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艺术表现”,包括哪些内容?
(1)夸张。夸张就是夸张,夸张。夸张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就是用夸张的词语来描述事物的特征。夸张作为一种艺术手段,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来扩大和强调被描述对象的某些特征,突出其本质特征,达到增强艺术效果的目的。任何艺术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夸张来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而童话的夸张又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1.童话的夸张性很强,很极端,很全面。(1)对于人物和环境的刻画,即使小说采用了最夸张的风格,也有一定的限度和限制。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是“九尺长,二尺长;脸重如枣,嘴唇涂脂”凸显了英雄的与众不同,但依然贴近生活。《匹诺曹》里的剧场经理是“一把墨水瓶一样黑的长胡子,从下巴一直拖到地板上,走路的时候总是踩在自己身上。“嘴巴大如火炉,两只眼睛里面好像点着两盏玻璃灯。”无论生活中的人有多奇怪多诡异,都不会是这样的。“普希金的小说《暴风雪》中对暴风雪的描述是“道路在瞬间被阻断;周围的一切完全消失在混沌淡黄的云层中,白色的雪花在云层中四处飞舞,天地融为一体。“德国童话《闵浩生游记》里,闵浩生去了俄罗斯,去了一个地方。天色已晚,他想找个地方过夜,但一路找不到村子,也没有大树拴马。后来,他找了一根凸出在雪地上的小木桩来拴他的马,躺在雪地上睡觉。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睡在一个小镇上,周围都是房子,他的马被拴在钟楼顶上的十字架上。作者把夜晚融化的雪夸张到在生活中根本找不到它的踪迹。如果说小说的夸张是为了让读者相信作者所说的话,那么童话的夸张就是通过极端的言论使其“虚假”,刻意表现出让读者叹服的荒诞大胆的幻想,这绝不是真的。(2)其他艺术形式往往只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使用夸张,而童话的夸张是从内容到形式的全方位夸张。无论是人物的刻画,环境氛围的描写和对比,还是情节细节的叙事描写,都可以用夸张的语言表现出来。比如葛的《野葡萄》,夸张了可爱的白鹅姑娘的样子,“皮肤白得像鹅毛”;奇奇怪怪的野葡萄的夸张,“深红色,像红色的珍珠,生长在山里”野葡萄是能让盲人重见光明的灵丹妙药;夸大剧情,年仅11岁的盲白鹅姑娘毅然前往深山寻找传说中的野葡萄。她跨过湍急的河流,翻过满是怪石荆棘的荒山。历尽千辛万苦,她终于找到了野葡萄,治好了她的眼睛,也治好了田边的老农、飞机上的老奶奶、山坡上的小牧童等许多失明的好人。在这种全方位的夸张中,白鹅姑娘的美丽、善良、坚毅、勇敢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2.极度无限夸张是为了更好地揭示生活中的真实,具有反映生活本质的意义。比如安徒生《豌豆上的公主》里那个娇弱的公主,因为20个床垫,20床鸭绒被下面有一颗小豌豆,浑身发青,就觉得很难受。强烈的夸张反映了贵族生活的奢侈性,突出了作者对统治阶级的讽刺。郑在《皮皮鲁传》中夸张地描述了学生的作业。每天晚上,他写的作业用麻袋装好,第二天带回学校。“他的一支铅笔有一米长。不然一直换铅笔多麻烦啊!”"妈妈为儿子拉了一卡车练习本."正是以这样荒诞的夸张,体现了作者对中小学生生活负担过重的忧虑;描述一个为学生努力的老师“他的脸一天比一天瘦,戴不了眼镜,只好在眼镜腿和脸之间垫了很多层纸”,但夸张的语言真实地体现了老师苦心经营的精神。童话是一种折射生活的艺术。童话作家用夸张的放大,把生活的本质清晰地展现给读者。
3.强烈的夸张营造出浓厚的童话氛围。孩子的思维方式以夸张为特征,有限的知识让他们很难准确反映眼前世界的新奇。他们对事物的把握和想象与客观现实有很大的距离,他们对超出自己技能范围的一切的控制欲,往往会导致夸张的表现。强烈的夸张,让平淡的生活故事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让孩子接受。比如张天翼《无思物语》里的赵大华,既不是拟人,也不是神仙妖怪。他没有魔法,也不住在陌生的地方。他是一个14岁的普通孩子。作者正是通过千百次地夸大自己无脑的错误,才深深吸引了年轻读者。赵大华没有用脑到问妹妹多大的程度;床上有个负重垫疼他,但他觉得腰疼有问题。他的脚在裤腿里,但是他哭着说他少了一条腿。你刚放下的鱼竿,一定是别人说丢了;最后忘了自己家,敲了别人家的门,连姐姐都当成别人家的了...太奇怪了。总之,夸张可以使虚无缥缈的意境和形象的某些特征更加生动和突出,从而引起神奇、奇异和趣味。
