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中的文化”作文怎么写?
1,对联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是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
2.对联有艺术节奏和美感。
3.对联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再找几副对联来说明)
4.最后,总结全文,理解文化精髓,弘扬对联文化。
以下信息可供参考:
对联又称对联、对偶戏、门对、春贴、春联、对联、桃符,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对联是利用汉字特点书写的一种民族风格。一般不需要押韵(只有律诗中的对联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以分为诗联和散文联,这两种对联比较严格,分为大、小词类。传统对联形式相连,内容相通,语气协调,对仗严谨。
随着唐代诗歌的兴起,散文对联被排除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小节,平铺直叙,不避重言,不过分强调词类对等,不失对偶。
对联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起源于五代以后蜀国的大师孟昶。他在卧室门上的桃符板上的题字是:“新的一年,欢迎来到余庆,并在长春庆祝节日”,这意味着文章“题写了桃符”(见舒朗)。这是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最早的春联。
第二部分是与外物对抗,或赞同,或反驳。对仗的意义和深度,散文对联不能说没有。
特点:
第一,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了刻意离开一个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两部分的字数必须相同。
词性是相对的,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量词对量词,副词对副词,关系词必须在相对位置。
第三,要层次分明,语气和谐。根据韵脚,如果上韵脚是噘的,下韵脚应该是平的,意思是“噘起来收起来”;否则,如果上韵脚是平的,下韵脚就要缩起来收起来。两者都是它的基本要求。
第四,内容要上下有关联,有联系。到了明代,明朝开国元勋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建都金陵(今南京)后,他命令大臣、官员和老百姓写一副对联,在除夕前贴在门上。他亲自穿着便装,出门挨家挨户看热闹。当时的文人还把对联视为高雅的享受,写春联成为一时的社会时尚。
第五,节奏对应,即上下环节停止的地方必须一致。
编辑此段落
起源
历史探索
对联是对仗的文学。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很像哲学上所谓的“太极生两仪”,即世间万物分为阴阳对称的两半,在思维本质上非常相似。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对联的哲学渊源和深层民族文化心理是阴阳二元观念。阴阳二元论是中国古代人世界观的基础。用阴阳二元观念来把握事物,是中国古代人思维方式。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由来已久。易经
春联习俗
《易传》中的卦象由阴阳组成,《易传》说:“一阴一阳为道。”老子也说:“万物负而持阳,冲而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荀子认为:“天地合而造万物,阴阳合而变。”(荀子《礼记》)黄老帛书云:“天地之道有左右,阴阳。”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且广泛渗透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认识和解释中。易经序“有天地,则万物,则男女,则男女,则夫妇,则父子,则父子,则王公大臣,则盛衰,则礼仪。”《易传》中用各种具体的东西来象征阴阳。阴代表坤、土、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相应的,阳代表干、天、男、父、君、头、上、南、雷、火、山、果、红黄、苍劲等等。这种无处不在的阴阳观念已经渗透到汉族人的潜意识中,从而成为民族的集体无意识。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学中,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对以“二”“对”形式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
语言寻根
一副标准的对联,其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对仗”。口头表达出来的时候是口头对抗,写出来的时候是文字对抗。语言对偶的意义是什么?通常我们讲的是四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斜矛盾、句法相同。四项中最重要的是字数相等,平斜矛盾。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中的“字数”,其本质是音节相等。也就是一个音节对应一个音节。在英语中,“car”和“jeep”这两个词在数量上是相等的,但在音节上是不相等的。然而在汉语中,“k⃗m⃗ch⃗和“j⃗p℔”在数量和音节上是相等的。汉语之所以能做到“音节”平等,是因为汉语是以单音节为基本单位的语言。音节、语素、文字三位一体。汉语的每个音节都有很强的独立性,都有一定的长度和声调。古代有平、升、降、入四种声调。现在有升、降、升、降四种声调,分为平、降两类。平对峙是矛盾。这样,汉语中的词素之间(即词与词之间),就可以建立起字数相等,甚至字数相等的对立关系。在英语中,即使事物的名称和概念可以相对,词的数量和词性可以相对,两个句子的句式可以相对,但它们的音节长短不一,独立性弱,自由拼读,没有声调,所以不能相对。