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变成巨蟒王莽

宝鸡市区周边有许多有趣的村子,其中不少村子都和历的帝王将相有联系,像马冢村,据说东周天子周赧王的千里马埋葬于此;庙沟村传说是后梁名将王彦章战死的地方;石坝河村至今流传着党阁老为民减负的传说;西山车辙村和一位的娘娘有关,相传大唐长孙皇后曾省亲路过此处;最“牛”的村子要数解甲滩村,竟然有三位帝王的精彩故事在这个神秘的小山村上演!

不过话说回来,民间传说和历史真实之间到底有多少距离?这个问题还是交给考古学家去研究吧!反正简单又质朴的西府人,通过这些帝王将相的故事,寄托着他们的爱和憎、侠与义,并且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

位于秦岭北麓深山区的解甲滩村是一个正待开发的世外桃源。从宝鸡市渭滨区高家镇高家村一路西行,进太寅沟,过小桥,环村皆山,奇峰矗立,古木森森,农舍错落,清涧穿绕。村子有 8个组,229户人,这几年生态民俗旅游搞得有声有色。“我们村有三个皇帝来过!汉高祖刘邦在这儿斩过白蛇,汉光武帝刘秀在这儿擒拿了新朝皇帝王莽,村子附近很多地名都和皇帝有关。”解甲滩村村民扳起指头,将蟒挡山、王莽洞、皇冠岭等去处一一道来,随之而来的,是一段段精彩的传奇故事……

汉高祖斩白蛇的宝鸡版本

据传,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的地方,是今苏鲁豫皖交界的芒砀山;但解甲滩村民深信,刘邦斩白蛇的地方应在解甲滩,因为这里有个山叫“蟒挡山”。

说“蟒挡山”,先说云盖寺。云盖寺是村南将台山上的一座千年古刹,据说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秦腔传统剧目中,就有《火烧云盖寺》。村民世代相传,在秦朝末年,已怀帝王之志的刘邦在占领关中后,曾去云盖寺拜佛祈愿,在一山中遇一白色大蟒挡道,刘邦拔剑欲斩大蟒,没想到大蟒竟口吐人言说:“你可不能斩我啊!你斩我的头,我闹你的头;你斩我的尾,我就闹你的尾!”刘邦笑道:“那我就斩你的腰,看你能闹哪去!”说罢手起剑落,将这条白色巨蟒拦腰砍为两段。

这下惹下麻烦了!据说,白蟒后来托生为西汉元帝王皇后的侄子、一代*雄王莽。王莽自然要报复老刘家,就在西汉和东汉的中间,闹出一个历时 15年的“新莽王朝”来。

那座当年白蟒挡道的山,也就叫成了“蟒挡山”,村民说,至今蟒挡山中仍然有大蟒出现。

王莽从秘洞逃往将台山

史载,绿林军攻进长安,新朝皇帝王莽逃到长安南郊附近时被乱军所杀。而解甲滩村民自有他们的说法:实际上,王莽没有死在长安,而是从皇帝龙书案下早已挖好的秘洞中逃了出来,而洞的另一出口,就是今天的宝鸡市高家镇解甲滩村将台山的“王莽洞”。

王莽洞在将台山西南端的半石岩上,不大的洞口被苍松翠柏遮掩,洞深不可测,从未有人敢进去探险寻奇,“王莽洞是白蟒修炼成精的地方,所以王莽被*后又回来了。除了王莽洞,我们这里还留下了旗杆石、太师椅、棺套石匣等有关王莽的许多遗迹。”村民说。

原来,逃到老家的王莽不甘心失败,欲图东山再起。将台山山顶有一块巨石,他把这块巨石作为他的点将台,并在旁边凿了 5个石窝插上旗杆,开始操练军马,准备迎接刘秀的进攻。

为了迎敌,王莽可谓煞费苦心!他看将台山北部的山峪里,道路复杂曲折,形似九曲回肠,遂布下九曲迷魂阵,派军队埋伏于此。在迷魂阵半山腰有一块形似太师椅的石头,据传即为王莽休息时的座椅。

为激励士兵,王莽又用剑砍下一块石头,命人做成一副石棺材,表达他以死相搏、绝无退路的决心。现在看来,这副石棺是一块整体石料,有盖揭不开。据说棺里放有宝剑,打雷下雨的时候,宝剑就从棺里飞出,亮光四射。村里大胆的后生,为看里面的宝贝没少费功夫,但最终没撬开棺材。

刘秀在绑缠沟擒获王莽

历,王莽政权是被赤眉、绿林等起义军*的,东汉光武帝刘秀又剿灭农民起义力量重建汉朝;传说中,刘秀领军来到宝鸡解甲滩追剿王莽,并在一个叫“黑杀湾”的地方斩杀了王莽。

据传,刘秀军队和莽军在解甲滩一长满葛条的山沟里激战。混乱之中,王莽的战马突然被葛条绊倒,王莽摔下马来,被刘秀手下的大将马武、铫期活捉。两人怕王莽逃跑,顺手割了很长的葛条将他捆得结结实实。王莽头戴的帽子,被高兴至极的将士们取下来挂在山头示众,“皇冠岭”由此得名。当押解王莽出太寅沟时,适逢夜晚,王莽企图逃跑,刘秀部下索性将他杀死,王莽死的地方后来叫“黑杀湾”。

王莽被擒拿的山沟叫“绑缠沟”,人们发现,沟里的葛条长得特别长,特别结实。战事过后,当地老百姓用葛条绑玉米棒、捆柴、搭架,节省了大量的绳索铁丝,此习惯一直保持至今。

王莽死后,他的头颅被众将献给驻扎在太寅河边山岭上的刘秀,于是此处山岭名曰“献头岭”,从此刘秀卸甲息兵,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而据渭滨区博物馆馆长郝明科研究,解甲滩献头岭与王莽无关,此头似应是东汉末年征西将军韩遂的。韩遂乃马超的父亲马腾的结义兄弟,后来为部下所杀将首级送给曹操。宝鸡一带正是当年韩遂活动的区域。

在历史舞台上,王莽篡汉改制是闹剧一场,不得人心;在民间传说中,王莽因狡诈、虚伪的形象同样不招老百姓的喜欢。这段流传甚久的故事恰好是一个印证,说明西府百姓自古有爱好和平、向往长治久安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