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母亲的资料

她是一个来自农民家庭的普通女人。

她这辈子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却在自己并不辽阔的日子里,默默而顽强地承受着生命的重量。她的家乡很穷。因为养不起牲畜,农忙时妇女不得不在地里干活。这样的农场生活,让她有了能承受生活磨难的强健体魄。她生了七个孩子,但长大的只有一女两男。丈夫早逝,她肩负起生活的重担和抚养孩子的责任。她用自己的辛勤劳动给了女儿稍微好一点的生活和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她甚至用自己的言行在生活中教育孩子,成为他们真正的老师,让他们像她一样勤奋、诚实、坚定、不怕吃苦、乐于助人。

她就是马史,著名作家老舍的母亲,一个充满爱心、坚韧不拔、勤劳能干的满族女性。

独自挑起生活的重担

这是一个狭长的院落,位于北平(今北京)小羊圈(今小杨家)胡同。院子里,有两棵枣树,几盆石榴和夹竹桃。每到夏天,到处都是花草树木,给破败的小院增添了无限生机。

40多岁的马史整天在这个小院子里辛勤工作。她的丈夫是清朝的禁军。在1900年抗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负伤牺牲。那时候老舍才一岁半。丈夫去世后,马靠缝补洗衣服和打零工,拖着三个未完成的孩子,照顾一个性格古怪的大姑,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

白天,是两个绿陶罐的衣服;到了晚上,就是油灯下没完没了的缝纫。为了一家人的温饱,为了孩子们过上稍微好一点的生活。她总是半夜睡觉,天一亮就起床,一年到头都没有休息。在老舍童年的朦胧记忆中,母亲的手总是鲜红微肿的。就是这双手,养育了一个女人,两个男人,三个孩子,最大的十二三岁,最小的一岁半。正是这双手,让一个因为丈夫早逝而越来越艰难的家庭维持着秩序。贫穷而寒酸,但清澈而清爽,总是弥漫着“家”特有的安定和温暖

在马哈拉诺比斯的影响下,孩子们很早就学会了劳动和谋生,养成了勤俭持家的习惯,也继承了母亲好客宽容的高尚品格。

十几岁的男孩已经开始做学徒和小生意;大一点的女孩早已成为母亲的帮手,洗衣、缝纫、裁剪,母女二人一起干;就连老舍这个刚学会走路的最小的孩子,也早就知道在大人身后帮忙了。大人们给花草树木浇水,他忙着打水;大人们扫地,他帮忙捏土...童年的艰苦生活和母亲的言传身教给老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成年到晚年,老舍一直保持着童年的习惯。他总是自己收拾屋子,自己浇花。像他的母亲一样,房间干净,一尘不染。他不注重衣着,但很整洁。就连他的手稿也总是那么清晰循规蹈矩。马史是一个慷慨热情的人,他为帮助别人付出了一切。家庭生活的窘迫改变不了她单纯好客的天性。

不管有多难的客人,马总是想方设法弄点东西招待他们。当亲戚的邻居家有婚礼、葬礼和喜事时,马史必须去祝贺他们。家里穷,一份礼物可能只有两个小钱,但她必须穿上干净的外套,真诚地表示祝贺。家里邻居亲戚朋友都在场。当马听到这个消息时,他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她会给婴儿洗澡,刮胡子,给孩子剃头,给年轻女人拧脸...无论她能做什么,她都有求必应。

他母亲的好客、热情、乐于助人,从小对老舍影响很大。凡是接触过老舍的人,都会被他对待朋友的热情和真诚所感动。真诚对待朋友,为朋友付出一切,这是我们老舍的天性。这种天性来源于我母亲年轻时的榜样。老舍曾说:“时至今日,我的待客习惯还没有完全改变,虽然生活如此艰辛,因为从小习惯的东西不容易改掉。”

马史乐于助人,率直大方。她给了别人很多,却不在乎。她从不和别人吵架,宁愿自己吃苦。

当时有个脾气不好的嫂子,和马母子住在一起。她喜欢抽鸦片,打牌,经常无理取闹,鸡蛋里挑骨头。然而,无论是丈夫去世前后,马总是全心全意地照顾小姑。即使她有时发出可怕的噪音,马总是默默忍受,把她的委屈埋在心里。

人应该过艰苦的生活。

马吃苦耐劳,以德报怨,但性格中又不乏坚强。

她的丈夫死在八国联军的炮火下,联军进入首都,挨家挨户寻找新的丧礼,有年幼的孩子,没有家庭生活。这连续的打击并没有压垮马史。她没有惊慌,没有哭泣,也没有抱怨。她很团结,眼泪流进了肚子。她想把孩子带大,她想在绝望中坚强的活下去。她终于做到了:嫁给了大儿子,娶了三女儿,送小儿子去读书。为了孩子的未来,她咬紧牙关,给一个有钱人家做了女佣,还在第四女子小学当工人。

年底了,马和她的女儿更加努力地工作。穷人过年也想吃个肉多的饺子,虽然菜多肉少。

每当不懂事的小儿子老舍向母亲报告,一户人家宰了两头大肥猪,一户人家请了两头“蜜祭”给佛祖。当它像小塔一样高时,马总是摸着小儿子的头说:“我们的饺子肉少菜多,但都是最好的!”没错,这饺子是他们自己劳动挣来的,自己煮的。怎么会不好吃呢?

