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演讲”还是“发表演讲”

一般认为,“做”就是具体的行动,“做”就是抽象的行动。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虽然心里有疑问,但是具体和抽象是相对的。遇到具体和抽象的困惑怎么办?最近用了北京语言学院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实用汉语》教材(第三册),才发现其中的混乱超乎我的想象:

拜访老船长的家(148页)

老船长的妻子田大娘和女儿小花正在家里做饭。当他们听说客人要来时,他们迅速走出房间。(第149页)

都说“做客”比“做菜”抽象,“做菜”比“做客”具体,但正文的写法恰恰相反。有时书中的文字似乎是随意的:

如果我觉得有点不舒服,他就忙着请医生,买药,让我吃这个吃那个。(第107页)

丁阿姨说:“我要是觉得有点不舒服,他就忙着做这个做那个给我吃。”(第122页)

布朗太太看到饺子整齐地放在那里,称赞说:“做得好!..... "(151页)

请稍后品尝我们的中国饺子。(第167页)

有人吃过,说外面是面粉做的,里面是肉和菜,好吃;(第167页)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做”和“做”有区别吗?

我们考察了钱钟书的《七言集》、吕叔湘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和李融的《汉字问题》。这三本书的作者都很有名。钱先生以其广博的知识和超强的记忆力而闻名。鲁先生细腻细致,清澈如水,令人肃然起敬;李先生很难思考,他在寻求帮助时非常严格。有人喜欢,有人害怕。调查的结果是,三位先生中没有一个人能完全区分这两个词。

钱先生更喜欢用“左”字。这一点,从一打开《启培集》就映入眼帘的《修订版序》就可以知道:

这本书出版后,我做了一些修改。感谢魏通贤同志给它出现的机会。辛广伟同志为帮助这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感谢他。顺便说一句,这本诗集里有三篇文章被法国学者白宇先生选入我的《诗学五论》,并经过精心翻译。在我的译文《序言》中,我也表达了对“内销”变成了“出口”的惊讶。

“左”字也常用于书中:

它并不试图评价中国的旧诗画,只是阐明中国传统批评对诗画的比较评价。(第1页)

新传统中的批评家可以对旧传统中的作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做出客观的估计;(3页)

.....托尔斯是一只天生的狐狸,但他一心想成为刺猬。(26页)

一位画家画了这幅插图:(46页)

这些都阐明或欣赏了原作的意义或艺术。(93页)

文人有好名,争风吃醋,一直传为笑柄,...(103页)

明末的一个孤儿烈士和清初的一个文学侍从,也试图做出同样的心理解答。(第127页)

但是你也可以看到“做”的例子,虽然很少:

.....引诱人们喜爱外国作品,好像他们在做媒,...(81页)

如果她唱《讴歌》没有调,那显然是在演戏,...(第86页)

这里通常的称谓有一个现代不常用的含义:不是指“德国豪门”,而是指与德国做进出口生意的英国商人。(第91页)

实际上,你可以找到在相同条件下“做”和“做”混合的例子:

.....一个人写诗和讲道理不妨是自相矛盾的,“诗外有因”。(第71页)

和尚写诗,当然是出自我们的祖货。(74页)

虽然宋祁的诗歌深受“昆西体”的影响,...(21页)

钱先生连续三次用“做”的地方只有一个:

如果有人做一个实验,……当然这个实验没人做过,可能也没必要。(第105页)

钱老师好像也认为“实验”是具体的,应该做的。

与钱先生相反,先生更喜欢用“做”字。我们引用这本书前面几节的一些句子来看看。(鲁老师的书,每个节前都有节号。我们用版号来标明出处,这样不同版本的人都会去查。):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调查更多的实际用例。(前言)

本文试图对汉语语法体系存在的问题,…(1)进行检讨

当然,最好用字母作为代号...(第3条)

一般来说,有两个半东西可以用于语法分析:...(第4条)

你也可以用“语素”作为最小单位,…(第9节)

