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的巨毋霸指什么?

王莽统治时期,为对付天下起义军,招募了一个名叫“巨毋霸”的巨人。这个巨人在战场作战的情况怎样?最后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新朝终结了西汉的统治,但社会矛盾却没有因新朝的建立而有所缓解。在这种情况下,王莽推行新政,大刀阔斧地进行土地、币制、商业等改革。照理,改革都会有起色,但王莽的改革一味仿古,不切实际,触及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反而使得各地民怨沸腾,社会更加动荡不安。为缓解和转移国内矛盾,王莽对外又挑起边境战争,劳民伤财地讨伐匈奴,这便进一步加重了百姓负担。同时,王莽运气又很不好,天灾频发,瘟疫流行,致使饿殍千里,百姓易子而食。

终于,走投无路的百姓揭竿而起,此起彼伏反抗王莽的浪潮席卷全国,造成了天下剧烈的动荡。这些起义队伍中,以绿林军和赤眉军实力最为强大。此时的新朝政权,已是苟延残喘,风雨飘摇。急需提振士气的王莽,想出了一个奇招。他诏告天下,公开招募具备特殊才干的各种“奇士”,参与到镇压各地的大规模起义中。

夙夜太守韩博积极相应号召,找来了一位奇人,人称“巨毋霸”。《汉书》中对巨毋霸是这样描述的:“有奇士,长丈,大十围。”古代的“一丈”大概相当于现在的2—3米之间,具体到汉代时期,“一丈”就相当于2.31米,也就是说,巨毋霸身高2.31米。在古代,“一围”相当于五寸,十围相当于五尺。五尺的阔腰,也实在是可以。当然了,这里的“十围”,也可能是个虚数。总之,他的腰是够大的。

这样的巨人,放到现在也算凤毛麟角。登陆美国NBA的姚明,身高也只有2.26米。更何况是在平均身高较低的新朝时期,当时确实应该是一个“奇士”。关于这个人的来历,《汉书》中记载较为简略:“出于蓬莱东南,五城西北昭如海濒”。意思是说,这个巨毋霸来自于蓬莱山东南方向,“五城”应该不是具体的地名,是传说中的神仙住所。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巨毋霸的来历十分神秘。

巨毋霸还有一些异于常人的特征:“轺车不能载,三马不能胜,以大车四马。”一般的马车都无法载下他,三匹马拉车都非常吃力,四匹马的大车才可以。更为奇特的是,巨毋霸“卧则枕鼓,以铁箸食”。也就是说,这个“奇士”吃饭时用铁筷子,睡觉用鼓做枕头。当时韩博对王莽建议说:“愿陛下作大甲、高车,贲、育之衣,遣大将一人与虎贲百人迎之于道,京师门户不容者,开高大之。”不但要用大车承载他,还要赏赐他虎豹皮做成的衣服,派遣一名大将带领100名精锐士兵,亲自迎接。

如果城门不够宽大,希望陛下为他改建。为何韩博希望王莽如此礼遇巨毋霸呢?因为他具备两项异能。其一是他身强力壮高大威猛,在战场上能以一当百,勇猛无比。其二是他还能驯服诸如虎豹犀象等野兽,可以在战场上驱赶这些野兽,参与作战。那么,这个巨毋霸在战场上的表现如何呢?最终的结局是什么呢?

巨毋霸参与的唯一一场战争,就是昆阳之战。这一战发生在新朝末年,当时绿林军占据昆阳城。王莽调集40多万大军,以大司空王邑为统帅,围攻不到2万人的刘秀所在的绿林军。新朝军队不但人数众多,而且士气高涨,“选练武韂,招募猛士,旌旗辎重,千里不绝”。巨毋霸就在这支大军中。面对强敌,刘秀等人没有放弃,决定和新朝军队殊死一搏。就在即将被新军合围之际,刘秀率13骑成功突围,前往郾城和定陵搬取救兵。刘秀带着1万精兵回援昆阳,伺机直扑王邑的中军大营。

王邑自恃兵多将广,军中又不乏巨毋霸等能人异士,对刘秀的区区万人,根本没放在心上。亲自带领新朝军队,迎战刘秀。没想到,刘秀身先士卒,一马当先,一连斩杀了数十名新军士兵,大大激发了绿林军的士气。纵然新军有巨毋霸等人,放出了驯养的虎豹犀象等野兽,但仍然挡不住绿林军的进攻,王邑大败而逃。

昆阳城里的绿林守军看到援军大胜,于是打开城门,倾巢而出,对新军里外夹击,杀声震天。王邑所部随即溃散,“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也是王莽气数当尽,恰好此时暴雨如注,狂风大作。新朝军队的野兽在风雨中瑟瑟发抖,惊慌逃窜,反而踩死了不少新朝自己的士兵。

死伤士兵的尸体甚至堵塞了滍水河,致使河水暴涨,淹死新军无数。在这场战争中,巨毋霸并没有亲自上阵。只是负责修建营房,驯养和指挥野兽,起到了一个支援和震慑绿林军的作用。此战过后,巨毋霸音讯全无。或许死于战争,或许明白新朝气数已尽,返回了老家,从此失踪了。说起来,这个巨毋霸其实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可为什么史书还专门把他写出来呢?我觉得,按照史书“春秋笔法”的写法,这个巨人应该是一个隐喻,暗指王莽新朝这样一个看起来吓人,实际上不堪一击的的朝代吧。(

参考资料:

《汉书》《后汉书》)