年底了,我把工作交了,也该收拾收拾家里过年了。打扫房子,在灶王爷的龛上贴一副新对联。这时,马总会找来一幅平时不知道藏在哪里的《王羲之爱鹅图》挂起来,还会把破桌子、柜门上的铜佛碎片磨几下。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女儿:我们虽然穷,但一定要努力生活!她想让女儿知道,只要手脚不闲着,人就不会走进死胡同,就会“扑通”一声。

老舍一生践行着母亲的人生教诲。他勤勤恳恳写了几十年,从来没有投机取巧。为了专心写作,他甚至辞去了待遇优厚的大学教职,在稿酬的基础上维持着十分清贫的生活。他坚持认为作家应该得到社会而不是大学的支持。到了晚年,为了维护自己心中的净土和人格的尊严,他更加不屈不挠,以最果断的方式向丑恶宣战,向愚昧作斗争!他想起了母亲的话:人要过艰苦的生活。

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老舍终于读完了小学。

按照当时的家庭情况,他能读完小学已经很难得了。孩子小学毕业,要学手艺,要谋生。

老舍很清楚,他知道母亲的难处,但强烈的求知欲让他坐立不安。最后,他偷偷进了师范学校。因为在那里,校服、食物、书籍、住宿都是学校提供的。但在被学校录取的时候,他还是犹豫了,因为要交十块钱的入学押金。

十块钱的存款,对于这个被贫困困扰的家庭来说,简直是一笔巨款!但是母亲知道孩子的愿望。她怎么能拒绝儿子唯一的要求呢?不能因为家里穷就耽误孩子的前途!马答应了孩子,开始筹集这笔“巨款”。

半个月后,我辛辛苦苦筹来的十块钱交给了我心爱的儿子。母亲含着泪送儿子去学校,再无言语。但老舍不知道这十元钱对母亲意味着什么。一个母亲宁愿自己努力,只要儿子有出息。

在过去的五年里,老舍从北师大毕业,被任命为史静公立第十七中学的校长。那天晚上,母子俩一夜没合眼。儿子看着因辛苦而显得疲惫苍老的母亲,千言万语只汇成一句:“你以后可以休息了!””母亲的回答,只有一串无声的眼泪。

母亲的孤独

成年的孩子们离开了他们的母亲去独立生活。最后,家里只剩下马一个人了。她理解自己的孩子,每天依然工作忙碌,默默忍受孤独。

快一年春节了,孩子还没回来。马史仍在为春节做准备。除夕夜,一个师范学校的小儿子老舍回来了。马如释重负地笑了。

当时国民政府提倡使用公历,禁止用旧历过春节。老舍特意请假两个小时安慰母亲。看到母亲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芒,老舍不忍心立刻告诉她真相。

但是,学校有规定。时间到了,我不忍心告诉我妈我要回学校了。马史呆住了,她的笑容也僵在了脸上。过了很久,她叹了口气。她默默地把儿子送到街上,从口袋里掏出一把花生,这是她特意为儿子准备的,放进他的口袋:“去吧,小子,1”。街上,正是热闹的大年三十,马一个人站在院子前,看着心爱的儿子走出街道,消失在夜色中。冰冷的夜风吹来,她只是站在那里,好像什么都没感觉到。

这一幕后来多次出现在老舍的记忆中。这只是马度过的无数个孤独夜晚中的一个。清灶凉灶,苍白的脸上是落寞,马从不埋怨。她只是默默的思念着不能回到身边的孩子,默默的咀嚼着孤独。

马史也有悲伤的时候。孩子的人生轨迹并不都是按照妈妈的意愿。妈妈们虽然能理解,但总会失望落泪。

老舍23岁时,马希望儿子能结婚。老人疼爱小儿子,希望他安定下来,过上好日子。但儿子有自己的看法,他不同意,就请妹妹为自己说情。马很失望,难过了很久,最后含着泪放弃了。

后来,老舍离开母亲,远涉重洋到英国留学。这在火星也是难以理解的,但她还是没有怪她,只是日日夜夜思念着身边在外地的游子,放不下。老人70大寿那天,周围的孩子都来为他庆生,但只喝了两口酒,他就一个人早早上床睡觉了,因为另一个孩子不能来,她很担心他。

抗战期间,老舍为了躲避沦陷的屈辱,远离家人和母亲,退守重庆。1942年,马去世,流亡一年的老舍得到消息。他的悲伤难以忍受,几乎无法工作。思念过后,老舍决定写母亲,写母亲的音容笑貌,写母亲的悲悯、爱心和毅力,但只写了两三千字,泪水就蒙住了眼睛,几乎写不下去。这篇文章是《感动我的母亲》。老舍在文章中深情地写道:

“生命是妈妈给我的。我能成长,是因为妈妈的血汗。我不是一个很坏的人,因为我妈的影响。我的性格和习惯都是我妈遗传给我的。”“从私塾到小学、中学,我至少经历了几十位老师,有些老师对我影响很大,但我真正的老师,传承我人格的老师,是我的母亲。我妈妈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活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