请注意后三种情况。大部分人习惯用“做”,鲁先生用“做”。特别是以“动词+左(左)”的形式,鲁先生写“左”:“称为(第二节)、“分成节(第三十八节)、“算为(第四六五四三八+0节)、“当作(第四十七节)、“视为(第七十二节)和“译为(注九)”但在同样的情况下,我们也发现了两个词混用的现象,如:

有时带名词的介词可以用作谓语,如(120页)

同一部分包括:

有些介词可以带宾语作谓语,这就是为什么…

介词带名词和介词带宾语指的是同一个东西,只是一次带“左”,一次带“左”。其他如:

它既没有名词的主要特征(作主语和宾语),也没有谓语的主要特征,即动词和一般形容词(作谓语)。(第44条)

形容词做谓语和不及物动词做谓语几乎没有区别,也不一定是另一类。(第62条)

另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分析,看它包含哪些具体内容。(第75节)

如果有人把一些分析中已经使用过或可能使用过的各种图表和符号收集起来,做一个对比研究,那就非常有意思了。(79页)

钱先生和鲁先生各有千秋,看似各有千秋,却又避免不了在同样的情况下使用不同的词语。

和钱钟书先生一样,李融先生更喜欢用“左”这个词。这里有三个例子:

在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语言学和文献学应该做出应有的贡献。(第1页)

文中甚至有标题和“庄”字三十九次,都是作为姓氏使用的。(20页)

异体字有各种情况,这里只对函数的宽度做简单说明。(21页)

这本书是讲文字学的,所以有很多“某字是某”“某字是某”的说法。这些可能是语文学的固定说法,不足以证明。但全书所有的“V ~”形式都写成“V左”,书有“用于(21页)、“读作(22页)、“改作(24页)、“写作(9页)、“误作(10页)、“速写(550页)。但我们也发现了五个“做”的例子,其中一个是“叫”:

我收集数据的方式不够全面和系统,需要太多的人力和太长的时间。(2页)

这样一方面会耽误一般读者,助长这种错觉。(第13页)

“牵手”就是牵着手的意思,所以“握”这个字就从手写成了“拿着”。还有前一句的“帮”字作为模仿加手的依据。(45页)

后人抄写或镌刻古籍,有时不经意写错别字。这叫“书经三写,颜屋成马。”(74页)

跑腿和做事有关,写“跑腿”好像也提到了。(93页)

第三个例子可以比较一下:

有意改写,往往基于无意的创新,...(76页)

仔细一查,像李老师一样,都避免不了把这两个词搞混,可见这两个词其实没什么区别。①

既然这两个词不能分开,那能不能简单的合并一下?

我先说说合并的方向。把“做”和“做”合二为一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可能改变“作品”、“作文”、“文体”、“作品”等固定的写作方式。可取的合并方向只能是并且“做”为“做”。这种方法也不是没听说过。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有索引,我们顺便查了一下。整本书只有“做”没有“做”。《骆驼祥子》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可以证明合并没有问题。

但我们估计,如果要取消“做”,只用“做”,希望文字优雅的人是过不去的。所以,另一种照顾现状的方法就是继续把两个字分开,只是修改一下现在的分开标准。抽象和具体的标准已被证明是不可行的。第一,我们不能把人类的活动分成简单的抽象和具体的类别。第二,即使我们划分了这样的类别,也只能列一个长长的清单让人们去遵循,而不能把它变成简单的规则让人们去掌握。所以可行的办法是结合语法分类,就像本世纪初废除“底”字,用语法标准分配“的”字。

可以考虑的方法是,把所有动词写成“do”做谓语,把所有固定词写成“do”。这可以确保现有的单词保持当前的写法,例如:

写作、工作、作文、作业、风格、功能、动作(名词)、动作(动词)、作者、工作、反对、作废、玩乐、放弃、工作睡觉、作伪、犯罪、打架、当主人、做决定、犯罪、做事(=方法)...

没有必要犹豫地写下:

做饭,做饭,饺子,缝纫,作业,作文,工作,解释,报告,计划,规划,做这个做那个,东做西做,修行(道家修行)...