(2)象征。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达一种特殊的意义。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它是借助一个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一个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相似或联系,使被象征的内容得到强烈的、集中的、含蓄的、生动的表达。作为一部曲折反映现实生活的童话,经常使用象征手法。通过象征性的意象,准确地概括了人的特征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1.象征是童话创作中融合幻想与现实的重要方式,也是童话创作中典型的独特手法。童话的形象和情节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安徒生写的《丑小鸭》象征了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歧视,善良、有耐心、追求光明的美丽小人。张天翼的“宝葫芦”,象征着“不劳而获”的思想;莱布纳的童话《比利时的蓝鸟》中Diddy和Middy苦苦寻找蓝鸟的情节,象征着幸福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却难以把握的人生哲学。恰当的符号会使童话创作获得更高的审美价值。象征意象以其鲜明的含义和独特的意象风格表现出更深刻的意义,将丰富童话的内涵,使童话与现实的关系更加紧密。
2.童话的象征是通过形象或情节的全部内容来体现的。童话的象征意义是基于幻想世界和现实生活的相似性,但这两者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恰当。童话中的象征意象只能概括某一个特征,而不能囊括所有被象征的事物。卡尔森是林格伦“小飞象三部曲”中一个活泼勇敢的童话形象,以其爱吃爱玩、爱吹牛爱恶作剧等性格特征,象征着儿童渴望自由发展的被压抑的内心世界。怀特的《小老鼠斯图亚特》在讲述小老鼠的奇闻轶事和冒险经历中,象征着一个勇敢的少年,他敢于做生活的主人,通过旺盛的生命力充满信心地迎接生活中的挑战。周锐的《纽扣三》通过纽扣三的所有冒险,象征着沧桑。因此,我们应该从童话的整体内容出发,正确理解象征的使用,并考察其象征意义。
(3)拟人化。拟人是指赋予人以外的有形无形的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和语言能力。拟人也叫“拟人”。
1.拟人是表现童话幻想的主要手段。借助拟人化的手法,童话可以使山川河流、植物鸟兽,甚至一些无形的、无生命的抽象概念成为童话的主角,使其具有人类的语言行为、思想感情。严文井的《四季之风》,借助拟人化的手法,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奇幻之旅,让我们看到,真诚善良的风对一个失去父母、病在茅屋里的可怜孩子的体贴,是多么的让人心酸和感动。为了让苦不堪言的孩子们享受春天的快乐,他“带来了各种花的香味,草的气味,各种鸟的歌声”;为了给苦孩子得到渴望已久的果实,他“一连跑了好几个果园”,得到了野生杏子;为了让身患重病的孩子得到一点快乐,他吃力地跳着“涡旋舞”;苦孩子冻死了,风狂怒地吹着,“要扫除这世上的一切邪恶。”作者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塑造了一个生动的、充满人情味的人物形象,使这个童话故事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拟人因其非常适合儿童的心理,符合儿童的思维要求,被广泛应用于童话创作中。因为在孩子眼里,所有的鸟兽虫鱼山川草木日月星辰都是有生命的。充满想象力和幻想的孩子喜欢拟人,善于拟人。
