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以阅读为题的完美作文。

阅读秘书

说到读书,大家都会乐在其中。诚然,书籍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亲密朋友。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不借是读不出来的,一大堆古语自然会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也是一个爱书的附庸风雅的人。虽然有些教授研究《文心雕龙》十几年,并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但我却从其中的乐趣中受益匪浅。

我的学习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是武术,从小学到初中;二是现当代作品,大概在高三之前结束;进入大学,大一,主攻西方现代派作品;后来,我喜欢上了中国的古典文学。

说也奇怪,我的第一本读本竟然是一本非正统的小说。五年级翻我衣柜的时候发现了一本小说叫《土姐》,闲来无事受益匪浅。从那以后,我觉得这本书真的是个好东西。这本书告诉我一些现在很简单的道理,比如男女不是简单的睡在一起就能生孩子的,女生充满神秘感等等。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一个“理想国”,完全出乎意料。由于我对书感兴趣,我开始寻找它们。一旦我拿到它们,我就饿了。当然,在一个小村庄里最常见的小说是老先生金庸的作品。我翻了书剑爱恨情仇第二卷,进初中就不错了。因为我在学校有点老师关系,熟悉的人很多,大家都愿意和我交往。自然全校同学多,我就成了地下换书活动的主要成员,外加中转站。在农村初中,应试教育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一天十三节课,简直是在压制孩子的发展,尤其是他们的思想。我们的地下换书站就是为了满足大家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主要交流的书是武侠和言情,但我没看过言情,太累了。还有一些名著和少量色情小说,也是为了满足一些早熟的学生。在这段时间里,我充分阅读了金庸、古龙、梁羽生、黄易、温瑞安等大家的武侠作品。它们翻天覆地,我真的有一种“饱读诗书”的超越感。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发现所有的书都读完了的无奈。现在想想,我在初二的时候有过陈寅恪先生“中国的书都读过”的感叹,感到莫名的自豪。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正因为如此,我转而去读曹文轩、柳永、余,然后是方方、铁凝、鲁迅、沈从文、汪曾祺。当然,沈从文和汪曾祺是我的最爱,但柳永和余对我的高中作文影响最大。柳永在小事面前讲出生活中的小道理,余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深有感触。高中就是在这样一种自我享受中。但是,有一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大一的时候看了《金瓶梅》。高中和初中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地球上压迫青少年的炼狱。无论什么性格,什么天赋,除了成绩,我要的都是绝对服从。禁止看课外书。更何况我读的是《金瓶梅》,一部在很多人眼里被称为“黄书”的所谓“名著”。结果全校都出名了,写了好几篇评论。不用说,人缘有时候真的很重要。当你一下子出名了,所有人都知道你了。高中时代谁不期待那些“闲书”呢?我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英雄,书源一下子多了起来。高中能读那么多书,真的感谢学校那番批评。

大学进了中文系。有人说中文系容易,我不这么认为。大一第一学期照例是放荡的生活。一群刚从笼子里放出来的野鸡野鸭,不要大惊小怪。读书的想法早就被遗忘了。上课,作业,考试都是靠旧书。高中背了那么多文学常识,担心没地方发挥。过了一个学期,回去和学理工科的老同学交流,一下子跌入十八层地狱,感叹他们浪费了大好青春。他们要么是有一技之长(至少能言善辩),要么是他们细心的功夫上了一个台阶,但我只是告诉他们我是怎么打遍全城的,我很惭愧。于是第二学期,我努力学习,阅读西方经典,只因为当时流行一句老师的话“中国现当代有文学吗?”是的,专家们已经说过了。中国现当代有文学吗?不要!要看西方文学(我当时很害怕中国的古代文学,但是看到的时候头更大了)。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一点意思都没有,就王力可硕读金庸,还没读完《捏着鼻子》。读《狼》的时候,我爱上了,不是因为我意识到她的文笔有多好,也不是因为我从中受益匪浅。看她的书可以让我没有时间概念。我记得那时候我喜欢早早去图书馆占座位,拿一本像《到灯塔去》一样的书,开始阅读。我早上从床上挣扎起来。现在一旦受到意识流的影响,立马趴在桌子上睡着了,不经意间就可以吃午饭了。运气好的话,十点醒来,朦胧睡去读意识流。真的。这个时候我总觉得自己的想法和沃尔夫有重叠。我自己的思绪模糊地进入了她的世界,我去散步,去旅游,去感悟,去交谈。这是我最喜欢读意识流的地方。我就是为了追求这种感觉才去图书馆睡觉的。我能坚持下来就是奇迹了,因为别人会觉得你疯了,一大早跑到图书馆睡觉,占地方。丢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古代文学感兴趣。用“污染”这个词来描述可能更恰当。对某样东西的热爱哪里会是一夜之间心血来潮的结果?慢慢熏陶,这叫培养感情。按照老师的指示,第一次“照着原著读”。所以读完《论语》,再读《论语正义》(刘宝男),我就马马虎虎地读完了《论语》,用了差不多一个学期的时间。我当时很急,就拿来了。半年只看一本书,还想当大学者。简直是天方夜谭。读书是避免急躁的最糟糕的方法,所以我犯了这个致命的错误。接下来一般的阅读,我只是看了一本书就不想看了,好像是为了面子而读。为什么这么说?朋友们经常谈论一本书。你可以在侃侃谈论它,只要你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反正没人很熟悉书的具体内容。就像大学学文学史一样。你问你知不知道唐宋八大家,大家都点头,让你说出韩愈文章的特点,你就滔滔不绝。但是你读过韩愈吗?只有你知道!这是“相面”的一脉相承。回过头来看,多读书固然重要,但是没有精读就很可惜了。大部分都是花言巧语,不如躺在花园梦里。

不是有意识的意识,我写这篇文章只是觉得是时候认真读一些书了。这样下去,会浪费一个小时,一天,一个月,然后是一辈子。抛弃就像酒精和烟草。它是残留在头脑中的毒虫,远比身体的危害更大。古人都说“心为上”,沉迷其中难以自拔。希望自己真的能体会到。温柔的鼓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