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花掉了。

爸爸的花掉了。

文本讨论

第一,整体把握

本文节选自林的长篇小说《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原题为《爸爸的花落了,我不再是孩子》。从这篇文章的标题可以看出,这部分其实写的是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人生大事,终于在父亲去世的时候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个孩子。

这篇文章是随着主人公思潮的起伏而叙述的,所以文章采用了叙述的方法,时而写现在,时而回忆过去,使文章显得跌宕起伏。当然,作者每次回忆往事,都是由现在引发的。文章从裙子上的粉色夹竹桃开始,引出前一天去医院看望父亲时的情形;通过回忆她父亲探病时说的话,特别是告诉她不要迟到,导致她无法承受六年前因为卧床而被父亲惩罚,以及她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况。这时礼堂的铃声响了,她想到父亲不会来了,思绪起伏不定。她想到父亲病了,因病不能照顾花,于是想起父亲爱花。还没等我想完,韩主任已经发话了,我们还唱了悼词,让我想到很多人都盼着长大,然后回想起父亲让她去东交民巷正金银银行给日本的陈叔叔汇钱。终于,毕业典礼回来,我看着院子里散落的花。听到老高的话,她清楚地意识到,父亲的花落了,她长大了。这里有现实,也有回忆,由现实牵着走,很多和爸爸的话直接相关,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无序。

这篇文章重点讲述了父亲对自己的深情,对自己长大懂事的渴望,深刻而含蓄。爸爸严厉却不关心,就是这次睡觉迟到的事件。有一天,雨下得很大,她因为赖床被父亲惩罚。爸爸打了她一顿,还坚持要她去上学,但她拿了五个大铜子,破例让她坐黄包车去上学。当她去上学时,她忘了穿花夹克。爸爸把它带到学校,给了她两个铜币。事情不大,但充分说明爸爸很爱她,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了涟漪,让她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爸爸总是期待孩子长大,鼓励女儿:不管什么困难的事情,都要咬紧牙关去做。

文章题为《爸爸的花落了》,一方面是指夹竹桃的凋零,一方面象征着天性爱花的爸爸的去世。对照题目,文章多处写花。比如开头裙子上的夹竹桃导致父亲生病住院,结尾用“挂夹竹桃”回应上一篇文章,指出父亲已不在人间。全文情感饱满,严谨。

二、问题探究

1.从全文来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爸爸表面上很严厉,但实际上他充满了爱。

鼓励孩子要坚强,不管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咬紧牙关去做,就会熬过去。

非常情绪化,他听到哥哥被日本人打死的消息,急得吐血。

我非常喜欢花。每天下班回来,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2.文章没有正面提到爸爸快死了,写得隐晦,但处处有伏笔。试着做一些分析。

文中多次使用伏笔,暗示爸爸病重,可能不久于人世。比如文章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父亲时,父亲曾说:“没有父亲,你要照顾好自己和弟弟妹妹。你老了,不是吗?”这是一个伏笔。再比如,当毕业钟声响起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我的妈妈和爸爸,疑惑地问:“为什么今天早上我妈妈的眼睛又红又肿?”这是一个暗示,我的母亲非常清楚她父亲的病情,知道他会死非常难过。毕业典礼结束后,我匆匆赶回家,“催着自己,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似的”,这大概是一种预感,也成为文章中父亲即将离世的伏笔。至于写她进屋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几根枝桠,很不体面”,暗喻有花之人,把丧父之痛推到了极致。

实践说明

第一,文中“我”从父亲的话语中引出对过去的记忆和对现在的思考。看下面爸爸的三句话,看看文中有哪些东西符合这三句话。

1.别害怕,英子。无论什么困难,你只要咬紧牙关挺过去就行了。

明天早起,收拾东西去上学,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不要迟到!

没有父亲,你要照顾好自己和弟弟妹妹。你老了,不是吗?

