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师从于虞丘”的思考

对“师从于虞丘”的思考

品完一本书,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经验,所以需要回去写一篇书评。所以,真的能写出来吗?以下是我对要求学习余的一些想法,我整理给你。欢迎分享。

读完《问余》,感觉时光飞逝,逝者如斯,人生如百年眨眼,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人生如梦,繁星点点,时光在指尖不经意间流走,让人更加珍惜读书的价值。

以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为主线,探究学习从甲骨文的发现开始,从先秦诸子到唐诗宋词,从书画到西方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从古代政治制度到历史沿革,令人叹为观止。

本书以叙述和讨论的方式,通过于与北大学生关于中国文化的对话,在这里进行分析和思考。生动的课堂气氛令人着迷,就像春风。这是一本当代大学生的读物,是读者朋友的一顿美餐。《问学》是带读者穿越过去领略中国文化的导游图,而带我们踏上文学之旅、游览各个时期历史名胜的叙述者则是余和他的北大学生。读完之后,读者身心愉悦,灵魂暂时失去了躯体的一瞬间,世俗的心也稍稍得到了升华。

虞丘先生以诗经、庄子、司马迁、唐宋诗词、元杂剧、明清小说、白话文运动为里程碑,梳理了中国文学的历史。并以先秦诸子儒道之辩、佛教传入、南宋中国哲学重组、明清心学、近代中西之辩为主线,简述了中国思想史。视角广阔深刻,语言生动平实,对文化史重要人物的精彩点评,丰富了历史脉络,真的可以作为中国文化史的简明读本。

这本书《质疑学习》是课堂问答集。余先生十余年来一直以亲身冒险的方式考察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其成果通过电视和书籍对全球华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本书的缘起是于老师在凤凰卫视主持的文化讨论节目《秋雨》。余在序言中写道:“我和北大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艺术系的学生在凤凰卫视的演播室里待了整整一年。这个节目持续了一年多,好评如潮。《求学》这本书就是这部电视剧的文本编排。”

俞老师形象地把甲骨文所代表的中华文明与他童年的歌谣进行了对比。他从宏观比较的角度展示了东方稷下学宫和雅典学院的文化差异。他把老子的哲学思想放到世界哲学家中进行全方位的比较,用鲁迅的小说深入浅出地描述老子的超越与优雅。他以文学的眼光观察先秦诸子百家,认为庄子是先秦诸子中文学品质最高的。

我真的很欣赏他在书里说的:“一个比较有责任心的老师,他每思考一个问题,面前就有一群学生,我们很好奇学生们会提出什么问题。”很多同学也会这么做。无论他走到哪里,总会有这样一个师生相聚的教室。"

正文后面的“闪题”其实很值得一看。于老师对于中医是不是“伪科学”这个问题的反应还是挺贴切的。“世界历史上人口最多的民族被中医保护,保护的时间比科学长得多。科学不会那么狭隘,把自己一时半会儿解释不了的“存在状态”判断为人工科学。在当时的文献中发现许多行星之前,它们就已经存在了。不被天文学照顾的行星不是非科学的存在。”

最后,我引用一位读者的读后感:

“历史已经收起了过去的庄严面孔,露出了难得的笑脸。它就像一道风景,吸引着每一个过去窥视它的人...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历史书,每个人都有自己解读历史的方式。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坐标,用来观察历史的起伏...

中国的历史,以其特有的大度和包容,接受了人们对她的正面的、负面的、戏谑的解决方式。在欢声笑语和娱乐之中,历史像蒙娜丽莎一样,微笑着看着每一个路过的人。她的微笑似乎在鼓励每一个接近她的人靠近她,读懂她。然而,在她的笑声中,我们不难读出其中有多少轻蔑!

中国的历史太深奥了。就像维纳斯的手臂,断掉的手臂,不知道被留在了哪里。也许正是因为它的深刻,才吸引了这么多人的解读。

我想,新出版的《问学》,于先生近五年来唯一的一本新书,也应该属于对中国历史的一种解读。但他用中国文化史的视角来探讨中国历史的衰落趋势。

不同于以往其他描述文化史的作品,这一次,余先生试图在他的新书中以另一种方式为我们展现中国的文化史。"

读完《关于的打听》,我才进入大学。首先是军训,真的很无聊。所以我去书店找一本书。读了一会儿,我想起了余高中时的文化之旅。于是我想继续读余的书,终于我找到了他的《问学,余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所以,我用这本书主要度过了一段军训时期。