另外,“动词+左(做)”总是写成“左”。这种形式都表达一种观念或一个行动的结果的意义,而不是一个具体的行动加到对象上。这样的写法也符合目前大多数人的使用习惯。

区分单词和短语更加困难,例如:

写诗~做诗人~做人~做事~做事

也许这是强制性的。我倾向于分析成结构,所以我主张后一种形式的写作。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方法毕竟不是万能的,好在不多。)

这样,我们的建议就变成了,如果涉及到尚雅,我们就按照我们提出的方法去做;如果你按照习俗,按照老舍的方法去做,写的都是“作品”。②

但需要指出的是,雅俗是随着时代变化的。古有“行”而无“行”。这里有一个金文的例子,两个诗经的例子,两个论语的例子,都是古代文化的典范。

《白蟠子》:第十年、第二年正月,亥、初一(工作)

宝藏盘

《诗经·南山何节,雨不正》:你活在过去,谁当老师?

《诗经·周松·天佐》:天是山,王是荒。

《论语·学而时习之》:不容易犯错误,善于捣乱的人却一无所有。

《论语学》:讲而不行,信而古,窃不如我老彭。

广韵并不接受“左”字,直到纪昀在“左”字下指出“一部脍炙人口的作品是“左”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直到那时,“做”才作为“俗字”被收录,被认为是错误的。如果你觉得“古典”就是“雅”,那么一直写“左”就是雅。

充满

当然也不排除有几个先生的作品经过排版室的时候被人误栽了。不过几位先生所持的分歧还是很清楚的。特别是两位语言学家对“动词+作(做)”的不同处理,不可能不引起排版室的注意。此外,鲁先生的书还收录在后来出版的一些鲁先生著作集中,对一些文字进行了修改,但“左”和“左”的用法并未改变,可见这两个词的交替使用并不是鲁先生的绝对专属。

②只有一个词会连累所有写“左”的人,那就是“矫揉造作”这个词,但似乎我们的古人早就遇到了这个问题,并且准备了一个语言中少有的完整同义词“矫揉造作”。

做与不做的区别(台湾省)

林(国语日报93.12.1教育版)

“左”和“左”这两个词,无论是作为单字使用,还是作为构词使用,都有很大概率被混淆。这两个词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一、根据教育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一字多音考核表(http://www.edu.tw/edu _ web/edu _ mgt/mandr/edu 630000)UNITID = 13 & amp;CATEGORYID = 278 & ampFILEID = 45498 & amp开),它的阅读理由和意义有些不同。其中“左”只有的音,“左”有和两种读法

ㄗㄨㄛˋ:作文工作,自己造成的,打躬作揖,瓷砖工作,车间,和验尸。

ㄗㄨㄛڲ:材质,好玩,搓。

根据教育部《汉语大词典》(http://140.11.1.22/CLC/jdict/main/cover/9001 . html)中的解释,有“左”。

1.站起来,大声疾呼。比如兴风作浪,齐心协力。

2.培养,培养等。天作之合。

3.创作,如写作、绘画和诗歌。

进行、持有等。战斗,做简报。

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

6.假装。比如,装腔作势。

7.做点什么。同“做”。比如说媒,作证或者做点什么。

8.存在。同“做”。比如做人,做官。

9.制造。与“制造”相同。比如给别人做衣服。

此外,当用作名词时,它还有以下两种含义和解释:

1.事业,比如工作。

2.诗歌、书法、绘画、艺术作品称为名作,如名作、杰作、杰作。

同样,根据教育部《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左”只作为“动词”使用,其意义和解释如下:

1.成为。比如做人,做官。

2.做一些事情,比如做生意,做实验,做事。

3.保持住。做个生日,满月,纪念日。

4.制造业,比如做衣服和鞋子。

5.假装。比如就“做”在梁山泊中俘虏政府军。

在读ㄗㄨㄛˋ的时候,“左”和“左”常常被混淆,但实际上,这两个词还是有区别的。所以《汉语大词典》明确写明只有1。做点什么,2。变成,3。制造。工作、制作、作曲、创作、打斗、表演、演技等。

呵呵,写了很多,但我觉得应该是“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