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诚实与体贴》

我来这里是为了看一个满满的钉子。这些年来,我一直紧跟在各种先行者的身后,拜在各种大脚怪的脚下,更在天才和博学的漩涡中惊悸不已。自然是平淡的,然后穿过这股洪流,早期的症状就是找不到北。只有到了后期,你才相信诚实和体贴是人的第一要义。

大家闺秀的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谦逊尊重――三人行必有我师,满盘皆输,谦受益。

以及“骄者必败”等。,但不知怎么的,越长大越没教养——就说我,你,他或者古韵一点点,再加个“男人”字,就全被吞了。远而飘逸,如“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们,我们,我们”,近而直白就是“你有什么资格指责我们”!

为什么你,他们,不能责怪我们?我们是对的还是注定是对的?如果人是对的呢?就算不全对,不是还有一句话说的很能体现传统美德吗,“没有也会被鼓励”?即使一切都是错的,你也有为自己辩护和反驳的权利。怎么能说人家不合格呢?每个人都有大脑和嘴巴,想剥夺它们的人更危险。

古代有“五十步笑百步”的嘲讽,今天还有人笑五十步笑百步,一脸了然。但是,难道就没有五十步笑百步的权利吗?当然不是,但是惭愧就好,更有说服力。其实五十步就够丢人的了,哪怕一步半步都要有,或者叫一知半解,或者叫防患于未然。

电影《教父》中的老教父对儿子有一句话:“不要恨,恨会让你失去判断力。”这个冥界家训,真的适合各路。无论发生什么,只要怨恨一占上风,人的目光就短浅,行为就必然勇敢。为什么?被愤怒挟持,被自己讨厌的东西牵着鼻子走,哪有“知己知彼”的从容!

比如今天,想取而代之的“西方中心”的人风起云涌。其实不是谁能决定什么不在中心的。我们经常听到“中国其实是最好的”、“他们在西方有什么了不起的”、“你们在美国有什么了不起的”之类的话...类似的话,如“我是最棒的”、“他有什么了不起的”、“你是什么”等,如果孩子说出来,会被有教养的家长训斥,或者被负责任的老师逼着反思;如何从个人变成民族,心情会有很大变化?似乎理性往往敌不过自然。一团自然的愤怒还是可以被理智控制的。愤怒多了,就会把整个森林烧成怨念,把里面所有的诚实善良都烧掉。说实话,我宁愿有一天,无论世人谈论什么,是好是坏,是对是错,都以中国为参照物;在那种情况下,“中心”的方位自然会发生变化。在此之前,我仔细听了老教父的潜台词:如果你想失去判断力,就一定不能让情绪迷惑你。所谓知己知彼,坦诚为先。

什么是诚实?你信任每一个人,然后很快吗?当然不是,你也没必要。诚实和表白一样,都是针对自己的。不光明、不美好、不尴尬的东西,可能在外面藏着,但你不能和自己耍花招。一旦你愚弄了它,它就会消失。所以,人要有独处的时间来反思,无声的追问,自省。据说有人发明了一种药,让人神清气爽,没日没夜的努力也不会有困累的感觉,也不会损害身体健康。但发明者一定忘记了夜晚的奇妙用途,那就是人们面对自己或者独自询问天空的时候。那段历史写了一首小诗,但用起来也很有趣——

黑暗中有很多话要说/早上忘记打扫/大白天狂扫/喷农药/喷灯。于是/犹豫变得激烈/心变得坚硬/祈祷指向王座/言语透露出邪恶的光芒.../今晚我想一直坐到黎明/直到月亮的影子消失/直到星星熄灭/直到万籁俱寂/直到人声鼎沸。

让我们看看这一天是如何开始变得疯狂的...

至于是不是诗就是另一回事了。但夜晚的率真往往被白天的喧嚣颠覆,就像一个带着“立场”长大的天真孩子。“立场”类似于“观点”、“观点”,原本只是表达或陈述的意思,后来不知何故,就变成了权威,甚至是讹诈。“你有什么看法?”“这件事你怎么看?”多么平和的问题,让人想起阳光的教室。如果改成“你的立场是什么?”“你站在哪一边?”听起来像是威胁,让人左顾右盼。我在沉默中听到了历史的回应——努力阐述前者,认真倾听,反复思考;对于后者,客气的是“我们只是想把问题说清楚”,混蛋们就容易惹上麻烦:“孙子,你管什么!”但是,粗话不粗。你为什么要调查我的职位?“站”字因为“文革”留下了“战斗队”后遗症。然而,很可能它最初的想法不够谨慎――除了地球,人们还能站在哪里?所以很明显是指一些人穿越的地区——民族、村镇,甚至帮派。当然,人们会问思想——你的思想站在哪里?心想,难道不是比民族或帮派更伟大吗?不然岂不是狭隘?思想的浩瀚无边,这是人类的一大光荣;而思想的局限是由于自我。不是吗?思想只能是自己的思想和想法,就算有什么信仰,也是自我思考后的选择。因为自我的限制,思想在交流中诞生,在束缚中消亡——无论是自觉还是强行。一旦同宗、同党、同派的人纷纷消减分歧,抛弃他山之石,摧毁异端思想,其结果只能是思想的阉割和传播的谋杀。因此,当"立场"一唱完,我就开始跑――当然是坐在轮椅上――因为我知道那里很快就没有诚实可言了。

