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力群的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理事

刘力群学习书法四十余年,幼承庭训,稍

长得沪上名家任政、厉国香、林似春先生指点,九十年代后期得益于楷书名家刘小晴先生亲授,书法功底扎实。擅长楷书、行书及小楷。楷法取源于初唐四家及北魏,行楷以赵孟頫为要范,小楷取法晋人。作品楷书法度谨严,行书姿态研美,小楷意趣盎然。自80年代起多次举办书法展,作品为全国多家博物馆及文化单位收藏。 (部分)

1、90年代早期创办春江书画院。

2、系列作品搭载雪龙号于2003年随第十九次南极科考队远赴南极,为纸质书法作品在南极户外展示第一人。

3、2010年世博会期间,应世博会联合国信息发展网馆之邀,书10平米巨幅楷书作品南唐周兴嗣《千字文》,展示于联合国信息发展网馆,成为世博会中展出唯一巨幅纸质书法作品。并因此获联合国信息发展组织颁发的“艺术创作成就奖” 。

4、应邀为尼泊尔国家馆、日本国宝展及日本红山博物馆题写匾额。其书法小楷作品《孔雀东南飞》作为赠日本天皇礼物由日本皇宫收藏。

5、2011、2012年抄写《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即《金刚金》)、《地藏菩萨本愿经》(即《地藏经》)并赴印,为环保造纸印刷术首次尝试印刷的手抄经文作品。

6、为青浦玉佛寺下院报国寺照壁写巨幅《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笔力遒劲得自然——论刘力群书法艺术

书法让中国汉字的书写从实用上升为一种艺术,其中技巧功力固然不可少,而禀赋性情更为重要。上海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年书法家刘力群的书法可谓既见功力又见性情。尤其是他的楷书和行书有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说,作字要“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闇于胸襟,自然溶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书谱》)。刘力群擅长楷书,从法度森严的唐楷入手,而后涉临恣意雄浑的北碑,故而他的书法作品中体现着他对唐法的尊重和碑趣的青睐。由于书之法度源于唐代,因此后人在评论唐代的书法艺术时将之归结为“唐人尚法”。刘力群自幼习书,三十余年深厚扎实的楷书功力厚积薄发,将楷书写得刚柔并济,翰逸神飞。

中国书法艺术素以法度为本、以技巧为胜,讲究挥毫之间心手相应,然而由生转熟是一个长期枯燥甚至艰苦的,磨练过程。刘力群经过严格的训练,在恪守书法森严法度的同时,又不受规律所束缚,令笔管锋毫在法度之中的自如挥运。正如庖丁解牛,手起刀落的瞬间达到规律与自由高度相统一的境地,做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由此可见,刘力群的书法艺术创作既表现其必须具备理法和功力的严肃性,也表现其可抒情和写意的趣味性。

刘力群是一个有志于书法艺术的人,他在技法训练与研究过程中,不断学习掌握不同书法笔墨技巧,追求书法艺术的神采、气韵、性情、意蕴和风格的密切关系。不久前他精心为上海世博会创作的长达五公尺的巨幅楷书作品《千字文》被悬挂于上海世博会国际信息发展网馆,让人叹为观止。字里行间神定气足,大气磅礴。全篇结字端庄中现大气,雍容又不失秀美,点划走势生动自然,堪称当代书写《千字文》的佳作。

值得注意的是,刘力群在对书法艺术的虔心探索中,巧妙学习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行笔特点,用以丰富自己的笔墨神韵。赵书深的“二王”书法精髓,以娴熟笔墨技巧为世人羡慕。赵体楷书因力矫唐人楷书之“极刻”而自成一家,在笔法中蕴藉着行书的动态笔意,使笔笔实在的楷书形态流美而不致呆极。同时他又规避了赵书偏于“甜俗”的姿态,力求研美中见纯朴,灵动中见端庄。刘力群的楷书正是追求这种平和、稳健的“中和”之美,生动自然地给人以宁静、端庄、隽逸的心灵抚慰。

一个致力书法的艺术家如果只满足于楷书创作的层面当然是不够的,行书是架起走向书法自由境界的桥梁。唐张怀瓘说:“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书议》)故书法里的行书具有“通俗、简便、流动、协议、变化等诸特点,大受人们所喜爱。在经熟楷书笔技的基础上,转笔行书是水到渠成之事。刘力群的行书不乏传统功力,曾遍临过晋唐宋元明等历代名家法帖,博取众长。多年来他又深得其师当代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刘小晴先生的悉心指导点拨、凭借自己坚实的楷书基础,其行书下笔有源,结字有法,呈现出纵笔快意、气脉流动的气息。他的行书可与他的楷书互为映衬,相生浑灏。近些年在上海乃至省际书法交流、笔会上,每每出现刘力群的行书作品,人们不禁叹他景深笔技。特别是他为世博会尼泊尔馆等书写的行楷作品,不知吸引不少中外游客驻足。纵观刘力群的行书,提笔胸有成竹,意在笔先,整体布局自然天成,神采生动,令人感觉到“大境界”、“大气象”的视觉冲击力。正应了清人宋曹忻言:“凡作字要布置,要神采。布置本乎运心,神采生于运笔,帧数固尔,行体亦然。”(《书法约言》)

