颜色苍白,经常多雨多风;一个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者厦门、香港、广州之间的人,只能在纷乱的过往中感受一点清凉。秋天的味道,色彩,意境,姿态,总是不够看,不够品味,不够享受。

秋天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半开半醉的状态是不宜赏秋的。

4、冯仲普的《保秋》。

《包秋》是一篇兼具文学性和美感的散文。对比的运用是这篇文章突出的艺术表现。

内容摘录: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我的手是空的。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焦虑和不安中。该怪谁呢?很难回答。

久居异乡的哥哥,业余时间喜欢诗歌。前天发了南宋诗人朱敦儒的歌曲《西江月》。原文是:

日复一日,当那杯酒满了,我会对着盛开的小花园,自由地载歌载舞,谈笑风生。

历史上有几个春梦,红尘中有很多奇才。不用在意和安排,现在就去拿。

如果按照他的英文翻译反过来,最后一句就是辞职的意思。这意味着一些东西,但它似乎还不够完整。我重复了一遍“现在就得到”这句话,觉得那是一种无忧无虑的状态。其实,不必斟满一杯深酒,不必有一朵盛开的小苗圃,你只需把它拿到心里,就能让你快乐。

得到自己的一份也意味着品尝、玩耍和获得。然后,得到秋天,得到冬天,得到四季,得到生命。第一朵花出现了一个星期就枯萎了。但是其他的都是一个接一个的。粗大的花蕾和盛开的花朵,被提手牵着,漂浮在绿波上。

5.张爱玲《秋雨》

《秋雨》是张爱玲的散文作品,发表在《丰藻》杂志上。

内容摘录:

雨静静地下着,只有细细的雨声。橘红色的房子,像一个穿着鲜艳袈裟的老和尚,低着头闭着眼,接受着雨水的洗礼。潮湿的红砖散发着刺激性的猪血,与墙下绿色的月桂叶形成强烈的对比。

灰色的蟾蜍,在潮湿发霉的泥浆中跳跃;在秋雨灰暗的网底,是唯一充满欢乐和生命的东西。它背上灰黄色的斑驳图案对应着远处沉闷的天空,产生了和谐的色调。它扑通一声从草窝跳到泥里,溅起深绿色的水花。

雨,像银灰色粘稠的蜘蛛丝,织出一张柔软的网,网住了整个秋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