对联多以文字书写,常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他建筑物或物体上。所以对联对仗的第二个层次就是所谓的字面对立。词语的相对性意味着对联既是语言艺术,也是装饰艺术,作为装饰艺术的对联,它要求工整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的美感。汉字恰恰具备了达到工整对称的条件,它以个体方、方、齐的形式存在,在书写中占据相等的空间位置。它是可读和可见的。它的方形配置既有美学原则,又包含力学要求。无论是横写还是竖写,都能显得密集、工整、美观。而英语则是音标,每个单词长度不一,只表音不表意,更不可见。只能横着排,不能竖着排,形式上也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对称。接下来的采访中,比较两个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对仗,进一步说明为什么只有中文才有真正的对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没有。
特性
傅的《论中国楹联的特点》把楹联的特点概括为五个对立面:
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人们普遍认为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文学形式。它的独特之处在哪里?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对联可以称为“二元结构”风格。标准的对联总是由两个对立的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叫“联”,也叫“句”、“对偶”、“对仗”。后半部分叫“底联”,也叫“对仗”、“对仗”、“对仗”。这两部分是成对的。只有上联或者下联只能算是半联。当然,很多对联,尤其是写挂的对联,除了上联和下联之外,还有横评。横批是这类对联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是总结、点睛之笔或与对联兼容,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二、三、五、七个字。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也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充满音乐性的特殊语言。对联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完全是由汉语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质决定的。这种“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使得对联的创作在构思、立意、布局、策划等方面都有别于其他文学形式。同样的客观对象和内容,我们总是试图从两个方面和两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事物,努力把语言“塑造”成二元对称的结构。
寄生与包容的统一
所谓寄生,是指从中国古代辞赋中的骈文发展而来的对联。简而言之就是一对并列句,所以可以寄生在各种文体中。诗、词、歌、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在同中难道没有工整的对句吗?但反过来,对联的包容性极强。它可以结合其他文体的特点,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特别是长联和超长联,可以简单地结合我国文体手法的成就。如诗的精炼意蕴,赋的夸张,词的长调,歌的隽永,散文的洒脱潇洒,经文的短韵等等,都是不拘一格,有所创新的。
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前面说过,对联是中国的一种古典文学形式,自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在诗、词、歌中以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和完美性体现了中国汉字的艺术风格。对联的美在于对称、对比、对立统一。宋代胡载在《苕溪渔隐从化》最后一卷《傅宅漫录》中记载。颜姝有一次邀请王琪吃饭,谈起。
他的最后一句话:“与此无关”,他很讨厌。回答说:“我以前见过颜。”颜姝喜出望外,就把这句绝妙的对仗写进了浣溪沙一词。杨慎把这种对仗称为“一种美丽的第二语言,自然的对等”。这就是对联的艺术魅力。
当代学者白先生的一副对联可以概括对联的艺术性:
武侯祠对联
对于非小道,真实真挚,可以讽刺传唱,堪比诗词曲赋文章,犹如一颗映宝玉的明珠;
结合这种大观,历史悠久,也有趣。它为厅堂、山川、人物增添了光彩,就像老树新花一样。
流行与优雅的统一
人们常说* * *赏对联风雅风俗,这是千真万确的。试想,还有一种文学形式,像对联一样,是文人雅士的天下,女人听话的儿子喜欢听音乐。它不仅可以进入象牙塔,还可以进入龙牧人民,这既是一场春雪,也是下巴丽。这种奇妙的统一是什么?原因是对联是一门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如上所述,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和风格,对题材和内容没有要求。它们一般短小精悍,在社会生活中广泛使用,不像其他文学形式那样有一副优雅的面孔,它们易于学习、理解、记忆和写作。只要是对的,不管语言的俗与雅,题材的大小,思想的深浅,都会成为对联。但其他文学也不是不可避免的。诗还是优雅而有内涵的,比如“山河模糊,井暗,黄狗白,白狗肿”,只能称之为“打油诗”。大部分人都不敢问诗歌,怕写打油诗。而对联,如果是家家写的,逢年过节家家贴的,才是文学中最受欢迎的。然而对联有俗有雅,有雅也。对联的规则简单,形式纯粹,但在道与艺上却深邃无穷,短小隽永,一字自然,非俗之手所能为;长身巨人更是绣花,宛若史诗。除非大,否则做不到。那些优秀的名胜古迹,映着山河,永远发光;那些著名的哲学格言流传于世,流芳百世;那些仁人志士的言行大方光明磊落,不是很优雅吗?