刘力群生于上海,祖上乃是三晋钟鸣鼎食之家。自幼他耳濡目染,醉心翰墨。已知“天命”的他虽然身为公仆,却始终萦绕着书法之梦。工作余暇,寻师问道,书法技艺不断精进。在他看来,古代没有专职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赵孟頫等名家,都不以书法谋生,笔墨只是业外余事。因此,刘力群从来就把书法当作平时等一件乐事,遵循古人“士志于道”和“依仁游艺”之训,手中之笔为社会大众服务就觉得心情快乐,并从中得到一种精神寄托,如此而已。刘力群是幸运的,凭他的一贯执着,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攀登,终于卓然有成。然而一向低调为人的他又觉得艺道无边,书法这门国粹有许多令人莫测的堂奥需要去探求,去实践。例如书法创作上的疾涩互渗、疏密有致、奇正相映、雅逸深韵等更高的境界,有待于今后的笔墨生涯中潜移默化地去求索实现。

刘力群:草木本心,自展其意

读书写字:怎可一日无此君?

电话那头,刘力群的声音沉厚略带沙哑。一问,乃是先前在音乐学院跟随老师学了三年美声之故,昔日兴趣广泛的刘力群喜欢唱歌,少时也曾拉琴吹笛,却终究是将兴趣归拢来,专注于读书写字。于是,看书、写字成了每日的习惯,也是如今仅有的兴趣爱好,老一辈“读好一本书,写好一手字”的关照话,正是刘力群现在致力的事情。

与世博之缘:巨幅楷书《千字文》

世博会召开之际,刘力群受邀为上海世博会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国际信息发展网馆的贵宾厅书写一幅五米巨幅楷书《千字文》,该作品获得上海世博会国际信息发展网馆颁发的“千年金奖”并制成宣传品发放给中外参展观众。同样,尼泊尔馆白塔之中悬挂的巨幅行书作品也出自刘力群之手。然而要创作这些不能拼凑的巨幅作品,对于昔日因病腰椎第四节切除、整个人无法挺直的他来讲谈何容易,这样大的纸张,如此大的书写难度,可谓是极大的挑战。他请人帮忙移纸,整整用了三天时间,方才大功告成。完成之后,只觉整个人精力透支,太过疲累,但如今看来,也让自己有了极大的提高。

“书法上南极”第二人

数年前,刘力群承邀为中国第十九次南极科考队赴南极书写书法作品,用以馈赠于当地工作的科学家与科考队员。他精心写了五幅字,“冰清玉洁”、“云兴霞蔚”……越冬考察的“雪龙号”载着他的字,起航南行;半年后,从南极寄来了当时的领队汤妙昌先生亲手设计的首日封,上面加盖了多个国家的邮戳,历时整整两个月,来到了刘力群的手中。中山石前,队员与他的书法合影留念。在这之前,只有瞿心安先生的作品曾选送南极洲中国长城站作为永久陈列,如此算来,刘力群是不折不扣的“书法上南极”第二人。

草木本心,知足而乐

刘力群是个懂得知足的人,用他的话讲,“能有工资养家糊口,能有书画作品流通于世,已是全然的满足。和那些买不起笔墨、无经济来源的同龄人相比,自己是幸运的不能再幸运。”

身为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市楹联学会理事、闸北区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会长,他奉行低调,不想在同行中有“出类拔萃”的名号,为盛名所累,只愿保留自己的一份独立清醒,也许这便是他的“草木本心”。书法,他视其为纯粹的“兴趣”。也许正是因这份“纯粹”,这份“玩兴”,附上数年勤勉探寻,他于艺术的魅力中获得愉悦,也在艺术的感染中,充实了人生;“我只是普通的一名老干部工作者,写字是我的爱好,仅此而已。”刘力群带着一份满足之心,专心“玩好”书法,获得快乐与满足。

刘力群:认认真真写字

写字之人,最忌心浮气躁、耐不住寂寞。刘力群心很静,是一个可以整天坐着写字,仍然神定气闲之人。

曾在一些书法展览中看到过刘力群的楷书作品,大幅,字很工整。后来在一个笔会上,看到书画家们一个个挥毫泼墨,完成了一件件作品,准备去吃饭了,可是刘力群还是坐在那里,一个字一个字认认真真地写着。其实他已经写了好几张,但是求他写字的人多,他为了满足大家的愿望,好像忘了吃饭,依然一丝不苟地写个不停。

现为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理事的刘力群先生,生于1955年,学习书法四十余年,先后得到沪上名家任政、厉国香、林似春先生指点,90年代后又得益于刘小晴先生亲授。他书法功底扎实,楷法源于初唐四家及北魏碑刻,行书以赵孟頫为范,小楷取法晋人,注重结构与法度,追求笔墨的变化与意趣。每天只要有空,他就会坐下来临写碑帖,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这对于因病切除腰椎第四节的他,实属不易。他说,写字很难,写好字更难,特别是写楷书,一定要认认真真,一笔也不能马虎;前不久,刘力群给我看了他的近作,其中有楷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5200字,用了22张纸。今年2月1日开始,他将用以小楷书写《地藏菩萨本愿经》(上、中、下三篇),19000余字,每张240字,***写了81张纸。他这两件书作俊逸流畅,雍容丰腴,骨力秀劲,前者雄健后者柔美,堪称书法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