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刘和珍君开篇格式一样的轻小说

信不信由你——北洋政府的那些事

作者:夏云

假期,一壶绿茶,几个朋友,围坐在一起聊天。从鲁迅的《纪念君》到段的《长跪谢罪》。

一位老人说,北洋年间,中国的报刊发行量很大,报刊种类繁多。《中国近代出版史》宣称,从65438年到0920年,中国有1000多种报刊杂志,甚至“每两三天就出一种新刊物”。

说真的,读近代史,脑子里一片混乱。对于北洋政府时期,我更是迷茫成了铁板认知——北洋军阀时期一片黑暗,所有军阀都像恶魔。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在这么黑暗的时期还有反对的声音。3·18大屠杀当天,学生在执行政府门前示威,被警卫开枪打死47人。几十条人命对段来说不算什么,他在我们的教科书里被定义为军阀。军阀应该是无耻而残忍的。但事后,他跪不起,辞去了职务。他掌管着当时中国的最高权力;无论是出于军阀本性,还是为了维护政府的威严和国家的安定和谐,禁止鲁迅和大小报刊发出违背主流意识的噪音,都是完全正常的。然而,他反常地“和谐地”贬低了自己。更变态的是,在这样一个黑暗的时期,鲁迅和媒体竟然敢模仿军阀如虎狼之尾。北洋时期真的是专制吗?我心里打了个问号。我问:北洋政府是不是中国近代史上最独裁最不受约束的时期?

还是老人说的,我受益匪浅,他说:

北洋军阀时期从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到1928年底张学良在东北易帜结束,历时16年。把民国变成军事国家的武术家,其实和前后传统专制王朝的前辈和继承者都不一样。它们是中国向西方学习并决心使强兵富裕的成果。无论是就读于日本士官学校,还是毕业于地方军校,立志爱国报国的人不在少数。

北洋时期主政几代的十大军阀——袁世凯、冯、段、吴、曹锟、李、冯玉祥、张、张勋、张宗昌,除了生来就留着胡子的张之外,都表现出对西式* * *和执政时的民国政治制度的尊重。他再怎么霸道也不要国会,他还是不肯接受思想自由和学校自治。在法律程序面前,他们远没有传统专制皇帝“和尚打伞无法无天”的嚣张气焰。知识分子和社会团体不怕表达他们对国家政治生活的独立观点。舆论参与政治,监督统治者,也使得军阀惧怕舆论,惧怕法律程序,不敢明火执仗。

段出生于淮军,参与创建北洋。他在德国学习了几年,经历了现代西方文明的影响。袁世凯死后,作为一个掌握实权的人,他主张全面开放报禁。“三·一八”惨案期间,段的政治生命受到新闻界的严重威胁。段并没有通过控制舆论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而是为此承担了责任。军阀和封建官僚有很多缺点,但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懂得尊重天地,敬畏民意。

侃侃老人说,这些观念与我在学生时代被灌输的观念完全不同,对我来说就像是天方夜谭。“熊”字好重。没想到政治人物最起码的良知和道德之光,却闪现在这个被教科书定义为“无耻残忍”的军阀身上。比起那个错了至死都不肯放弃的伟人,我无言以对。政治与良心的责任——上个世纪的大饥荒,几千万人非正常死亡,有没有人承担政治与良心的责任?

这位老人还说:北洋军阀政府有胆量任命在野党蔡元培为北大校长。蔡元培当校长,有勇气拿政府的经费却不管政府的文件,一意孤行,按照自己的价值观管理学校。当局逮捕了他的学生,他宁愿自己辞职也不愿营救被捕的北大学生。

当时大学提倡教授研究的“独立精神”,“自由思维”是高等学府的灵魂。一个经济学家可以大喊,“争取自己的自由就是争取国家的自由,争取自己的权利就是争取国家的权利。因为一个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隶建立起来的!”在北洋之前的清朝和之后的“一党一主义一领袖”时代,是不可能发出这样的声音的。

章太炎拜会袁世凯,砸总统府家具。袁世凯只能把他软禁起来,每月供养他500元。

当了宰相的军阀段是个不起眼的战士,但如果记者写文章骂他,他会被骂,按他的话肯定不会被送去劳教。

北洋武夫赶上他脾气不好,也会把报馆关了,但是这个地方关了,别人转身再开。他们视而不见,假装没看见。我肯定不会做只允许自己家人说话的事情。

当时记者都有批评政府和政府要人的问题。政府对舆论的控制是大事,就是设立新闻督察。你看不合适,就请人开个“天窗”。绝对不可能把全世界的新闻出版业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世界,也不会强迫报社老板去做看门人的仆人。想说什么就要说什么,什么都不说就只能闭嘴。你敢闭嘴,我就砸你饭碗,甚至送你去劳改。

北洋时期的大学更是多姿多彩。高等教育有三大支柱:国立大学、私立大学和教会大学。不仅私立和教会大学,政府也不能干预。即使是国有大学也是教授办的,政府不可能说了算。

清华是国立大学,这是政府的工作。但在梅贻琦总统之前,政府任命的几名总统、学生和教授对此不满,经哄劝后被解职。政府对此无能为力,甚至“愚蠢”到有权惩罚这些闹事者。

大学里说什么,怎么说,都是自己教自己,谁也干涉不了。在大学里教授马克思主义也是合法的。政治教育无非就是在大学里设立一个学科办公室,绰号“政治厕所”。除了吸引一些“专业”的苍蝇进进出出,对大学的权力结构和教授并无伤害。

虽然不知道那些关于北洋的事是真是假,但我对教科书灌输的北洋时期的认识是摇摆不定的,感觉这是一个新旧交替、中西碰撞、风云交汇的时代。孕育出了章太炎、蔡元培、胡适、陈寅恪、梁漱溟、徐志摩、闻一多、鲁迅、梁启超等一代文人,在风度、气质等方面与当今文人相提并论。陈丹青称他们为“中华民国”。那些是历久弥新,历久弥新,为后人所珍爱和敬仰的“典范”。他们或迂腐或固执或疯狂或疯狂,都在生活的背景中固守着“书生”二字。回顾近60年,还有“粉丝”吗?信不信由你,北洋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