严肃性和游戏性的统一
总的来说,文艺是严肃的,人们反对游戏文学和游戏语言的随意创作态度。但是对于对联,情况就不一样了。对联一直被很多人认为是一种笔墨游戏。虽然有失偏颇,但也显示了对联作为游戏的特点。因为对联追求对仗,自然是越稳越巧越好。这不仅是一种文学创作,还包含着思维游戏和语言游戏的成分。如果单纯的发展到合适的工作,合适的技能,就会变成一种中国式的,意识形态的斗争。其实有很多游戏对联纯粹是为了消遣和斗智斗勇。它们往往是借助汉字音、形、义的特殊情况,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巧妙构思写成的。游戏对联在宋代非常普遍。苏轼曾经写过许多游戏对联,留下了许多轶事。从此,对仗成为学者乃至普通人拼尽智慧的一种主要方式,成为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明清时期的朱元璋、刘基、解缙。
对联
甘龙和纪昀都是热衷于游戏对联的大师。
清朝末年,一个叫赵凡的人在成都武侯祠写了一副对联。李安运:
能攻其心,则弄巧成拙,自古知兵不好战;
不审时度势,宽严相济是不对的。以后治理蜀国,你要好好思考。
这副对联既概括了诸葛亮在四川用兵的特点,又总结了诸葛亮治川的方略,从而提出了自己的利弊得失、宽严相济、平与战、文武双全的政治观点,极具哲理性,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发人深省。与历史上任何一首优秀的哲理诗相比,毫不示弱。该协会自发布以来,好评如潮。人们“看重”的是这种关联的深刻性和严肃性。毛泽东在1958参观武侯祠时,仔细阅读了这幅对联,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1997年,潮州诗人郭写了一副对联:“一水循环,三山拱,名城四季如春;千帆争雄,百业争雄,朝君赞不绝口。”这幅对联获得潮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和潮州日报社联合举办的“华盛杯”春联大赛一等奖(当时奖励200元)。1996 4月12日,潮州日报《文化长廊》第三版以《笑中带泪——记潮州青年诗人郭》为题做了专题报道。7月24日,1998,潮州市团委编辑的《湘桥少年》第五期第二版,以《燃烧的红烛——热心“希望工程”的郭为题,在《奉献爱心》进行了报道。1999 65438+10月6日,郭参加的《天马迎春》对联,“一身健,林颇壮烈;《身边的春风,时代的磅礴之魂》发表在羊城晚报“晚会”版第13版(当时这份稿费是80元)。20013年2月1日,汕头特区报《地方新闻》第五版以《潮汕青年郭在西湖卖诗对联》为题做了专题报道。
习俗
春联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将对联习俗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关介绍和评估文本如下:
对联的习俗起源于中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西晋时期(公元290年左右),和谐精致对句的出现,可以看作是其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流传过程中,对联、骈文、律诗等传统文学形式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经过北宋、明朝、清朝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累也逐渐丰富。对联有对联、楹联、对联等通称。从明朝开始,人们称之为对联。