诚实,或者包含了良好的思维。不从诚实开始,就不可能想到善和美。而不去想的人也很难理解诚信的重要性。没看出来欺骗别人的人,往往也是在欺骗自己吗?你没看到傻子总是竖起大拇指拍胸吗?诚实和好的思想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在讨厌和愚蠢的怪圈里才有意义。

索洛维耶夫在《爱的意义》中说:万物皆有恩赐。信仰的礼物是什么?是谦逊。这样看来,好的思维来源就是诚实。

比如:你是如何选择信仰的?如果答案是“我没多想,只是随大流”,这个信仰就值得担心了,可能就是常说的迷信吧。恰好你很幸运,这种迷信没有做坏事,但是既然盲从,就不能保证总能遇到那么巧的事。或者说,看到这种信仰能带来利益,所以投其所好?好处,没问题,但世界上有两种好处:一种是净化心灵,开启智慧;一种更像是投资。因此,没有适当的思考,就无法获得真正的信仰。

再比如:人为什么会有信仰?不思考的人忽略它,不思考的人惊讶,思考好的人不说什么,但心里也有答案:与这无边无际的存在相比,人真的太渺小了。有了这种智慧,就不可能规划好美好的人生道路。这不仅是从谦卑中获得的诚实,也是通过诚实获得的谦卑。

所以我更倾向于认为诚实和良好的思维是互为因果的。小科学家往往相信人定胜天,大科学家则持有神论。为什么?只因为前者“在此山中”,后者已出山问天。电视上上演了一场闹剧:一个自称精通科学的人,请来了一个据说精通“改变观念”的大师,一个讲,一个练。我会在指定的课桌上练笔,假装很努力,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同时悄悄吸一口气,笔会随之滚动。要说的话马上就暴露了:“大家注意,他的嘴没闲着!”能练就再练一遍。会说并宣布胜利:“看到了吗?这不是骗人的!”是的,这是个骗局,但如果你是个骗局,那就证明人也是个骗局?你生气了,人家就得生气?按照这个逻辑,小偷的收入为什么不能叫工资?幸运的是,科学证明了思想也有能量,可以做功!教训之一:不好的想法也会导致不诚实。第二课:一个不诚实的人可以愚弄一群轻率的人。

那么,坦诚思考之后,还需要什么独特的能力吗?当然可以。好的思考者善于把问题分成更多的层次。混乱层面的讨论必然走向相反的方向,最终成为一锅浆糊。比如你可以区分不同社会制度的优劣,但你不能向任何政府要求佛的慈悲。你可以让范跑跑和雷锋比,但你不能让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和耶稣基督比。

混乱,甚至使人情绪激动到不知好歹。比如,人们把黄河称为我们的母亲河,然后唱歌跳舞来赞美它。这种感觉大家都懂,但是曾经黄水泛滥的黄河现在还这么美吗?你一定会听到答案:在我们眼里永远是最美的!原因是“孩子不觉得妈妈丑,狗不觉得家里穷”。这显然是愚蠢的。人是有想法的,为什么要和狗比?况且“怀疑”不一定和“抛弃”齐头并进,但怀疑而不抛弃才是爱的证明。喜欢,更容易激起对现成美好事物的占有欲,而爱,意味着付出——让不愉快的事情变得更美好。没有人比孩子更了解母亲的美丑,只有《皇帝的新装》这样的氛围让人不敢说实话。要命的是来了个外人,看见了就说:“哎,这老太太怎么了?”不管你的孩子有多固执,如果他们害怕了,就应该偷偷伤害他们。但这就是爱!不过,瞎吃瞎喝老子的那帮家伙也在说“爱”。

如果有一天,黄河滔滔激流,碧波万里,男人看它风情万种,女人看它风姿绰约!两岸的孩子还要捍卫吗?可能是挑剔――美,到底在哪里?那时候人们或许能理解一位哲学家的话:我们要维护我们的文化,但这种文化的核心是我们总能看到自己的问题。