2.童话的拟人化要注意人性与物性的自然结合。拟人化的童话形象风格独特,既有人类的一些特征,又保留了一些属性:(1)人性的塑造是第一位的,否则拟人化形象的存在将毫无意义。任何拟人形象的目的都不是写东西,而是写人。所有拟人化的形象都在幻想的境界里起到反映现实生活中人的思想、行为和性格特征的作用。在《快乐王子》中,面对生活,为他人奉献自己的快乐王子,代表了那些同情劳动人民,勇于献出生命的人。正因为有如此感人的思想品格,快乐王子的形象才如此光芒四射。(2)忽视物理属性,无故违反物理属性,会破坏童话的情调。《木偶奇遇记》中的木偶是一个真实可爱的孩子的典型形象。因为他的贪玩,任性,逃学,撒谎,吃了不少苦头。几经波折和磨难,他终于吸取了教训,终于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孩子。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者始终注意保留乔的物性特征,并在人体物性的自然组合中突出童话色彩。例如,他离家出走后,在寒冷的夜晚取暖时不小心烫伤了脚。这种身体因素决定了情节安排,表现了皮诺·乔对自己第一次因淘气而遭受的遗憾。试想,如果我们忽略了皮诺木偶的物理属性,或者违背了它的物理属性,必然会影响形象的生动性和趣味性,造成童话故事的逻辑混乱,削弱了真实、幻想和现实相互依存的童话情调。(3)物性的选择可以根据形象塑造的需要,有一定的选择自由。这是因为任何选择都是为塑造童话形象服务的,事物往往有很多特点。在选择一个东西作为童话角色的时候,不一定要包括它的所有物理属性,完全可以取一个或几个方面,省略其他。比如叶圣陶笔下的“稻草人”,“像树一样”陷在土里,“连一步都动不了”,所以他不能为一个农妇捉昆虫,不能帮一个渔夫煮茶,也不能解救一个想死的女人...作者是自愿被物理属性限制的,因为这符合他要塑造的善良柔弱的性格。至于美国作家鲍姆笔下的稻草人,当多萝西“把他抬下竹竿”时,他“靠自己的力量走来走去”。他和别人一样,会说话,会走路,但只保留了不省人事,不怕疼,不会想办法,怕火的物理属性,因为作者要塑造的稻草人是一个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童话。
(4)神化。运用神化的艺术手法进行创作,赋予童话形象超自然的力量。在使用神化的时候,我们经常会使用魔法宝物,比如《七色花》里的小珍妮,得到一朵有着七片不同颜色的透明花瓣的花,这样就可以随意实现自己的愿望。《神笔马良》中的神笔是给予马良超人力量的宝物。新时代的童话作家的魔术道具,往往运用现代科技。比如《皮皮鲁传》里,皮皮鲁一个“踢踢”,像火箭一样离开地球,直奔太阳。
(5)变形。也就是形象的变化。在童话创作中,经常采用幻想、夸张等手段,将人物变成其他的东西,或将人体的某一部分变形。前者称为完全变形,后者称为部分变形。比如格林童话中的“青蛙王子”因为被施了魔法,从王子变成了青蛙,“六只天鹅”是六个被施了魔法的王子的变身,两者都属于所有的变身;《木偶奇遇记》中的皮诺·乔撒了个谎,他的鼻子变长了,使用了局部变形。变形的运用可以使故事发生诡异的变化,形成浓郁的奇幻氛围。
(6)怪诞。就是利用尖锐的形象夸张,使现实中的实际现象具有一种怪诞神秘的幻想形式。童话创作中有怪诞的人物,怪诞的环境,怪诞的情节。例如,英国的特拉维斯的《风中的玛丽》
《波平斯阿姨》中的玛丽阿姨,当“东风吹过樱桃树光秃秃的树枝”时,她随风飘进了院子;西风骤起,她飞过树梢,飞过屋顶,最后消失在山丘上空;贾头发叔叔因为过生日很开心。他的肚子充满了笑声。他像气球一样飞起来,悬在空中看报纸。最后,他想到了不愉快的事情,才回到地面。这一切,从人物的情节到怪诞的环境,都让童话的意境更加神秘而富有诗意。
除了上述艺术手法,童话还有其他表现手法。(1)比较。在描写积极的事物时,描写消极的事物,将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行为、命运置于强烈的对比中,使读者印象深刻。这种相互映衬、相互渲染的手法,大大加强了童话的表达效果。有两种对比:整体对比和局部对比。前者像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大林和小林不同经历和性格命运的对比),后者像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衣》(孩子的率真和周围人的虚伪的对比)。(2)误解与巧合。这是童话中的两个特殊表达。前者通过某种误解或错误创造兴趣,发展情节,强化表达效果,后者通过某种巧合行为创造兴趣,发展情节,强化表达效果。前者像小蝌蚪找妈妈,后者像猪八戒吃西瓜。(3)反复。这是童话故事中最常用的技巧之一。重复的手法不仅可以加深感情,强化形象,还可以加深印象,帮助记忆。因此,它们在幼儿童话中的使用频率更高。童话中有几种特殊的重复形式:一是相同或相近词语的重复,如严文井的《一条小溪的歌》,其中一条小溪孜孜不倦奔流的词语在童话中反复出现,产生一种情感的流动和哲理意味的起伏;二是“循环”,故事转几圈,终点回到起点,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使整个故事在重复中深化;三、“三”的重复,如三题、三测、三哥、三羊,代表多数,是一种特殊的重复,强化了某个问题的艰巨性或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