对联的习俗在有汉字文化渊源的华语地区和民族中传承和传播,对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对联的习俗主要有以下几种:
春联习俗:春联,古称春贴,是在一年一度的春节期间书写、张贴的时令对联。春联的习俗起源于五代,形成于宋代,在明代变得非常普遍。在湖南,贴春联是春节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习俗。春联具有颂性、时效性、针对性的特点,突出“春”字。
婚礼习俗:婚礼对联是为庆祝婚礼而写的,一般贴在婚礼家的大门、洞门、大厅或梳妆厅。其内容多为对婚姻双方的热情赞美和美好祝愿,带有浓厚的吉祥喜庆色彩。
生日对联习俗:生日对联是献给过了生日的人的生日。它们的内容一般都是赞美过生日的人的功勋和道德文章,祝福过生日的人多福多福,长命百岁,感情温暖而恭敬。
挽联习俗:挽联,有的地方叫悼联,由挽联演变而来,是人们用来表达对祖先和死者的缅怀和悼念的一种对联。经常贴在门口、骨灰盒两侧、追悼会会场两侧、花圈上。一般都是白纸黑字写着庄严、肃穆、沉痛的感情。通过共同的语言,唤起人们对逝者的记忆和尊重。
贴春联:春联又称“门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期间张贴而得名。
编辑此段落
莲燕
“联言”是指连词中对意境起决定作用的词。连词可以是一个单词,一个短语或一个复合词。《百茶联》原作者,茶联大师,首创日内“联言”一词,在《日评》中首次采用[1]。
编辑此段落
古代有趣的对联故事
李白的戏剧部长
唐玄宗的宠臣杨嫉妒李白的才华,对他非常不满。他一直想嘲讽他。有一天,杨想出一个主意,让李白纠正这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就看着李白,打趣道:
两只猿猴在山上砍柴,问猴子如何锯对方。
“看见”谐音“句子”和“猴子”暗指李白。李白一听,笑着说:“请开始吧。如果你不能在三步之内做对,我就输了。”杨本想快点走完这三步,但他刚走了一步,李白就指着杨的脚喊道:
一匹马藏在泥里,看野兽如何蹄子!
“蹄”与“标题”是和谐的,标题与上半部分对齐得非常好。杨想占便宜,却被李白羞辱了。一抬脚就被嘲讽为“跑出蹄子的野兽”,让他不离不弃。非常尴尬。
如果吕蒙正不公平,它会发出声音。
北宋宰相吕蒙正出生于河南洛阳。据说他年轻时穷困潦倒,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非常不满。春节到了,家里什么都没有了。一怒之下,他写了一副奇怪的对联。
第一部分是:二三四五;
底线是:六七八九。
横向认可是:南北。
奇怪的对联贴出来后,穷朋友一个个都来看了。他们起初很迷惑,但当他们意识到这一点时,他们不禁拍手欢呼。原来这幅对联的寓意是:缺衣少食(1)少食(10),没有“物”。
花甲川队
1924年,我在甲子,60年一遇,非常难得。云南丽江的一位纳西族学者用文做了一副对联,贴在街角,说:谁会做对联,谁愿意出一份小礼物。这幅对联是一串“花”对:
花灯挂杏花,桃花红,李花开白,戴花,花逐级生,花中添花,花中开满花。
而秀才觉得很难对,十天半月才有人对。殊不知,第二天就有人来找你,原来是举人王叔和一夜之间用一串“A”做了个下联:
翻看《贾玲序》可知,临甲吉祥,龟吉祥,龙现甲,龟现甲,甲加甲,甲子年甲皆闪亮。
而王拒绝接受,一时成为佳话。
编辑此段落
经典例子
古代对联
第一部分:好的阅读不是好的阅读。
一句话:好书不是好书。
这幅对联是明代徐渭写的。第一联指年轻时读书,但不爱读书,老了读书也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