古有三千弟子,孔子,今有北大学生于,问学。

从“问学?余与北大学生畅谈中国文化,足见余先生对文化传承的执着与热爱。我很惭愧地说,他们讲的一些文化内容有点陈旧和深奥,让我读起来有点吃力和不可理解,就像烈日下的蜗牛之旅,但我还是饶有兴趣地坚持读下去。每次读完一节课,我的心灵总感觉豁然开朗,眼前豁然开朗。推开研究性学习的大门,余老师和一群北大学生(王安安、何林、)在讨论古老的话题,散发着天然的青春气息。从《童年之歌》到《上古王朝归来》;从《寻找真正的孔子》到《一座寂静的山峰》;从《闪耀千古的324个字》到《走向文明的困惑》我看到了,一个接一个,文明在大废墟中崩塌的证明;看到了王殉国时最担心的那堆甲骨文;从30岁开始,我看到孔子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恭敬态度周游世界,到处宣扬他的仁政,却处处碰壁,最后一路成就伟大。听过老子的《道德经》,“道可为道,而为不凡;名字可以点名,很有名。“反传统的思想和建议;理解庄子为灵魂提供快乐的依据;明白了曹丕和曹植因为“七步走”而自相残杀的道理;被墨子感动,作为“黑衣人勇者”,他奔走相告,告诉大家“兼爱”“非攻”,拯救人民疾苦,成为跨时代的精神导师;《离骚》中被他的忧国忧民所感动的屈原说“天下浊水我独一人,众人皆醉我独一人”,以及他对壮丽山河的选择和断崖般的拒绝;我体会到了司马迁《史记》朴实的文风诠释“世言太虚则虚”的真谛;参观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精神家园。魏晋名士、诗人、画家、书法家、百家争鸣,仿佛活跃在我们眼前这片肥沃辽阔的中华文化土地上,显示出勃勃生机。因为,在这片土地上,中华无尽的文明是滋润他们的土壤,他们的生命因为文化的滋养而鲜活。

我觉得这本书最让我喜欢的是对百家争鸣和老子的理解,虽然于虞丘似乎把很多精力放在了研究孔子上。老子《道德经》的讲解,有点触动我的心灵。虽然很多人说21世纪最重要的是《论语》,但我感觉老子的《道德经》也是一本应对世事的好书。短短五千字,真的是集中国大文化、大思想于一身。对《道德经》了解不多,因为不懂。正如余所说,第一句话难倒了一大批人,后面的句子就更难懂了。“世人都知道,美是美,是恶。众所周知,善是善,但不是善。无论是否同生,难易相得益彰,长短同相,竞争相融,音声相和。恒业。”在生活中,我们的态度让世界变得截然相反。如果我们识别好的,就会有坏的。如果我们认定了善,自然就会去定义恶,这就导致了很多琐碎。如果我们不定义这些,世界会怎样?

我对百家争鸣的喜爱,可能也来源于我对墨家的喜爱,对秦代岳明漫画的喜爱。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一个张扬的时代,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是思想彻底解放的时代。每个人对社会、对生活、对未来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当然,我最喜欢墨家。墨家主要有十个基本思想,虽然有一些矛盾的思想,但是现在仍然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墨家的思想对现代人的影响也很大。比如墨家的侠义精神,一直影响着中国人。墨家反对侵略战争,于先生说:“文化可以滋养生命,生命也可以滋养文化。中国文化本应与更多的年轻生命互动。”既然如此,我想,趁我们还年轻,多读点书,让文化滋养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的生命焕发出更多的青春活力,与公牛一起奔跑吧!

读了余的《君子之道》,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阐述了什么是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君子”是中国人最独特的文化符号。世界上其他民族在集体人格中都有自己的文化认同。此外还有外国的绅士、骑士、浪人等等。这些标志性的集体性格彼此差异很大,很难学习和模仿。这是因为所有的集体人格都有自己的“故乡”。

“君子”作为一种集体人格的雏形,早已被儒家所选择和诠释,结果成为一种人格理想。儒家思想最简单的概括可以称为“君子之道”。甚至中国文化的精髓也在于君子之道。也就是说,在文化中,人格包容一切,预示一切。做君子,就是做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中国文化的延续是君子人格的延续;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是君子人格的生命力,中国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如果说文化最初的痕迹是人的痕迹,那么文化最终的结晶就是人的归属。

在外在形式上,君子之道是堂堂正正,为国为民;小人总是担心人,总是认为危险潜伏在身边,小人一生都会很苦恼;第二,君子有礼貌。一个单位和一个人应该建立简单易行的礼仪。比如,孝顺是每个人都必须做的事情,也是从小的文明训练。如果你懂得尊重,让别人从家庭走向社会,你就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于说,君子之道的阀门是羞耻。要羞不要脸,羞胜于羞,羞耻感成为君子之道。作者认为,对于伪君子,要识破道德礼仪的虚假,每个人都要做一个真正的君子。“君子”精神是传统儒家的理想人格。它有一些不适合现代社会生活的部分,但也有一些具有永恒和普遍价值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中国古代思想家曾经幻想过“人人都是君子”的理想境界。政客们彬彬有礼、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老百姓老实巴交,互不计较。他们宁愿伤害自己也不愿伤害别人。如果人人都成为“君子”,国家就会成为“君子国”。君子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但是对于我们现在的社会,每个人都可以参与,都可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