读书也一样,不要太多,要诚实;不太在乎,在乎好的思路。小时候经常被教导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直到很老了才知道。如果我想的不好,这个习惯真的不太好。读书不动脑筋自然省去了出门麻烦,但是容易养成话多的习惯,然后就不知道说什么了。中国人似乎更注重满腹经纶,但有奇思妙想时更多的是摇头——宁愿承认未知,也不愿把未知斥为无稽之谈。现在我豁达了,经常听人笑有些“知识分子”是“知识分子”;虽然褒贬分明,但似乎位置颠倒了。“道可道,是不凡”,“君子富贵取之有道”,“大道废而有仁义;智慧出来,有大谬误。读书不外乎知道。知而知之,知而知之,偏道者,真曰:“汝白瞎。"

我写到了人们的一个坏习惯。大家讨论问题,他总是挑出一个善良的对手,骂他:“你要是读过几本书,就说说!”“但问题是,你能读多少书才会说话?有标准吗?其实老实人心里都清楚,这叫虚张声势。孔子和老子读过多少书?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读过多少书?在那个年代,书的数量是有限的。人类的语言,尤其是提问,先于书籍。哲学家在书之前就看到了人生的问题,看不懂或者知道有缺点。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写书、看书、教书、和解书,为了交流——用今天的话说,是“双赢”,而不是胜利。

看了一些刘小锋先生的书,我明白了一件事:古圣先贤很早以前就有一种“精妙写作”的本领,就是故意把一些思想写得难以理解。这是什么花艺?不花什么钱,就是把那些读书不思考的人挡在门外,免得犯错。对于愿意思考的人来说,更有利于自己的思考,但是无聊了也不会自动出局,懂的人也不会混淆经文。可见,思考不仅先于阅读,而且比阅读更重要。“带着问题学习”总是对的,但不一定要“立竿见影”。

于是我又明白了一件事:知识分子往往很无聊,只是因为他们装得很有学问,隔三差五的人很容易插一句话进去。凡事斤斤计较不是不好的品质,但最好多思考,多提问。不要随便妄下结论,然后推广给人辩护。且不说其他,光是历史就经常让我尴尬。一个找不到工作又要写小说的家伙还不服气。但据我所知,几十年来,他对重大社会事件的判断从来没有对过。这就很混乱了。其实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先贤们思考过的,只是被一些自以为是的人蒙蔽了。换个角度想想,这些善于读书却不善于思考的人该怎么办,请不要插嘴。恐怕很难,也违背“政治正确”。几千年的路,真的,走瞎是必然的。好在“山河出人才”,他们的工作就是在混乱中选择一条出路,好让我们迷路。回到哪里?柏拉图说“爱智慧”,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的知识是我的无知”,上帝说“我就是道”。有一天,那个历史恍然大悟,一把抓住我说,哎,你我这样的普通人,为什么不先去以诚相待,了解一下常识呢?

常识?比如什么?

先说眼下的拍卖风波。那对“鼠头”和“兔头”在那里荡来荡去。这是谁的耻辱?

我想问一下。

这是掠夺者的耻辱!那东西在哪里也是掠夺者的证据,不是吗?

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怎么会有人说这是掠夺者的耻辱呢?

这在100多年前还是一个愚蠢的想法。那时候弱肉强食,公理不明,掠夺者耀武扬威,掠夺者自愧不如。

但是在文明时代的今天,谁会这么想呢?

是啊是啊。文明,看着掠夺就是耻辱。

作弊呢?文明呢?

……

哈,你做贼心虚。你想站在中签拒绝交钱的人的立场,但你知道这是作弊!以欺骗对抗掠夺,却因掠夺而蒙羞。

但那东西是我们的,我们有权要求他们归还!

但不是为了作弊。如果不还,说明有些人宁愿留着耻辱。但是你作弊了,国宝没回来,耻辱被骗回来了。

良好的...至少这是符合逻辑的。还有别的吗?

还有当前的经济危机。所谓的“刺激消费”,我真的不懂。人需要消费,所以要工作,要就业。这种因果顺序是不能颠倒的吧?绝不会说人们只为了“出粮汗”而吃“粮盘中餐”吧?不总是说各种消费本来就是为了“下午除草”,为了“身处风暴”,为了“愁炭盼冷”吗?如果这个逻辑是好的,为什么还要费神去请什么人来刺激消费呢?需要永远是需要,谁也不需要拉;不需要的就是不需要,刻意拉扯只会造成浪费。有没有可能没事就去“南山减薪烧炭”,不踏实除非得了“黑太阳穴黑手指”?但“骄阳似火”,“王子与孙子”怎么会懂得“摇扇子”呢?

对,对,你这个小说作家又来插手经济了!

但是你不觉得这里有问题吗?

告诉我,有什么问题?

良好的...我必须诚实地说:我不知道。

你不是一直都很诚实体贴吗?请教我一下。

以我的经验,还是继续提问吧。不要愚弄你自己。不要立场坚定,但要坚定诚实。一直这样问问题,直到没什么可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