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在这本书里表达了什么?

《洛丽塔》展现了纳博科夫对时间与自由关系的探讨。他始终相信彼岸有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所创造的内在感官可以超越时间。

多重的文化身份让纳博科夫对时空交错有着直观的体验,他坚信时空交错是通往世界彼岸的桥梁。这样的荒诞投射到小说主人公身上的结果就是亨伯特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可靠的精神支柱。他自始至终都在追求归属感,但在这里归属感披上了一层厚厚的情欲外衣。

书中大部分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和一个未成年少女的爱情故事。这部小说原本不允许在美国出版,由欧洲巴黎的奥林匹亚出版社于1955首次出版。美国版最终在1958出版,作品飙升至《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洛丽塔》已经被改编成电影。

《洛丽塔》由美国普特南书店于7月21,65438,0958出版,随即成为畅销书,在《纽约时报》6月畅销书书目中排名第一,1959。但当时的书评大多集中在所谓的“洛丽塔事件”之争,而不是这本书的文学价值。

扩展数据

创作背景:

在纳博科夫来美国之前,《洛丽塔》的种子已经发芽了,但完全实现这一主题的是美国和美洲大陆。美国的生活和经历为洛丽塔的成长提供了地理背景、本土和当代人物、小说第二部分的发展脉络和完全不同的结局。

美国现实生活也为纳博科夫描述洛丽塔与一个成年男子同居的大胆举动提供了活生生的案例。在这个过程中,纳博科夫特别关注各种事故、性犯罪和谋杀的新闻报道,也记录了一些案件的大致情况,甚至有些几乎原封不动地引入了《洛丽塔》。

其中,有一个“吉·爱德华·格拉玛谋杀自己的妻子”的案子。亨伯特与怀孕的洛丽塔见面后,乘车重游拉姆斯代尔,路过夏洛特·海兹的墓地时突然插入了对这起案件的描述”。所有这些都是美国活生生的社会现实。纳博科夫把这些“素材”收集起来,巧妙的整理,移植到《洛丽塔》中。

百度百科-洛丽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