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我侄女朱在北京的事。
这里想说的是小姐姐在北京成功背后的故事。
在她很小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小姐姐就让她和大姐姐(金城)的儿子乐乐跟我妈住了一段时间。那时候我妈还住在我老家灵川南关,我也住在这里。
像大多数孩子一样,那时,我的侄女童丹不想每天去幼儿园。乐乐大了一点,懂事了一点,还愿意每天去上学,而童丹哭着找奶奶说我不想去上学。
现在人长大了,不知道该怎么随意说了。童丹仍然不让我谈这件事,怕我误解她。
后来她大了一点,在北京上幼儿园,我也去接了她一段时间。
当时送她上学(幼儿园)的时候,还是快了一点;放学后我不想回家。我在滑梯上上上下下,可以来回十几次,直到大家基本都干干净净。
后来,童丹长大了,变得更懂事了。我不记得她多大了。她用稚嫩的笔迹(用美术纸)为我折了一张贺卡,写道:“祝阿姨天天开心,常来北京。”感动了我很久。
后来,童丹一天天长大,渐渐懂事了。每次去北京看她,不管她学习多忙,都会出来跟我打招呼,问我阿姨你好吗,还有一些其他的客套话。
每次见到她,她手里总是拿着书,经常在家里的空闲时间看课外书。
因为读书刻苦,她在10岁(一岁)的时候写了一本厚厚的童话小说——猫的女儿,大概是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后来在初二的时候(大约14~15岁)写了小说《黑白》。
童丹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因为她有一个睿智的母亲和父亲。
她的母亲和父亲都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她母亲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父亲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受父母的影响,受这样的环境影响,她越来越喜欢读书,家里堆满了书。
有一次,我问她爸爸朱继东,你买的书几万块钱,他可能会说几十万(大概)。
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才能不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随着年龄的增长,童丹越来越喜欢学习,尤其是中文。他的作文不是班里一二名,等级考试一直在前面。
每次去北京看她,都有人出来打招呼,去他们的小家学习。
偶尔她妈妈(爸爸)带她去我妈妈那边,她手里没有书是不行的。全家人(尤其是我爸)对别人都很敬佩。
她妈妈带她回老家做生意,她一直在读书,没有离开书本。
她妈妈和我们一群人都去了老家的景点旅游,我们都上山了,他们一个人带的英语书在学习。
努力是有回报的。经过几年的努力,今年终于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差点考上北大。
据她妈妈说,她考砸了,对有些老师来说,多考几分就有可能考上北大。
不过能进人大就不错了,人大是全国重点大学,仅次于北大。
朱的成功离不开他自己的努力,而他父母的潜移默化也不容忽视。
愿童丹在新的人生起点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努力工作,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