本课题旨在帮助学生熟悉课文,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文中对过去的记忆,可以说是爸爸的话和眼前的事共同造成的。

1.回想起父亲叫她去东交民巷的正锦云银行,汇钱给日本的陈叔叔。

回想起父亲因为她卧床而惩罚她,让她明白父亲深爱着她。

3.当我回到家,我看到了哭泣的夹竹桃和倒下的石榴。虽然得知父亲的死讯时她很难过,但想到父亲对她说的话,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于是表现出从未有过的冷静和沉默。

二、重点阅读两个部分:父亲逼我上学和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讨论以下问题。

1.《回忆》前一部分表现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绪?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2.“我”真的觉得自己长大了。你在哪里看到的?

这个题目的目的是精读这篇文章的精彩段落,揣摩其中蕴含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感受。

1.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习惯;但是,他表面的严厉里有无限的关怀,他关心的是自己的温暖和悲伤。爸爸的爱让我意识到我不能偷懒,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给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2.是的。当“我”得知父亲病危时,我首先意识到“我在这里老了,我是个小大人了”,然后我和老高说话,也是“从来没有这么平静过”,最后我对自己说“我不再是个孩子了”。

第三,“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长大成人,多么害怕啊!”你可能有过这种感觉。试着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同学讨论:为什么“我们”都喜欢也害怕成为大人?

这个问题是开放性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这句话的语境,先了解主角说这句话时的心理,再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同学讨论。

教学建议

首先,老师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城南旧事》的剧情梗概,以小英为重点,照顾一下文中的几个人物:马松、兰大娘、四眼狗、蹲在草丛里等。,从而引出本文的教学。也可以让学生先讨论:要不要长大?为什么?这就引出了本文的教学。

二、这篇文章的教学,老师不需要解释太多,关键是让学生多读,读出文中的感情,让学生自己感动。不要一开始就分析整篇文章,让学生失去阅读兴趣。

第三,可以把握现在和过去,让学生看到哪些事情是写在现在的,哪些事情是回忆过去的,回忆的事情是如何推导出来的,从而理解全文的脉络。

四、父亲的感受是本文的重点,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些分析。同时让学生明白父亲的亲情是如何影响“我”的成长的。

第五,也可以从题目出发,抓住“花”这个线索来梳理本文的脉络,看看“花”在全文的立意中起到什么作用。

相关数据

一、作者简介

林(1918—2001),原名林,小名英子,台湾省苗栗县人,父母曾赴日经商。林于2008年3月1918日出生于日本大阪,不久返回台湾。当时台湾省已经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她的父亲不甘心生活在日寇的铁蹄下。他家搬到了北京,林就是在北京长大的。曾就读于北京城南常店小学,北京新闻学院,毕业后担任《世界新闻报》记者。不久,他与报社同事夏结婚了。1948年8月,她带着丈夫和三个孩子回到家乡台湾省,担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年任《联合报》副刊主编,开始文艺创作。他还担任过卫星杂志的编辑和世界新闻学院的老师。1967创办纯文学杂志,后管理纯文学出版社。

林的创作是丰富的。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版了18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帆合作)、《两地》、《访美》、《云窗夜读》、《剪影谈文坛》、《一家之主》、《生活在书店边上》、《散文小说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此外还有许多散见于台湾省报刊的文学评论和散文。

二、《城南旧事》的介绍

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城南的一个小胡同里,住着一个名叫林的六岁小女孩。秀珍,一个经常站在巷子里寻找女儿的“疯狂”女人,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珍曾经暗恋过一个大学生。后来大学生被警察带走,秀珍的女儿小桂子被家人扔在了城脚下。生死不明。英子非常同情她。英子得知小女孩的身世和小鬼子很像,发现了她脖子后面的印记,赶紧带她去找秀珍。秀珍和失散六年的女儿认识后,立即带着女孩去找父亲。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车轮下。后家搬到了新联胡同。英子在附近的沙漠花园遇到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为了供他哥哥上学,他不得不去偷窃。英子觉得自己很善良,但是分不清是好人还是坏人。没过多久,英子在贫瘠的草地上发现了一个小铜佛,被警察特务发现,带着警察把小伙子带走了。这件事让英子很难过。英子九岁的时候,她的奶妈马松的丈夫冯大明来到了林家。英子得知马松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了,女儿被丈夫卖给了别人,非常难过。她不明白为什么马松留下她的孩子去侍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父亲死于肺病,马松被她的丈夫用一头驴接走了。英子带着家人坐上了长途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