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说的起源

小说一词的由来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为县令,远不为大。”(小说是“猥琐之言,非道”,做与追求;县长,好名声。)“琐碎之言”“路径之浅识”是小说的本义。

桓谭在《新论》中对小说说:“他的小说家如果把小词结合起来,举一反三,作成一部短书,就会有相当的文字来治理身体,管理家庭。”小说仍然是“治身理家”的简书,而不是治国安民的“大道”。)

班固认为小说是“街谈巷议、听故事的人创造出来的”。虽然他认为小说还是小知识,小路子,但他从另一个角度触及了小说的特点,植根于生活。

清末民初,维新派梁启超大力倡导“小说革命”,小说理论焕然一新。小说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甚至被视为“民之魂”、“正史之根”、“文学之最”,不再是无足轻重的“闲言碎语”、“鸡毛蒜皮的话”。

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和特定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一部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

小说中的人物被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造的。他不同于真人,“兼收并蓄,综合一体”。通过这样的典型人物来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性介绍、具体描写、人物外貌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既可以是人物的动作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评论;你可以从前面开始用笔,也可以从侧面开始用笔。

小说主要通过故事展现人物性格和表演中心。故事来源于生活,但经过整理、提炼、编排,比当前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情更浓缩、更完整、更有代表性。

环境的描写和小说的人物塑造与中心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在对环境的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地点、时间、季节、气候、风景等等。自然环境的描写对表达人物情绪、渲染气氛有很大作用。

可能是因为“文无定法”这个古老的道理,更有可能是因为近年来文学思潮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先是时间序列规则被发现是骗局,然后一大群新潮作者破坏剧情和故事,让人如坠云里雾里。一方面他们脱离了现实,另一方面他们又那么神秘。

贾平凹说了什么?他说:“什么是小说?小说是一种说话,是在讲一个故事,我们也做了很多努力——世界上有那么多作家和作品,如何从他们身边走过,还在走——其实我们是在尝试一种新的说法。”(白夜后记)

不管别人怎么说,既然我想写小说,我就写我想到的。这是赵说的。我认为小说是一种以描写为主要方法,刻画典型人物典型性格的文学体裁。

所谓典型人物,主要是指这个人物身上有某种东西能体现作者的思想和意图。通过对这个人物的典型刻画,可以实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就这么简单。至于典型人物,是为典型人物服务的,是满足艺术需要的。

课本上的话不要丢,专家总结了小说的特点:以塑造人物为主要手段来反映或表达生活;有更完整生动的情节;有具体典型的环境描述。人物、情节、环境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专家还对小说进行了科学的分类,争议较小的方法是按篇幅划分。小说有四种: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

由于篇幅的不同,这四部小说在写作上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在实际创作中,了解它们的细微差别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选材上,如果你想用一个适合小说的题材,强行做成迷你小说,那你写出来的东西肯定会很没味道。

短篇小说的篇幅和容量都比较短,一般在两万字以内,两千字以上。人物集中,故事简单,结构紧凑。生活中典型的一面或一个片段,往往被截取并集中描述,以提醒社会生活的意义。它往往只是通过一个主角、一条线索,把重点放在几个小时或几天内发生的事情上,却要求读者看完之后进一步思考更多的事情。

微型小说更短,几十字,几百字到两千字。剧情单一,人物少。它是以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为基础的,其中包含赞扬或批评或哲理。

在英语中,虚构一词的原意是虚构。优秀作家的虚构能力总是无一例外的出众。虚构离不开想象,那么想象的基础是什么?

小说取决于作者的文化、知识和经验。小说是艺术,是有规则的。

作家有三种类型:观察型、体验型、想象型。莫泊桑是一位观察力敏锐的小说家。在10年间,他写了60部长篇小说和300篇短篇故事。作家丛是经验主义者。他在劳改营呆了20多年,吃了各种苦,身边死了很多人。他有个人感情。青年作家苏童的《妻妾成群》和《我的帝王生活》都是用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

从另一个角度,我把作家分为两种。一种比较容易,就是把生活的素材翻译成文学,别人可以学着做这样的作家;另一个更难。他们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为小说本身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所以无可替代。没有人能把他们和其他作家混为一谈,也没有其他人能通过技能训练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